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以全面深化改革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财富   2024-12-30 10:58   北京  

作者|李丹「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24期

乡村振兴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再增长的内生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乡村振兴发展提出系统性改革路线图,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出四项重点领域规划。经过多年改革创新和发展实践,中国乡村振兴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政策条件,下一步重点在于瞄准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难点,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破除制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乡村金融改革和乡村生态环境、人文建设等方面着眼,加快推进乡村新质生产力形成,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扎实完成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任务。




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及发展基础



一方面,乡村振兴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便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数据显示,全国农村人口为5.55亿人,占比38.4%,广大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意义重大。从近年趋势来看,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就业风向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中西部地区及县域内就业,2022年以来,流向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工人数增长幅度已高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将补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是打基础、立长远的战略部署。总的来看,乡村全面振兴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在于乡村全面振兴。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更强调内涵式发展,而不是唯数量论。从经济增速和增长潜力来看,经过这几年的战略部署,中国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趋势向好,县域经济的活力持续释放,包括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消费市场的增长等都有不错的表现,而且乡村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速也普遍高于GDP增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同时吸引更多人才资源返乡就业和创业,带动乡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期名义增长7.7%、实际增长7.6%,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6个和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由此可见,广大乡村地区孕育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也是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一轮改革系统性部署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于从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的良性循环推进新型城镇化,更显立体。同时,强调以人为本,为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基本社会福利,为在城市就业的农村人口提供包括社会保险、住房保障和子女教育等福利保障,真正解决新市民安居乐业的痛点问题,实现有温度的城市化。

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地区的主要经营收入来自于农业,其中的一个核心资源是土地承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制度改革试点进行了周密部署,重点强调要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从现代农业经营特点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特征出发,支持推进农业规模经济、农民合作经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新的发展,由此激发农业农村生产和经营活力,从而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是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本身存在资源禀赋差异,脱贫攻坚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引导和帮助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增加了收入来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包括优化农业补贴、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以及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等,旨在保障农业安全和粮食供应稳定,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四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要素资源,也是关乎粮食安全、农业安全的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一方面提出要确保基本农田、耕地等达标,另一方面也强调用市场化方式推动农村住房的交易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等,有助于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也有利于保护耕地。




目前乡村全面振兴存在的主要短板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从长远来看,要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迫切需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公共服务。然而,现实中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要素定价过低等短板,限制了乡村市场经济环境建设,影响了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市场体系和市场化水平亟待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县域人口集聚和产业升级等创造了新的投资机会,也带动了消费市场扩容。然而,受制于公共基础设施不足、市场经济薄弱、营商环境不具优势等因素,农村地区市场化水平不高。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信用体系不健全,加上支持创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政策不力,招商引资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不发达,很难吸引到优质人才,老龄化现象比较严峻,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资源不足。

农村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水平不高。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出现脱离实体经济、公司治理薄弱、股权结构混乱等问题,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规模大幅上升,改革化险工作压力剧增,损害了当地营商环境,不利于乡村全面振兴事业的发展。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建议



第一,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健全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明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方向,擘画了路线图。建议加快建立乡村全面振兴配套政策体系,将财税和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境,健全农村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土地开发、农业农村建设等各项制度,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持。同时,建议拓展地方税源,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将重心转移到振兴乡村经济和发展社会民生事业上来,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落地创造稳定的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环境

第二,不断完善现代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生态和人文环境。打造宜居、和谐的乡村生态环境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工程。建议统筹乡村公共服务建设规划,补齐医疗、教育、养老和住房公共服务短板。同时,建议加强乡村公共卫生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合理规划工业区、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绿色生态区,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培育乡村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经营。近年来,各地乡村振兴发展百花齐放,现代特色农业竞相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焕发新的活力,农民合作经营不断走向成熟。在乡村全面振兴新阶段,一方面鼓励和引导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政府和行业组织提供财税、金融以及技术指导等各方面支持,有计划建立成规模、成体系的特色农业园区,加强上下游渠道建设、物流运输体系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村地区存量闲置的土地资源,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推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业,采用市场化方式有序组织农民加强合作经营。

第四,健全乡村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好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目前来看,乡村地区旅游、消费以及物流等需求旺盛,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农民返乡就业、本地就业等趋势加快,建设乡村市场体系颇为关键。一方面,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推动乡村和县域“一件事”办事机制,构建数字政务、智慧政务体系,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营造开放、法治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乡村消费市场、旅游市场、物流市场等基础工程建设,从硬件设施、软要素服务等着手提升各类市场服务水平,尊重市场经营主体,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公平、安全和稳定的发展环境。

第五,扎实推进乡村金融改革,强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功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农村金融机构理应充分发挥其经营网络下沉、普惠金融服务较快落地以及贴近农村、县域市场和农民、农业的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一方面,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合并重组,明确功能定位,规范股权结构,加强公司治理,化解处置潜在不良风险;另一方面,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和服务乡村、县域地区的功能,在财税政策、金融监管等方面给予特别支持,在规范农村金融治理的同时,更大力度支持现代农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202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机理和路径研究——以江西共青城市为例(项目批准号:JC23233)] 

(责任编辑 植凤寅)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以“权威、专业、理性、前沿”为理念,以“高端权威、高层读者、高效传播”为特色,以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为主旨,长期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从业人员,是国内外了解中国金融的重要载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