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陕西金融监管局郭俊杰等:金融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践路径

财富   2024-12-27 11:04   北京  

作者|郭俊杰 张育新 田梦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郭俊杰系党委委员、副局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24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完善,推动发展硬科技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重点部署。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以下简称陕西金融监管局)从工作实际出发,持续推动辖内金融机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支持硬科技企业新范式,推动设立了全国首家“硬科技”支行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笔者对西安市硬科技企业进行了调研,对指导全国首家硬科技支行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监管实践进行梳理总结,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践路径并提出针对性工作建议。




加速布局“硬科技”,点燃经济“新引擎”



“硬科技”是指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之上,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应用场景,难以被复制和模仿,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基于国际形势和中国发展需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逐步成型,涵盖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代表性领域。2021年1月,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复《创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规划(2020—2023年)》,西安市高新区正式获批创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笔者选取了西安市55户硬科技企业开展调研。通过调研企业和商业银行发现,金融服务中小硬科技企业仍存在以下短板和不足。

第一,商业银行“贷早、贷小、贷硬科技”能力不足。一方面,体制机制不完善。针对中小硬科技企业,大部分商业银行尚未进行精准画像,银企信息交互不通畅,缺乏专属风险评审体系,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及流程与企业特点不匹配,未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硬科技企业建立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专业能力欠缺。中小硬科技企业专业性高、技术复杂、更新速度快、技术壁垒高,而传统商业银行科技专业能力不足,难以准确评估企业在科技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工艺流程和技术水平,“看不懂”“摸不准”成为银行“贷早、贷小、贷硬科技”的主要障碍。

第二,中小硬科技企业自身特点导致信贷融资较难。一是中小硬科技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轻资产、无抵押、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较突出,经营风险大,现金流不稳定,对融资产生较大影响。二是中小硬科技企业技术和产品更新速度快,融资需求大多呈现出高频、快速、少量特点,商业银行现有信贷模式和流程难以适应企业融资特点。三是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硬科技企业存款留存少、业务结算量小,综合贡献度较低,但企业经营风险高,风险收益不对等,也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

第三,融资渠道不完善加剧中小硬科技企业融资难。一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不健全。中小硬科技企业普遍缺乏房产、土地、设备等可抵押的有形资产,虽然多数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但目前我国尚无权威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构,尚未建立系统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制度,缺乏全国性知识产权转让交易市场,导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以大规模推广。二是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主要面向优质成熟企业,创投、风投机构更倾向于对已获股权融资的企业进行追加投资,首轮融资占比较低,对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中小硬科技企业支持力度不足。三是科技保险保障功能不足。科技保险是科技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能够为风险较高的硬科技企业提供增信和风险保障,保险资金也与硬科技企业研发周期更为匹配,但当前国内科技保险品种少,科技保险供应不足,难以满足中小硬科技企业的发展需求。




以硬科技支行打造支持硬科技发展的金融“试验田”



2022年,为贯彻落实原银保监会关于“探索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工作要求,助力西安市打造“硬科技之都”,支持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原陕西银保监局批复设立了全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以“硬科技”命名的特色化支行——浦发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硬科技支行(以下简称硬科技支行)。同时,强化监管引领,通过筹建指导、过程督导、联合调研、向总行提出监管建议等方式,推动浦发银行总行、西安分行及硬科技支行敢闯敢为,进行基层创新,探索金融支持硬科技发展的路径,以“四个创新”——创新业务运营模式、创新信贷流程管控机制、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体系、创新营销服务体系,将硬科技支行打造为金融支持硬科技发展的“试验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硬科技支行创新“试验田”成效显现并有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第一,试点先行、稳妥推进。硬科技支行开业后,陕西金融监管局强化过程监管,督促其创新运营模式,把准客户定位,健全风控体系,筑牢合规防线,落实政策配套,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化,坚持服务硬科技企业专业定位。指导浦发银行西安分行明确建立硬科技支行硬科技企业贷款规模占法人企业贷款规模比重、硬科技企业户数占法人企业户数比重显著高于一般性支行的发展目标。硬科技支行坚持创新运营模式,打造了硬科技智慧厅堂、设置企业路演大厅和科技创新展示区,突出硬科技特色和元素,全方位推进产品、服务、流程、机制创新。

