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头哥玄铁生态大会:RISC-V花开与阿里新面孔

创业   科技   2023-03-07 20:45   上海  


上周,阿里集团旗下平头哥“首届玄铁RISC-V生态大会”,火爆场面,着实有点令人吃惊。

场内座无虚席,站立处拥挤不堪,门外地上甚至坐了一批人。一名本来后排有座的朋友,上了趟洗手间,回来发现后面又多了两排,自己的座位没了。

这导致平头哥副总裁、大会主讲人孟建熠博士开场连连道歉。

不止如此。玄铁的场子,堪称RISC-V在中国落地以来规模最大、参与要素最多元、价值链最完整的一次独立生态大会。

它不仅聚合了IP方(玄铁)、芯片方案商,还涵括了软件工具(包括玄铁)、开发平台(包括玄铁)、操作系统、IC代工巨头、模组、板卡、终端、应用等产业链企业。

如此火爆,一些逻辑似乎很容易瞬间浮现。

这是2023年。

这是美国胁迫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加剧钳制中国大陆的第三年。化解封锁、自主创新、强化芯片国家战略,已成一个国家主旋律。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各种数字经济政策高频发布。资本市场上,自主创新尤其IC细分概念轮番光鲜。但危机感甚重。

这是中国疫情完全解封的第一年。尽管仍有很多晦暗的压力指标,产业界仍有理由期盼,有人能在这春天站出来,发出乐观的声音,提振产业信心,展示更多新兴的、向上的力量。而越是低潮期,播下种子,未来大多越会有不错的收成。

还有,OpenAI引发的新一轮AI狂潮,对于算力乃至整个数智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层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机遇之下,有新的焦虑。

RISC-V似乎能吻合上述所有。这类逻辑里,有焦虑,有兴奋,有期待。

但我认为,还是应该回到基本面,从RISC-V诞生12年来的演进看为好。在与占据各自高位的X86、ARM生态博弈过程中,看上去,属于它的生态演进已到一个节点。

当一个公司首次定义一个赛道所谓“生态大会”时,一定有水到渠成的一面。

“RISC-V就像清晨的太阳,尽管温润如玉,但已经初步照亮了东方,我们一起等待他骄阳似火的那天。”孟建熠说。

这表达够乐观、诗意。清晨的太阳温润如玉,“已经初步照亮了东方”。“初步照亮”,体现了生态的演进节奏,“东方”一词语带双关,暗示了RISC-V在母国市场的落地进程。

我们视玄铁RISC-V生态为一只含苞待放的硕大骨朵。此刻已是花开时节。期待它繁花似锦的一日。

从一个披露半年多的数据概括说起。

2022年7月,全球嵌入式世界大会上,RISC-V国际基金会首席执行官Calista Redmond宣布, RISC-V核架构处理器已出货约100亿颗。这距RISC-V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实验室诞生已去12年。而X86出货达100亿颗,花了30年,ARM花了17年。

100亿颗出货中,中国出货占据一半。而玄铁IP核,又占据后者最大比例。平头哥已是全球领先的RISC-V IP核供应商。

100亿,对应着一个阶段的规模化,主流应用领域,同时也浮现出一个生态体系的雏形。

规模指标于一个新架构、新赛道的价值不可替代。没有规模,无法摊薄整个链路成本,不可能形成产业链与生态。

玄铁生态大会现场,除了自身作为IP核方(也提供优化工具与开发平台),还有多家处理器企业(全志、博流智能等),操作系统方(安卓/Debian/Fedora/Gentoo/Ubuntu/龙蜥/openKylin/统信/创维酷开/RTT)、云服务器方(算能)、独立生态公司 (海尔)、端侧(网易有道)、AI及互联网应用(云知声、支付宝)等。此外,此前已加入RISC-V国际基金会的X86巨头英特尔的代表,亦高调现身分享。

还有更多,这里不便罗列。

我们能看出,玄铁RISC-V生态要素丰富,已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

在孟建熠那里,所谓RISC-V的生态构建,主要分两个层面:

一是将RISC-V技术链条上从事芯片、工具、基础软件、应用等各环节从业者连接起来,构建开放的生态,让技术上存在的瓶颈和问题能被所有从业者看到,从而实现高效的技术迭代;

二是将RISC-V与已存在的生态连接一起,包括安卓、Linux、GNU等开源生态,还有企业主导的生态,比如海尔们等。

显然,前者更像狭义的半导体业产业链,后者则打破了孤岛与藩篱,容纳了更多的独立生态。

其中,直接支撑的操作系统方,不可或缺。截至目前,玄铁RISC-V已与行业主流操作系统完成适配,包括安卓。

孟透露,为打通安卓,平头哥花了两年多时间。

2020年8月开始,它增补修改12万余行代码,测试73万多个testcase,最终实现安卓10至12操作系统流畅运行。2022年6月,谷歌与平头哥达成公司层面的贡献者许可协议,双方就安卓支持RISC-V架构等工作进行技术合作和分享;2022年12月,谷歌正式官宣支持RISC-V指令集架构。

