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2月29日)的阿里云北京发布会,当阿里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资深副总裁、公共云总裁刘伟光公布了降价措施后,会议很快结束了。
一位同行嘀咕了一下:“重磅战略就这?不是每年都降价吗?”采访环节,一位女记者调侃,感觉发布会还没展开就结束了,意犹未尽。
这几天海内外报道少见战略分析,许多人认为降价不过是想拉动年度营收增长。有的则渲染说,阿里云正在抢回流失的客户。更有人借京东同晚降价消息说,中国云计算价格战开始了。
这种心理差异,或与阿里集团包括阿里云过往发布会风格有关。它本来通常呈现为关键产品与重要的生态策略。因此刻属阿里2024财年最后一个月,也是2025财年开启前第一场发布会,加上阿里云刚
发布会后,阿里集团股价似无明显反应,反而小跌。一些分析人士说,可能跟降价影响毛利有关。
在我看来,外界应该没有真正意识到北京发布会降价背后的战略思维。
表面看,降价确实有拉动营收、刺激增长、提升市值用意。而且,赶在2024Q4最后一个月,从2月29日开始,既能冲刺一下当季财报,也能为新财年增长铺垫话语基础。这毋庸置疑,亦无可厚非。
不过,在夸克看来,它远不止降价营销范畴,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公共云开放战略。它涉及增长
或者说,它正是对阿里集团CEO确定的“AI驱动、公共云优先”指引的落地。
应注意到,此次降价与以往明显不同。概而言之,两个“最”,一个“首次”。
所谓两个"最",即:
1、参与产品最全
刘伟光坦陈,过往降价,多是有限几款产品参与。而此次覆盖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100款产品、500种规格,且都是目前超百万规模企业和用户使用中的产品,包括X86产品主力在售、数据核心开源产品,全量存储OSS产品等,几乎是全栈概念。
2、受益群体最广
过去,云计算红利受益者主要是行业头部。它们采购规模大,享受更多价格优惠。但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因单子小,难以获得有利价格。刘伟光表示,这次是官网直降,着力点正是让利给中小企业与长尾企业。哪怕只买一台云服务主机也能享受,且没有购买限制。
一个“首次”。也即阿里云历史上首次新老客户同享整个新的价格体系,包括首次让利于存量客户存量订单未履约部分。
比如,过去产品购买一年价8.5折,此次降为包年6.5折,近24%的降幅,对于核心的RDS数据库产品,五年周期降幅达40%。此次线上所有售卖产品平均降幅为20%。同时阿里云强调,对于长期购买客户,实行长周期锁定购买价下调,买得越久,省得越多。而对于存量订单未履约部分,2月29日开始落地全新政策,到5月31号三个月。期间续费,存量待履约订单,适用新价格体系,官方会补足时间差对应的优惠。
“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发布。”刘伟光强调。
你不觉得,这是阿里云迄今为止面向存量与增量市场的最大规模的开放么?
