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子(张勇
前几天,阿里云与极客公园主办的大模型闭门座谈会,他还出席并与诸多专业人士做了深入的闭门交流。而最新的杭州亚运圣火传递,他也是继罗雪娟之后的第二棒火炬手。仪式结束后,他还接受了媒体采访。
好事者喜欢说成突发事,火线卸任、裸辞、黯然离任云云。
对于一个大的组织来说,除非发生紧急、不可抗的事件,人事更迭通常早有铺垫。
消息人士透露,此前确定9月卸任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时,逍遥子本就打算一并辞去所兼的阿里云智能职务。不过,集团董事会充分考量后,还是要他担负。
这可能与阿里云那段时间面临的局面有关:行癫刚卸任,直接任命一位新领军人,有些仓促。阿里云急需稳定行业信心与内部军心,维护平台信誉。当然,恐怕也有阿里集团市值管理的用意吧。
老实说,逍遥子宣布兼任阿里云一号位的当天,我们就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是要他“送一程”。待稳定后,再进一步交棒。
毕竟,以当时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CEO的身份来兼任,能推动治理与发展,比其他人选更具说服力,也更具效率。同时,也能让外界感受到整个集团对阿里云智能的重视。
我个人认为,此刻卸任,可能跟阿里云面临的短期目标相对紧迫有关,尤其是彻底独立分拆以及12个月内IPO计划。当然还有短期恢复增长的压力。
这三个方面,若只靠阿里云自身解决,是相当有压力的事。
比如,阿里云彻底分拆,阿里集团未来不再持有其股份,后续会以向股东分配股息形式落实。不过,不再持有股份,不等于阿里合伙人或利益机构彻底断绝与阿里云权益关系。这是两码事。
这个任务,短期完成,不轻松。
昨日最新公告也透露这点。阿里集团表示,将继续执行阿里云智能分拆计划。但计划完成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资产、负债和合同的成功重组、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市场条件和相关管辖区的监管审批。
显然,除了可追踪的权益关系,还有上市条件问题。届时外部环境、挂牌地以及监管审批等等。前者或能强力快跑落地,但后者却不是阿里云说了算。有不确定性。
要知道,阿里云彻底分拆话题背后,隐含着复杂治理与监管话题。
作为行业2B底座的阿里云智能,它的公共云位居国内乃至亚太第一。早已带有基础设施属性。加上数据因素,无论本地还是海外,都面临复杂监管。
若阿里云只是“阿里的云”,拓展会有明显边界。因为阿里集团业务/业态多元,且已有相当规模,其他生态或组织会有谨慎。这一层面的开放,在它属市场化逻辑。
但应该也有让渡运营权的因素。就是顺应治理与复杂监管(包括海内外监管博弈)、ESG等方面,如何建立一种新的权益关系与治理结构。
你应注意到,前不久阿里云智能董事会5名成员中,有两名非业务体系的18罗汉:一是“灭绝师太”郑俊芳,以阿里云智能首席风险官的身份在列,二是阿里集团首席人力官蒋芳。前者肯定担负很多权益审核、合规、监督责任。后者意味着,阿里云后续管理团队或有较大幅度调整。
昨日公告亦表示,阿里集团将另行为其(阿里云智能)委任管理团队。
彻底分拆直到IPO前,很可能会有战略融资行动,以匹配未来更为透明化的治理,并容纳新的管理层。
都是硬仗。要在12个月完成,若没有阿里集团董事会、一号位主导并直接推进、协调,将难以想象。
逍遥子卸任集团董事局主席、CEO的同时,亦自然退出了集团董事会。昨日公告显示,吴咏铭已递补替代。就治理来说,非常合理。
不过,这也意味着,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周期,逍遥子虽执掌阿里云,更多还是执行者角色。如此复杂的目标与内外情势下,就阿里云一方来说,协同效率可能不会太高。
这里绝非否认逍遥子与团队的能力、主动性、责任心。何况他仍是集团合伙人。只是说,12个月内(自今年5月计)完成彻底分拆、IPO计划,实在太难了。
吴咏铭一身多兼,此刻有利于推进目标达成。这一点,跟逍遥子当初一身多兼的逻辑并无不同。关键时刻,需要体现效率。或者说,逍遥子“急辞”阿里云一号位,属于服从大局的需要。
何况,就挂牌来说,阿里云还得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重新恢复增长。其实,还有如何重新定义自身,并借此提升估值。
