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川甘青三省五州绿色金融协作探索

财富   2024-12-26 11:01   北京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廖凤华(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副行长) 厉鹏 何乐 卢露  罗爱明」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24期

推进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玉树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果洛州)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与生态建设核心区,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开展川甘青三省五州绿色金融协作,加速破解金融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的体制机制难题,是提升金融服务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质效的应有之义。近年来,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联合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积极开展川甘青三省五州绿色金融协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为金融助力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入认识川甘青三省五州绿色金融协作的重大意义

川甘青三省肩负着守护好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的重大政治责任,开展绿色金融协作是有效发挥金融力量的重大探索。三省五州在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过程中,加强在金融支持标准、激励机制、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协同,有助于实现金融支持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行动一体化与效益最大化。

川甘青三省五州资源禀赋相似,开展绿色金融协作具有良好现实基础。三省五州地理位置毗邻、资源禀赋相似、文化传统相通、经济发展趋同,在生态资源、产业结构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区域共性特征,共同面临金融支持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流域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重大任务,需要解决信息共享基础薄弱、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同或类似的体制机制难题。目前三省相关部门已初步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例如,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牧区产业发展联动协作等,为绿色金融协作提供了良好环境。加强三省五州绿色金融协作,有助于进一步凝聚区域合力、集思广益,推动各方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专业分工,促进金融探索多点开花,加速破解金融支持工作中的体制机制难题。

川甘青三省五州同属西部高海拔民族地区,开展绿色金融协作有助于为欠发达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示范引领。三省五州作为西部高海拔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产业、生态、人文、地理等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有效发挥绿色金融在支持上述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面的作用,亟须探索一条不同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新路。开展川甘青三省五州绿色金融协作有助于充分结合上述地区特征,加强区域内资源整合,形成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前沿阵地,为欠发达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示范。



川甘青三省五州绿色金融协作取得初步进展

人民银行川甘青三省五州分支机构经过深入调查论证,聚焦流域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重点领域,达成绿色金融跨区域协作的目标共识、合作共识、行动共识。

签订协作协议,提供协作制度保障。三省五州绿色金融协作涉及区域跨度广、参与主体多、协调难度大,建立制度性保障机制,对于确保协作任务落实至关重要。2024年1月,人民银行三省五州分支机构正式签署绿色金融协作框架协议。协议包括四个方面十八项协作内容,明确了协作的目标、原则、范围和方式。在此基础上,相关方进一步制定发布了协作实施方案,从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创新区域协作内容、完善保障措施三个方面,确定了十三个区域协作重点领域,为绿色金融跨区域协作搭建了坚实的制度框架。

发布两项清单,明确重点协作任务。围绕三省五州在生态和绿色产业等方面具有的资源禀赋,聚焦当前绿色金融支持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研究与实践互促并进、长短期任务相统筹的原则,确定重点研究项目清单和重点协作项目清单,两项清单经2024年7月三省五州绿色金融协作联席会审议后被发布。其中,重点研究项目清单明确了金融支持国家公园建设、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生态保护与价值实现、农牧民参与草原碳汇开发、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五项研究任务,重点协作项目清单确定了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项目库、探索生物多样性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建立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案例库、打造“旅游金融服务专区”、推动涉藏地区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建立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统计监测制度、制定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负面清单八项协作任务。

建立协作机制,确保协作稳步推进。为确保协作任务落地落实,按照“共商共谋、统筹协作、责任明确、信息互通”原则,探索建立四项协作机制。一是三省联席会议机制,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协调推进绿色金融重点任务。二是人民银行五州分支机构轮值牵头机制,确定年度轮值单位,具体推动落实前期议定事项。三是重点协作项目专班机制,由专项任务牵头行组织参与单位,共同推动重点协作任务落地落实。四是信息共享机制,定期更新共享信息。在上述机制推动下,目前人民银行五州分支机构牵头的各项重点协作任务取得积极进展。例如,甘孜州初步建成“旅游金融服务专区”,实现企业画像与金融服务高效匹配;阿坝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现将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纳入信贷审批全流程;甘南州探索制定涉藏地区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指导目录,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定价与涉藏地区相关主体的绿色消费、种植养殖等行为挂钩;玉树州探索建立了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统计监测制度,果洛州探索制定了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负面清单。上述成果拟在三省五州进一步推广运用。

强化创新探索,提升金融协作实效。三省五州绿色金融协作除了强调发挥人民银行、地方政府等部门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还注重发挥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例如,阿坝州金融机构通过对经营性和公益性项目组合打包,实现对湿地综合治理和生态观光旅游开发的同步支持;玉树州金融机构依据牧民环保守信情况,为541户信用户共计授信2164万元,实现“绿色信用”建设与生态保护互利共赢。在各方探索努力下,五州绿色金融服务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质效持续提升。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五州绿色贷款占比为29.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71个百分点,同比增速高于自身各项贷款平均增速8.82个百分点。



对深化川甘青三省五州绿色金融协作的思考

强化川甘青三省五州绿色金融协作,需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切实将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要求转化为金融服务要求,以“四个强化”着力提升协作的系统性、联动性和实效性,为助力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强化政策协同,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长江和黄河上游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的项目通常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但经济回报率低、资金回收周期长。应出台专项融资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持续丰富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结果应用场景,推动评价结果与财政奖补、贴息等政策挂钩;建立健全绿色贷款贴息、奖补、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提升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强化标准协同,着力打造统一、清晰的金融支持标准。标准统一是促进金融资源跨区域流动、规范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三省五州在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等方面还面临着支持标准不明确、不统一等问题。应推动建立“分别探索、统一制定、共商发布、协同实施”的标准相关工作机制,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尽快形成五州统一的标准。同时,聚焦长江、黄河上游高海拔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遴选发布一批符合相关标准的重大支持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强化创新协同,着力形成一体发展的创新探索格局。三省五州兼具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涉藏地区、高海拔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等特征,能为金融支持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视角。应大力推进三省五州绿色金融合作研究,围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等领域,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吸收国际国内有益经验,为共同破解协作中的难题提供智力支撑。持续完善绿色金融协作分工机制,推动五州立足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流域生态修复、国家公园建设等,围绕标准建设、信息披露、产品创新、政策支持、气候风险防范等,找准绿色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口,力争形成“一方牵头、各方参与,一方成果、多方推广”的一体化协作格局,聚力打造长江、黄河上游高水平协作的“区域品牌”。

强化能力协同,着力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高水平的绿色金融协作需要金融机构在业务流程优化、风险管理、产品创新、科技赋能等方面协同发力。当前五州经济体量总体不大,金融机构实力较弱。应推动建立绿色金融专业智库联系机制,联合开展专业培训,为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聚焦重点合作领域和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战略合作,强化探索,巩固放大抱团优势,形成服务和产品创新样本。加强金融机构交流互鉴,加大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案例的总结宣传力度,形成系列有复制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推动相关经验在五州乃至长江、黄河上游更多地区复制推广。

(责任编辑 张黎黎)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以“权威、专业、理性、前沿”为理念,以“高端权威、高层读者、高效传播”为特色,以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为主旨,长期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从业人员,是国内外了解中国金融的重要载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