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双11过滤GMV:一个自信的时刻

创业   科技   2022-11-16 23:18   上海  

天猫双11未公布GMV数据,戴珊、吹雪等人更多强调了平台供给创新(新品\品类\品牌\新商家)、履约、技术、用户体验、ESG等维度。

很多人说,阿里正在回归商业本质。

当然认同这说法。阿里强调的上述视角,大部分着力解决的,正是数字经济时代平台服务中最基本的痛点。

但很多分析仅就双11告别“唯GMV论”还原,单薄且并未真正理解为何此刻阿里如此话风。有的好事者归结到阴谋论,不值一提。

在我看来,不公布GMV,强调上述维度与回归商业本质,阿里此刻更多传递了一种自信:经过多年探索甚至“饱和攻击”,它已形成稳定、可持续、高效、规模化的供给侧路径,足可化解关键挑战。接下来,整个行业将步入一段更为底层的竞争,阿里的全要素生产率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想理解这一逻辑,首先要意识到,近年来,电商行业面临的关键挑战。

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是,随着人口红利弱化,电商业已从用户增量驱动的增长转向基于消费洞察的供给侧变革、体验升级、技术以及履约体系的竞争。这是增长范式的转换。它日益体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博弈。

而若从中选择一个最为核心的环节,我更侧重平台供给侧的变革竞争。

让我们还是从GMV话题切入吧。

告别“唯GMV论”,于阿里是老话题了。

2015年,也即挂牌美国后第一个财年,它决定不再披露季度GMV,只披露年报整体数字。2016年双11,它开始淡化GMV。

不是说GMV不重要。相反,电商规模指标非常关键。没有相当体量,很多问题谈起来都像个笑话。不过,越过一个门槛后,只看这指标,就太粗放了。它根本无法反映平台结构性的变化、增长驱动转换,无法让人感受到真正的价值,尤其是投资价值。

2022年双11前,阿里每年都还披露GMV,除了仍能反映整体增长,更多因为,这一个大的周期,它确实在也持续探索出路,化解挑战,也是一个能力生成、走向自信的过程。现在算到点了。

2015年淡化季度GMV,属压力与机遇交织的选择:

1、消费升级加速,平台须创造更为丰富、多元的供给,涉及品类、场景扩充。老话题了;

2、无线化加速,移动用户增长迅猛,阿里前端需要多元入口;

3、资本市场期望看到电商主业外更多增长点、用户增长、结构性变化,包括2B单元;

4、治理压力。2015年淘宝引发的话题,这里不作展开。

如此,过度强调GMV,会适得其反。

阿里怎么化解的呢?

真是个复杂工程。2015上半年,逍遥子出任CEO,以一封1.2万字长信释放组织创新、战略升级信号。几个月后,“大中台、小前台”战略确立。

这是一套方法论。中台侧重横向支撑,体现基础能力;前台侧重纵向与生态单元,体现业务与场景多样性、多元引擎特质,有利增长。

2016年云栖,马云提“五新”,从供给侧发出的创新指引:“新零售”超越电商范畴,“新能源”属数据战略,“新制造”是制造与服务一体的C2M或C2B,“新技术”体现2B,“新金融”不多说。

两大战略驱动阿里快速落地实践。2017年被定义为“新零售元年”。7月,天猫重新定位,升级为“理想生活在天猫”,你应意识到侧重供给的场景化与品类扩充动向。同月,盒马浮出,引爆行业。加上其他纵队,阿里新零售探索相当生动。

它当然也没忽视横向能力建设。同期,阿里云、菜鸟密集露出。2016财年起,前者就开始披露财务数据,很快为资本市场捕获,外界开始频频对标AWS。菜鸟五张网建设如火如荼。

到2017财年Q4(自然年2018Q1),效应显著。资本市场报以掌声。阿里市值越过3000亿美元。

2018财年,阿里营收2502.7亿,同比增58%。其中核心电商收入2140亿,同比增60%。移动月活达6.17亿。这是IPO后增长最快的财年。

同年,天猫双11GMV同比增39%,无线交易比例超越90%。逍遥子当晚用“一场社会化大协同”描绘了它。并补充说,“支付如丝般顺滑”,当然物流压力大,包裹破8亿件。