最大的看点是,新老客户共享,且朝着中小企业这一利基、长尾市场迈进一大步。话外音,自此,在云、数字化维度,这一庞大的群体可以与那些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了。这是阿里云的开放战略。
应该说,阿里云破除了多年来云计算行业惯常的游戏规则,后者是一种无形的壁垒。
当然,这本来也是阿里云、阿里集团一贯的商业立场。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天下”代表的更是最大多数的生态化的利益。后者对应最多的当然是庞大的中小企业群、长尾市场,它们才是阿里云最大的利基。
用“本来”一词,是因为几年来,随着阿里云不断壮大,它肩负着集团多重任务:
1、独立的业务板块与主业范畴:
云计算与数字化、智能化以及2B大底座概念。如今已是千亿规模,且是中国唯一一家真正盈利的云计算公司。
2、市值管理要点:
承上,它对标着AWS、微软Azure等国际巨头。2015年以来,也即阿里集团挂牌美国后的一个财年,阿里云就已成为资本市场观察阿里集团的核心指标。每个季度都备受关注。
早期,它的结构、形态简洁,更多服务阿里尤其电商。后来开放的外部生态服务占据更大比例。它的技术亦从早期飞天演变成从底层芯片到服务器、存储、数据库到完整的PaaS层,再到今日基于全栈能力的通义大模型。
这种完整的架构与形态,中国数字领域尚未出现过。而它的中国/亚太第一、全球第三(公共云维度)的规模经济亦备受全球关注。
阿里云肩负了上述2B大底座与数字新生态集团增长第二曲线(新主业)、市值任务,在集团身处在一个极为复杂、极具挑战的外部周期之时,阿里云确实一度精心平衡着规模与毛利的关系。当需要突出更多独立价值甚至一度分拆乃至IPO的阶段,它的落地服务就显得复杂起来。当初冲刺大企业、大组织尤其是政企市场的举动,老实说,有追求更多毛利的意图。
从短期商业目标来说,这无可厚非。但是,中国云计算、数字化市场壁垒深深。规则甚多。而且,由于SaaS层发育不如美国那样壮观,获利很难有真正的规模。这也是阿里云虽然技术能力不逊AWS、Azure们,而最近3年增长尤其毛利表现不如它们出色的原因。
当资本市场对阿里云放弃分拆重回集团表示不解时,它们没有看到或者忽视了中美云计算市场的巨大差异。
其实,我们为阿里云放弃分拆感到庆幸。因为,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耗费巨资、智力沉淀的数字基础设施系统,若真的落实彻底分拆,转入市场化甚至国资之手,就如此一个资本、智力、技术密集型且并非暴利的企业,一旦急速IPO,你觉得,接盘者后续真的还有动力持续投资、坚守么?尤其是面向一个扩军北站的全新AI时代。至少我认为一点不乐观。
绕了一圈,我想说的是,面对全新的周期,阿里云必须回到自身当初所由诞生的基础土壤,重新确立并聚焦开放、普惠、负责、可持续增长及发展的立场,不能在模式上过度对标国际巨头,为短期目标牺牲长期的战略目标。
开放、普惠、富有效率,且具有巨大生态效应的公共云,才是新周期强化的焦点。大企业尤其政企之类的服务所谓做项目,它的参与感,也要视具体客户而定,当然也并非意味着彻底放弃。但是这类混合云、私有云、复杂为主的服务,首先必须建立在开放、普惠的立场,尤其公共云能力持续提升基础之上。
此外,“公共云”的范畴也已经发生变化。尽管它带有标准化、产品化、更多开箱即用的的特征,但并不等于它就只能停留在价格透明、毛利较低的区间。事实上,在刘伟光那里,今天的云计算,早已不是多年前的IT附庸,IT已经变成云的一部分。这与3年前前任总裁行癫的描述非常近似:云计算不止计算,它的链路很长,赛道很宽。它具有持续做深价值的能力。
在这种趋势下,本末倒置的话,阿里云的阵痛,就像阿里集团电商单元忽视淘宝基础土壤、过度强调消费升级一样麻烦。
所以,从这个角度,重新看所谓降价,它当然会有提振短期营收的成效。由于它有近500万数量的客户群,这一轮,即便不计拉新,即便只有1/10的存量客户增购,加入平均每家增加2万新单,想想也是百亿的规模。
不过,我认为,还是要将它置放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审视,才能真正捕捉到降价背后的战略思维。
那种以为降价就等于价格战的认知,忽视了这家公司自我调整、穿越周期的能力,忽视了长期以来开放的特质。所以,当京东云同日晚跟进降价且强调全网比价时,颇有些东施效颦的感受。
