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丹「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24期
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及发展基础
新一轮改革系统性部署乡村全面振兴
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地区的主要经营收入来自于农业,其中的一个核心资源是土地承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制度改革试点进行了周密部署,重点强调要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从现代农业经营特点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特征出发,支持推进农业规模经济、农民合作经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新的发展,由此激发农业农村生产和经营活力,从而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是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本身存在资源禀赋差异,脱贫攻坚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引导和帮助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增加了收入来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包括优化农业补贴、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以及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等,旨在保障农业安全和粮食供应稳定,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四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要素资源,也是关乎粮食安全、农业安全的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一方面提出要确保基本农田、耕地等达标,另一方面也强调用市场化方式推动农村住房的交易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等,有助于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也有利于保护耕地。
目前乡村全面振兴存在的主要短板
乡村市场体系和市场化水平亟待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县域人口集聚和产业升级等创造了新的投资机会,也带动了消费市场扩容。然而,受制于公共基础设施不足、市场经济薄弱、营商环境不具优势等因素,农村地区市场化水平不高。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信用体系不健全,加上支持创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政策不力,招商引资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不发达,很难吸引到优质人才,老龄化现象比较严峻,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资源不足。
农村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水平不高。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出现脱离实体经济、公司治理薄弱、股权结构混乱等问题,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规模大幅上升,改革化险工作压力剧增,损害了当地营商环境,不利于乡村全面振兴事业的发展。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建议
第二,不断完善现代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生态和人文环境。打造宜居、和谐的乡村生态环境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工程。建议统筹乡村公共服务建设规划,补齐医疗、教育、养老和住房公共服务短板。同时,建议加强乡村公共卫生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合理规划工业区、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绿色生态区,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培育乡村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经营。近年来,各地乡村振兴发展百花齐放,现代特色农业竞相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焕发新的活力,农民合作经营不断走向成熟。在乡村全面振兴新阶段,一方面鼓励和引导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政府和行业组织提供财税、金融以及技术指导等各方面支持,有计划建立成规模、成体系的特色农业园区,加强上下游渠道建设、物流运输体系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村地区存量闲置的土地资源,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推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业,采用市场化方式有序组织农民加强合作经营。
第四,健全乡村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好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目前来看,乡村地区旅游、消费以及物流等需求旺盛,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农民返乡就业、本地就业等趋势加快,建设乡村市场体系颇为关键。一方面,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推动乡村和县域“一件事”办事机制,构建数字政务、智慧政务体系,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营造开放、法治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乡村消费市场、旅游市场、物流市场等基础工程建设,从硬件设施、软要素服务等着手提升各类市场服务水平,尊重市场经营主体,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公平、安全和稳定的发展环境。
第五,扎实推进乡村金融改革,强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功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农村金融机构理应充分发挥其经营网络下沉、普惠金融服务较快落地以及贴近农村、县域市场和农民、农业的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一方面,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合并重组,明确功能定位,规范股权结构,加强公司治理,化解处置潜在不良风险;另一方面,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和服务乡村、县域地区的功能,在财税政策、金融监管等方面给予特别支持,在规范农村金融治理的同时,更大力度支持现代农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202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机理和路径研究——以江西共青城市为例(项目批准号:JC23233)]
(责任编辑 植凤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