逍遥子算重新定义了双11。2009年,他主导设“光棍节”时,纯粹是场营销。毕竟那是金融危机后一年。今天,“社会化大协同”成了解读双11价值的钥匙。它着眼的就是解决基本问题,尤其全要素生产率,尤其侧重前端生态开放(用户重要,但供给侧更是核心)以及对技术、履约乃至整个基础设施的关注。

这一点,在第10个双11发布会(2018年)上,他有更系统的论述。他说,双11是阿里生态力量产生化学反应的舞台、一个“总结过去十年经验、面向未来的窗口”,已成为全球商业力量的“大巡礼”、“商业界的奥林匹克”。他明确表示,双11驱动力绝不仅在消费侧,而是涵盖了从销售到营销、供应链,新品创新、制造、采购的全链路,阿里会继续坚持初心立场,赋能伙伴,“在数字经济时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将时间拉到2022年年初,逍遥子在2019年基础上,重新定义了三大战略,将“内需、全球化、云计算与大数据”升级为“消费、云计算、全球化”。除了“一横两纵”的结构,从“内需”到“消费”的转变,已经揭示了阿里生态的视野,后者的范畴远大过过去的实物商品,也不止中国视野。

2019年天猫双11结束时,大屏幕上飘过一首诗。它应该也是今天的心意吧。

当然,就供给侧来说,关键问题不是说重新定位一下双11就能解决什么。

2018-2019年,外部挑战巨大。尤其竞争压力:拼多多崛起,引领一段下沉风潮;短视频、直播带货大兴,抖快开始发力。几乎所有具备一定用户基础的内容与社交平台,都开始构建种草到拔草的服务。整个市场涌现一群分流者。

阿里需要回答如何下沉、用户洞察/触达/增长、品类与场景创新、体验升级、种草到拔草的“品效合一”的策略构建等问题。当然还有2B话题。那周期,全球公有云市场格局初定,增长放缓,步入复杂的数智化周期。

2018年末、2019年初,阿里电商、云计算两大版图一号位双双调整,不是偶然。蒋凡出线统筹大淘系,就对应着上述第一重问题。

其实他早有表述。2018年手淘改版时,记得他说,未来几年,平台上创意产品比例要超1/3。2019年初,他在内部强调两大方向:一是新品、新客、新场景,二是天猫要渗透淘宝用户大盘。不久,天猫发布“新品战略”;同期家洛主持发布“天猫小黑盒”,着力打造“新品方法论”;2019Q2,天猫旗舰店2.0发布,蒋进一步强调“新品、新客、新场景”。

“新品战略”属这一周期阿里集团关键战略。它的内涵不止新产品,还有新品类、新品牌、新商家、新型合作伙伴。可以说,这是新供给之战、新消费之战、新体验之战。它是化解阿里电商版图核心挑战的关键抓手。

因为,基于增量用户驱动的增长,至少在中国,已近尾声。当时阿里集团日益逼近10亿AAC大关。事实上,那一周期,阿里连续多季财报大幅放缓。

目前阿里中国AAC已超10亿,全球生态用户越过13亿。想占据消费者荷包最大比例,必得有更为精细的用户洞察、丰富多样的供给、出色的平台体验、稳定的技术保障与履约机制。

“新品战略”成为核心,确实是一大抓手。它涉及到整个供给侧链路的重构,也更具挑战。

阿里这块可谓“饱和攻击”。刚才说到蒋的一番努力。其实他之前的淘系已在持续化解。蒋遗憾转岗后,集团合伙人、十八罗汉之一的戴珊统筹了整个中国数字商业版图,管理的业务范畴更复杂,半径也更宽,但于上述供给侧一点,她同样着力推进。

这一周,除了淘特、淘菜菜等新锐端口,更有大淘系尤其天猫与淘宝组织藩篱的破除。此次双11晚上,戴珊提到了两大单元的合并与协同创新。年初,她还用过“大运河”描绘淘系乃至整个组织协同。这词背后,就是打通内部多元引擎机制下的各种藩篱,形成协同创新之势。这其实是数字商业版图新品战略与供给侧变革的组织保障。从这一点看,阿里集团真是一个辩证的组织。

当然,随后吹雪等人持续讲述D2C战略。D2C其实是数字经济周期的C2B\C2M升级,也是马云之前讲述的新制造服务业形态,它背后将全链路数字化机制将新品战略稳定下来,形成可持续、确定性、规模化的运营。