这种战略思维,当然有脉络可循。它就在阿里集团近期整体战略架构中,集团CEO吴泳铭去年重申的“AI驱动、公共云优先”发挥着战略指引作用。而重新梳理的公共云业务、政企事业部、海外三大事业部有了更清晰的区隔。这一定义,当初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效应。除了AI是个显学,它确实涉及阿里云一个周期以来面临的复杂挑战与发展路径。
或者说,这次降价,就是通过开放、普惠且下沉的技术、产品与价格策略,快速引爆“AI驱动、公共云优先”的战略落地进程。
当然,有人担心这一动作会牺牲阿里云的毛利率。
单纯从营销角度说,这合乎逻辑。
不过,要知道,阿里云是一个千亿规模的云计算平台,规模经济效应,不仅体现在它对全球供应链的议价统筹,还有出色的技术与方案(尤其弹性计算、CIPU等)、全栈化能力、精细化运营,这不仅能大幅摊薄各种成本,还能提高整个链路尤其IDC等服务的利用率、运营效率。
刘伟光援引数据说,国内大量自建IDC的平均资源使用率不到5%。而AWS、谷歌、阿里云等公共云厂商,数据中心资源使用效率可达25%-40%。数据中心利用率提升不仅可避免资源浪费,还能降低算力能耗。
体现在毛利上,凭借规模效应、技术能力、运营,相信阿里云的利润总额绝对值不会弱化。
事实上,我们看到,阿里集团2024Q3季报中,阿里云利润猛增近90%。
所以,单纯追求盈利来说,阿里云多年前就能实现。但它不可能牺牲长期的发展目标。
而在这个维度上,“公共云优先”的另一重意味,正是弱化过多的“利润至上/优先”思维,重启增长的发动机。
这是发展思路的调整与升级。与当初分拆、IPO的思路有关,后者兼顾利润较重。当然这不是否定此前就是什么重大失误。它毕竟也是集体决策的思路,而且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中短期目标。
如果说这种变化最大的挑战,就像我刚才将阿里云“公共云优先”与淘天集团重回以淘宝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其实都是前一个宏观面、B/C两端需求趋势的变化。但谁都没有预料到,过往4年,全球宏观经济出现如此剧烈的变化。几乎可以说,所有压力都集中在了一个特定的窗口期。淘系的挑战与应对,与阿里云的挑战与应对,就阿里集团新的管理团队战略思路,就象一币两面。
它展示了这家公司长期以来的以始为终、自我修复的能力,以及强大的一致性与统一性。这也是我对阿里集团一直抱有信心的真正原因。
当然,就迫切性来说,“公共云优先”也有新的前提甚至是新的基础逻辑,那就是今日已成当红炸子鸡的生成式AI。
长看而言,在它面前,过往的各种信息化、数字化应用,甚至云本身都要重新做一遍。
重新做一遍,也是一种重构的过程。重构意味着全新的生态体系。
这个时候,如果过度追求短期获利,很容易错失时间窗口。而谁能在这个窗口期,加速建构起全栈的能力体系,并借助密集的商业化投入,快速落地,激活生态,尤其是庞大的中小企业群、长尾市场,谁就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世代的引领者。
阿里云当然有这种基础。它不仅是本地屈指可数真正具备通用大模型能力的公司,还拥有长期服务中小企业、组织的商业化实践。技术与商业、场景的组合,以及独特的工程化能力,一直是阿里集团综合的竞争力。
通义大模型诞生后,短短一年多,我们看到阿里云已构建起完整的AI操作系统。而它率先定义的MaaS层,已经成为行业共识。魔搭更是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模型社区。未来通义千问有望成为新的超级应用。
那这个时候,最为关键的策略,就是要以“王炸”的形式破除长期以来的云计算行业实践规则,快速引爆利基市场。
“AI驱动、公共云优先”就是这一指引。而2024年2月底的北京发布会,阿里云罕见力度的降价行动,无疑是一种战略落地的行动。
而那些单纯降价跟进的同业,更像是战术思维了。
说到资本市场没有显著的反应,我认为外界更多着眼短期战术的价值,忽视了战略的价值。
2024年的阿里云,有望驱动整个行业形成一轮新的进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