第二,机制保障、创新探索。硬科技支行成立后,陕西金融监管局向浦发银行总行提出政策建议,得到浦发银行总行高度重视,并向该支行扩大科技金融授权额度。同时,向浦发银行西安分行下放产品创新试点权限,将硬科技支行作为新产品试点机构。推动浦发银行西安分行给予硬科技支行差异化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大幅弱化规模、利润等传统性指标考核,突出对科技金融业务的考核要求,设置权重35%的“科技金融工作评价”指标。配备专属产品经理、企划团队、审批团队和贷后管理团队,设立硬科技企业审查审批“绿色通道”;制定科技金融专项奖励积分,提高其“不良”容忍度;强化科创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敢闯敢试、错位竞争。硬科技支行运营初期,客户集中在具有一定规模并获得“专精特新”等科创企业资质认证的企业。随着深耕科技金融领域,硬科技支行结合实践经验和陕西科技资源禀赋,选择下沉客户群体、前移授信节点,重点关注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微硬科技企业,以错位竞争跳出价格竞争困境。同时,在行业分布选择上聚焦军工制造、半导体、新能源、高校及科研院所四大领域,紧盯硬科技企业团队背景,深入分析未来发展前景和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风险承受边界,及时纠偏运营模式、产品创新机制、风险控制方法,不断激发自身创新活力。近年来,硬科技支行强化与西安市知识产权局、西安市科技局的联动,并充分借助浦发银行总行设立在西安市的科技分中心优势,成功落地多笔“首单”业务,满足科技创新领域融资需求。2022年,依托“政府专项风险补偿基金+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推出了全国首单技术交易信用贷款。2023年5月,基于科技企业研发项目和风险特征,落地陕西省首笔科创企业技术研发信用贷款。2023年9月,将科技主管部门对企业研发能力、技术产出能力、技术可持续性等18项积分评价纳入传统授信评价体系,推出并落地西部地区首笔创新积分贷款。2024年3月,落地浦发银行系统内首笔科创并购贷款,助力科技企业增资配资。2024年10月,落地全省首单瞪羚企业批量授信业务,破解瞪羚企业融资难题。

第四,提前介入、全程陪伴。硬科技支行成立以来,经营发展创新得到了监管部门、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各领域生态伙伴的大力支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形成硬科技金融服务示范模式。硬科技支行树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适应客户需求,努力打造硬科技金融生态枢纽。提前介入,在与科技型企业对接之初即根据企业需求无偿提供涵盖高管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潜在的销售资源和上下游供应资源等的信息咨询撮合服务,通过全方位的非信贷金融服务,助推企业内部管理更加清晰,企业运转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企业内部信息的可信度、透明度进一步提升,银企双方的信任度进一步增强。当企业发生信贷需求时,该行基于前期工作铺垫可快速反应,立即精准匹配信贷产品和服务,企业提出信贷需求到获得贷款的周期较同业缩短60%以上,金融服务的及时性、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同时,硬科技支行还建立了与头部投资机构及主流券商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强与政府、园区等多方合作,打造科创金融服务生态圈。

当前,硬科技支行已实现了金融服务中小硬科技企业点的突破,后续将围绕重点产业链,选择更具竞争优势且不可替代的链上企业深耕,并沿着产业发展脉络拓链扩面,探索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不断发挥试点的先进示范效应。




