【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培养扎根青海高原的创新性应用人才

文摘   2024-11-27 18:02   青海  

在全省教育大会召开之际,省教育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展示青海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今天,一起来看——


培养扎根青海高原的创新性应用人才




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坚持统筹综合施策,着力补齐短板弱项,高校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和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办学规模稳步扩大。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作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把筹建组建青海理工学院和青海职业技术大学作为教育领域一号工程,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推动落实。2024年5月两所高校顺利获批,是自1958年以来我省时隔66年再次获批设立的本科高校,填补了我省没有理工类本科高校的空白,建成了青藏高原第一所职业本科大学,打通了全省中高本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青海理工学院的筹建,克服疫情影响,从“挖第一铲土”到向国家申报仅用了两年零三个月时间,探索出一条西部地区高校建设的典型路径。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青考察听取青海工作情况汇报时,对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成绩给予肯定,指出“一次性获批两所本科高校,对青海来说很不容易。”实施教育强省推进工程,推动本科高校教学科研重点基础设施等一大批基建项目,进一步扩大了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目前,高校占地面积8912亩,校舍面积315.26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17.48亿元。争取教育部支持,2019年以来增加本科高校招生计划4177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2019年提高7.48个百分点,在校生增加18305人,达到10.79万人(研究生1.07万人,本科生5.99万人,专科生3.73万人),研究生、本科生在校生数量分别增长77.27%、20.44%。

二、强化学科专业建设,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加快构建具有青海特色优势、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高校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出台深化新时代青海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若干措施,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打造高原生态环境、高原盐湖资源、新能源开发利用、高原农牧业、融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教育实践、高原生命健康、教育类、民族学等8个学科群,重点培育设置生态环保、产业“四地”、绿色算力、高原康养、人工智能等民生重点领域和社会发展需求方面学科专业,加快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体系。分类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多元化评价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常态化检测机制建设,健全学科专业退出机制,统筹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青海大学及生态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行列,两轮立项建设8个国内一流学科、8个省内一流学科,工程科学、环境生态学、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临床医学、农业科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实现我省学科建设新突破。实施青海省本科高校重点学科三年行动,立项建设重点领域学科55个,急需领域学科21个。开展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攻坚行动,博士点从5个增加到14个,硕士点从68个增加到110个,急需学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取得新突破。完善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开展高校学科专业与区域发展需求匹配度评估,发布青海省优先发展名单,支持鼓励高校建设国际新闻与传播、氢能科学与工程等国家和我省急需紧缺专业,发布我省就业率较低专业和连续5年及以上停招专业名单,指导高校制定完善学校学科专业退出标准和办法,撤销本科专业12个,逐步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0个,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占比达到40%,新增急需紧缺本科专业24个,理工类等应用型本科专业占比达到63%,学科专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三、坚持引育留用并重,高校师资队伍水平大幅提升。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着力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取得明显成效。分类培养高层次人才,依托我省“昆仑英才”行动计划,培养6名杰出人才、84名领军人才、288名拔尖人才和18个团队,累计引进培养青年博士300余人。选拔培养两批省级骨干教师,重点培养73名骨干教师。选派23名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重点高校开展访学,组织400余名高校教师参加中西部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数字化培训。多种渠道引进人才。3人入选“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项目,获批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双聘院士5人,引进48名杰出人才、103名领军人才、428名拔尖人才、11个团队。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将高教系列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各本科高校。会同省人社厅印发《青海省本科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标准(试行)》,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组织实施青海大学人才高地、绩效考核改革试点和青海民族大学教师分类评价改革试点,为人才工作探索新路、创造样板。截至目前,高校专任教师共5222名,其中本科高校博士学位专任教师1211名,比2019年增长了57.07%。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将培养国家和区域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坚持需求导向、就业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完善需求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9项,5个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建设试点,实现了我省高校在国家级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零的突破。实行“因材施教”“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青海大学组建了13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在绿色算力人才培养方面,支持高校建设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院、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设绿色算力创新班并面向全国招生34人;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能力提升方面,青海师范大学面向9个学科近1000名学生实施师范生基础教育学科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青海民族大学打造“核心课程主阵地+成果融汇助教学+实践提升为根本”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并广泛推广,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2所、创新创业学院1个、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属高校蝉联三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青海大学超算团队成功蝉联四届ASC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总决赛一等奖,并在第四届首获应用创新奖。连续四年举办青海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选省级奖项151项,并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实现我省一等奖零的突破。积极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评选出省级奖项120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项250余项。近年来,我省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3.82万余人,超过70%的毕业生留在青海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五、聚焦服务社会发展,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持续加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突破策源地作用,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工作。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高高校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推动高校加强重大科研平台建设,获批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部级科研平台近30个,按照“政府主导、高校为主、产业融合”工作思路,高标准建设青海高等研究院,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组建创新团队在盐湖化工、清洁能源、高原医学、高原农牧业、绿色算力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研制开发了抗缺氧新药物、包虫病诊疗新技术,产出农业新品种、高效养殖技术、藏汉双语翻译系统、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协同自律调度控制系统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选育了青杂油菜、马铃薯、蚕豆、枸杞、蕨麻等新品种,马铃薯在全国14个省区累计推广种植6000多万亩,帮助农牧民增收约230亿元;藏羊牦牛、冷水鱼高效养殖等11项技术已经成为青海省特色产业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累计新增产值27亿元;木里矿区11个矿坑中9个矿坑的恢复治理技术出自青海大学,木里矿区建植植被整体平均盖度达到90%左右,青藏高原黑土滩(山)草原植被盖度从46.7%提高到58%。

六、拓展对口支援格局,“组团式”帮扶有力深化。拓展“组团式”帮扶模式,省政府分别与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签订省校战略合作协议,华中师范大学增列为青海师范大学对口支援高校。经教育部批复,新增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对口支援青海理工学院,并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4所高校与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建立了“1+4”组团式帮扶关系,高校“组团式”对口支援工作格局进一步拓展。巩固拓展对口支援成果,高规格召开教育援青工作会议、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十周年工作会议,指导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开放大学召开年度对口支援年度工作会议、联席会议,实现省属高校对口支援“四个一”工作机制(省属高校与对口支援高校每五年签订一次对口支援协议,每年签订一份年度工作计划、召开一次对口支援工作会议、设定一个重点突破目标)全覆盖。提升帮扶支援实效,通过对口支援,青海高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提升,促进了青海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特别是2024年5月,青海大学三江源一号卫星(SJY-1)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六号丙(CZ-6C)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是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高质量发展,服务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


来   源:  青海教育

编   辑:  周   才

审   核:  陈雪晴

监   制:  嘉洋东旦

海北教育
关注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改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