过去几季,阿里云智能持续获利,整体规模亦大幅领先本地同业,但增长已落在低个位数。
而且,随着钉钉从阿里云独立、回归集团,至少PaaS层面,阿里云少了撬动更大SaaS生态的支撑。不是说它们的合作不会延续,尤其“云钉一体”战略仍有许多拓展的空间。但必须得说,相比海外几个巨头,甚至本地几个竞争者,阿里云的叙事,少了一翼。
当然有非常有利的一面。
大模型时代的开启,不止对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考验背后综合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能力。没有能力强大且具规模、普惠特征的IaaS层服务,大模型就是空壳。我们看到,阿里云智能已重新聚焦公共云核心立场,加上它的智能化要素,将比其他同业更为有利于重构PaaS与SaaS层。而它首倡的MaaS层的价值确立,对于生态的激发与创新,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我们相信阿里云智能的持续经营能力。事实上,若你回顾它乃至阿里集团多年来的诸多变动,拨开一些认知迷雾,那些一以贯之的东西依然坚挺。
就1+6+N架构来说,6或N当然重要,它们是无数的新阿里。但千万不要忽视了1。它虽然不是以单一的算法掌控全局,但底层的东西如使命、愿景、价值观、生生不息的文化,仍是这家公司强大的统一性。
真正能够永续经营的好公司,除了兼顾更多利益相关方外,必须具有一种分布式的系统能力。包括文化。
扯太远了。
也许,你觉得,这与逍遥子进一步辞去阿里云智能董事局主席兼CEO毫无关系。
但我想说,这里面,有阿里集团文化力与组织焕新的机制在。同时,也有逍遥子个人的胸怀与视野在。
有人轻视阿里集团10亿美元支持他设立的科技基金,说可能也只是过渡。还有的说,这是裸辞的补偿。
那是没有看到阿里、逍遥子对创新尤其是那些微小创新的倾注,也没有看到N的价值。无论新基金未来延续多久,成效如何,这是一种文化与创新精神的延续。
前几天,逍遥子与国内 20多位本土大模型领域优秀创业者在杭州西溪湿地闭门交流。他没有刻意谈论阿里云尤其通义大模型,而更多是从创业、创新、数字化维度阐释。
张鹏记录的一段,给我很深触动。
“他(逍遥子)甚至认为,过去数字化企业服务过于看重「降本增效」可能是个误区,因为愿意为提升百分之几的效率付钱的往往是大公司,他们体量大,这种提升符合投入产出比。然后也让大家都围着大公司做项目。但反过来,小公司很难靠「降本增效」去启动需求,它们要的是成长和发展的能力。”
我认为,这里面有逍遥子对当前数字化服务取向较深的辨析。懂的人自然懂。同时,他应该也已经置身于如何驱动未来科技创新的情境了。
有些人总喜欢从权斗、公司业绩出发看一个组织领导者的更迭。
实际上,一个规模庞大的复杂组织,化解复杂性、大公司病、走出创新者窘境的方式,除了组织、结构方面的变革,正是要靠领导力接续的创新。后者能形成一种连续创业的机制。
重新快读了一下2015年逍遥子履新CEO时的万字长信。可以说,在文化、创新特质的传承,当然也包括制度化的创新,就体现在1+6+N与最新的领导力变化中。
那些揶揄逍遥子的人,应该看看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巨头中,有哪家企业释放权力给第二代管理层如此之久的时间。蔡崇信用“成绩斐然”赞扬了逍遥子。
16年的阿里生涯,8年CEO角色,后4年董事局主席兼CEO的角色,而过渡期,兼任阿里云智能并统筹钉钉,这反映了一个剧烈变化中的阿里奋力创新的特质。它确实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它并没有失去最核心的竞争力。
当然,如果非要说“急辞”,我想,里面的种种牺牲,应该也是服从组织大局的结果。即便如此,我也认为,逍遥子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今日阿里港股跌3.03%,盘中一度跌逾4%。除了大盘因素,大概也有对人事调整的反应。
我们当然认为公告内容是利好。但变革与调整周期,很多东西尤其价值逻辑尚无法对资本更加清晰的展示。此前的靴子已落地,但围绕阿里云,仍有一些小小的隐晦在。加上外部整个经济复苏相对缓慢,阿里股价自然也无法超越这一背景。所以,接下来,蔡崇信、吴咏铭同样需要面对这重考验。不过,正如蔡崇信赞扬逍遥子在非常时期率队渡过一关又一关,我们同样相信这一届阿里领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