金融创新支持中小硬科技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  形成金融机构积极适应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党建引领。引导金融机构把党的领导贯穿经营管理全过程各方面,把金融创新纳入战略布局,作为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经营管理效能。二是搭建科技金融组织架构。探索建立权责明确、上下协同的条线型专业组织架构,总行明确专业部门负责科技金融政策研究、规则制定、风险管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手段等重塑科技金融风险管控逻辑,建立专属风险评审机制,突出科技人才、科研能力、研发投入等创新要素,赋能分支机构风险评审。分支机构结合本地市场特点推动总行政策制度落地执行,协助总行优化风险管理模型。三是建立科技金融内部管理制度。探索“总—分—支”科技金融专业部门之间,各层级科技金融专业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引流推荐、收益分成机制,有效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引导作用。加强资源保障,将信息科技资源、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人力资源等向科技金融专业部门倾斜,适当下放审批权限。研究建立尽职免责负面清单,明确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产品的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及流程。四是构建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服务。针对初创期企业,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开发风险分担与补偿贷款,探索“贷款+外部直投”发展模式,构建科技创新投资生态圈。优化传统科技保险设计,满足风险保障需求。针对成长期客户,围绕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依托重点产业链核心企业,研发针对技术改造、科研投入等需求的信贷、保险产品服务,助力企业成长壮大;针对成熟期企业,配套“信贷+债券+投资+顾问咨询”灵活组合模式,强化风险管理、资金归集、债券承销、并购重组等综合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合理有效融资需求。五是建立综合服务体系。对于非集团的商业银行,借鉴“硬科技”支行营销模式,提前介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财务管理、法律顾问、科技资源共享、政策咨询、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等方面,后续跟进融资服务。对于集团化的商业银行,发挥集团资源聚集优势,为企业匹配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科技保险、融资租赁等,提供覆盖硬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打造“雨林生态”。

  • 形成监管部门有效发挥引领作用的支持体系

一是建立科技金融监管评价体系。建议对科技金融进行跟踪评价,突出对科技型企业“贷款增速”“贷款增量”“首贷率”等指标的监测评估,督促引领金融机构将金融资源向科技金融领域汇集。二是引导做实专门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在科技资源集聚地区规范建设科技金融专门机构,专注做好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鼓励专门机构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在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出适合机构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三是加强监管评价纵横联动。根据监管职责分工,加强对法人机构科技金融战略布局、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等的整体评价,并持续跟踪评估分支机构落实情况,共享信息,及时纠偏,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的监管工作合力。同时,监管部门指导行业协会建立会员单位工作交流会机制、联合授信项目库、专家库等机制,畅通信息交流,加强金融机构之间合作,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和风险防控水平。四是与政府各部门协同配合。加强与科技、发展改革、工信、人民银行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发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工作联动机制作用,强化工作统筹和信息共享,持续跟踪评估政策落实效果,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 形成各政府部门相互协同的保障机制

一是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财政金融支持政策。通过减税降费、政府性融资担保和保险、风险补偿基金、应急转贷基金、政府采购、财政奖补、“先投后股”等财政措施提质增信科技型中小企业。整合支持科技创新和数字金融领域再贷款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支持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企业。加大政府引导基金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股权投资“募投管退”支持政策。二是制定以创新为导向的科技认定评估标准。完善科技企业创新属性评价标准,将基础研究纳入评估标准体系,鼓励原创性研究,遵循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规律,实行差异化评价,提升科技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将评价结果运用到金融服务领域。三是完善科技公共信息体系建设。在依法合规、符合保密原则和数据管理的前提下,推动公共服务部门之间打通信息壁垒,提供科技企业基础信息、奖补情况、研发信息、知识产权、人才认证等信息供金融机构查询使用。四是加快知识产权交易流转。加快建设技术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探索支持产权金融创新,通过质押融资、专利保险、证券化等方式促进知识产权流转交易,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双向奔赴”。五是发挥园区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园区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牵头对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为科技型企业对接科研设施、人才资源、市场渠道等资源,提供科技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服务,培育创新土壤、助力科技转化、赋能产业布局。

 (责任编辑 马杰)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以“权威、专业、理性、前沿”为理念,以“高端权威、高层读者、高效传播”为特色,以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为主旨,长期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从业人员,是国内外了解中国金融的重要载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