事实上,早在淘宝诞生初期,马云就多次论述C2B模式。后来逍遥子对平台生态创新的推动不遗余力。记得2017年,他在一次小范围沟通会上说,如果未来几年阿里还是“电商+文娱”,那会令人遗憾。2019年,他将马云讲述的“五新”推进到“千新、万新”,传递了阿里开放生态的信号。随后2020年,他主导将“大中台、小前台”升级为“多元引擎架构”,从而奠定了新增长的机制。

可以看出,多年来,连续多名多层级的“一号位”,接续“饱和攻击”,正是从供给侧杀出一条路,化解上述核心挑战。

2019年以来,阿里每个财年的季报与年报,每个618、双11舞台,都将平台新品战略重点着墨,这一视角的数据,披露最密,也最生动。其中,2022年双11,新品、新类、新品类、新商家、新供给通路,触达用户的形式,都非前几年所能比。

我想,这阿里集团尤其淘系的自信所在。

你可能会说,很多平台都重视新品战略。京东、拼多多、抖快如此,连小红书这类种草平台,上面都诞生过许多当红炸子鸡。

是的。但若从整个新品诞生的机制与方法论、品类数量、规模化的供给、对整个行业链路的改造程度看,我认为,它们没有一家真正超越淘系。部分同业的新品策略更像一场场营销策略,并非稳定、可持续的机制。甚至可以说,它们只是“发现”已存的新品而非创造新供给。

包括被夸大的直播带货。有人宣称它会彻底颠覆搜索式电商,取代淘宝,成为最主流的形态。我想说,截至目前,它并没有真正超越营销工具平台的范畴,没有改变商业流通的本质。而它在平台治理、新品诞生机制乃至整合供给侧变革、品质体验、履约等环节,正在持续吃着苦头。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曾说,公司建立在巨人肩膀上,尤其社交、支付、物流三大成熟体系中。当然拼多多有算法、游戏与社交团购机制,它下沉的策略击中了前一轮行业痛点,提升了效率。抖音除了上述三大体系,也有强大的算法与富媒体,但截至目前,它看似全品类运作,实际上很多流量的倾斜跟拼多多异曲同工。

当然不否认它们都有局部的效率优势。但比拼整体,我不认为它们能真正瓦解今日淘系。何况后者还在快速演进。

再次回到新品与供给层面。想说,看似同样的策略,由于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核心场景不同,于它们来说,沉淀的能力有很大差异。于阿里来说,新品战略不是个营销概念,它是电商业共同的挑战,涉及到整个增长范式的转换。

我说,2022年,天猫双11不披露GMV,更多强调这一维度,正是因为它已化解了这一难题。

中国互联网尤其电商业已发展一个相对成熟的周期,无论前端还是基础设施,要素已相当完整,从供给到消费、流通到履约、创新到营销,就基础设施形态说,已趋于成熟。

这就意味着,未来一个周期,前端会日益趋同,平台之间比拼的焦点,将会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那种拥有底层核心技术、数据、全链路数字化与智能化服务、履约体系的平台,将有更多的胜出机会。

因为,这一周期的电商业正在加速祛魅,尽管局部仍会诞生增速较高的玩家,但整体而言,行业增长会日益逼近实体经济,走向低速、稳定的增长形态。这会考验更复杂的运营与投入产出。那种崇尚前代“唯快不破”、烧钱换增长的平台,很容易被自身的策略拖垮。而且,考虑到基础设施的投资越来越重,平台间的竞争越来越像是军备竞赛,整合市场会日益分化。

当然,这里不是说电商业已无创新空间。恰恰相反,放在整个商业史长河,它还只是上游的一段,探索空间永无止境。今天的电商必须扎根实体经济,学会做“泥腿子”的活,等到吸纳更多营养,借助技术创新,它会重新走出一段“速度+效率”的激情时光。

最后想说,明天,也即11月17日,阿里集团将发布2023财年Q2财报。

双11不披露GMV,在我看来,一定有它强化上述视角相关数据的用心。它想借此展示更多增长维度、投资价值,以及化解种种挑战的信心。它不是危机的信号,反而是阿里自信的一刻。让我们拭目以待。

夸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夸克点评
夸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