我还记得,去年12月中,Android工程总监Lars Bergstrom在全球RISC-V峰会上说,应该视RISC-V为Android的“一级平台”。这是相当大胆的说法,等于与ARM相提并论了。

孟表示,安卓支持,会加速RISC-V的生态构建,等于获得一张触达更多应用的入场券。

全球范围内,微软也在松动。前不久三星向微软.NET Runtime提交PR提案,申请初步支持RISC-V处理器。该代码已成功测试RISC-V 的交叉构建(cross-building),可在 RISC-V 上运行简单的“hello world”类应用。尽管短期很难全面支持,也已是乐观信号。

上述进展不是偶然。我们当然更关注玄铁生态构建。

自2018年涉入RISC-V后,2019年,平头哥便在沪发布第一款当时性能最好的RISC-V处理器玄铁910,随后每年保持新发一款处理器的节奏。

同时,为加速生态开放与协同创新效率,平头哥涉入系列工具软件与系统软件,并于2021年云栖上将玄铁RISC-V系列处理器与基础软件面向全球开源。这是RISC-V领域第一家全栈化开源的公司,也是全面“交钥匙”的方案,它加速了软硬件技术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更快触达应用层面。

2022 RISC-V中国峰会上,平头哥高性能RISC-V芯片平台无剑600及SoC原型曳影1520公布,前者是一个开发平台,自此开发者有了更为便利的支撑。

过往RISC-V主要侧重物联网领域,而基于平头哥的全栈支撑与适配能力,全球尤其中国RISC-V业者,在端、边、云、网、存储、多媒体等几乎所有领域发力,构建了完整的处理器等解决方案。

此次,大会现场,我们看到算能推出了64核RISC-V服务器芯片,RSIC-V技术从端侧进一步走向云端基础设施层面。

孟建熠表示,玄铁会在AI推理计算、工业、5G计算、服务器周边等领域持续探索,联合伙伴,推出更丰富的芯片产品。

采访时,说到RISC-V在云、端两侧渗透的速度,孟表示,5年左右,差不多就能全面规模化涉入。

图灵奖得主、RISC-V之父大卫·帕特森以视频形式在玄铁RISC-V生态大会上致辞说,RISC-V是一个全球现象。截至目前,超过60个国家参与开源社区。他的预测比孟更是略显乐观:3 到5年后,RISC-V 会无处不在。

“5年”、“3到5年”,听起来好像是格式化表达。其实,若你观察行业,其实恰恰是关键创新涌现的通常时限。你应该也能注意到,很多重大战略计划、项目工程、企业组织与关键人事更替,甚至政党执政周期大都是设计成类似区间。这里面那可是充满创新与绩效的辩证。

当然,对玄铁RISC-V生态表达乐观,视之为含苞欲放的硕大骨朵,并不等于开源模式已真正完备、成熟。实际上,与X86、ARM尤其后者相比,它的生态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100亿颗的出货,确实算是规模化象征,但分布相对失衡。而RISC-V的碎片化、商业化都还远不够成熟。

这有赖于全链路各环节标准的统一。这也是RISC-V国际基金会工作的焦点。截至目前,基金会81个技术小组。而作为中国社区最大的贡献者,平头哥参与了29个,主导负责11个技术小组,包括RVV1.0架构标准、全新Matrix矩阵标准、RISC-V安全技术标准等。

此外,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媒体人,都喜欢看竞争格局。

RISC-V与X86、ARM的博弈备受瞩目。

很多人以“三足鼎立”来形容。只从架构开放效能与未来生态潜力看,当然可以这么描述。但实际生态体系成熟度,RISC-V的差距还非常大。

物联网是它优势,但整体市占同样落后。至于桌面端、服务器乃至数字经济幕后的整个基础设施,尤其是关键的垂直行业与应用场景上,X86拥有无可匹敌的优势。ARM过去胜在移动端,现在已吃到不少桌面与NB市场,并加速渗透云端与关键行业。

2022年,ARM渗透公有云的速度为290%,目前市占已达6%。而就具体服务器市场,占比9%。2016年,前ARM CEO曾预言,到2020年,ARM架构的服务器占比将达25%。今日看,差距仍相当大。

这说明,尽管我们乐见并期待RISC-V能在3到5年内打通全面主流应用,尤其渗透数字基础设施,届时实际的市占可能未必真正超越X86、ARM。

孟建熠表示,想取代一种架构非常难。他认为,未来多年,合理的趋势是,三种架构会持续并存,各有自己优势的应用场景。

我特认同孟博士的观点。

三种架构此刻看似开放程度不一,生态体系差异较大,尤其RISC-V充满产业民主精神,但放在整个历程中,毋宁说是三个不同阶段的发展与创新特征。

x86诞生时指令集同样精简。芯片业大牛JIM Keller甚至表示,即便到64位时,X86架构指令集同样也很简洁。最初X86也是开放过六七家,虽不像今日ARM尤其RISC-V开源壮观。但考虑到当年产业实情与半导体业应用场景丰富度,也还可以。但在日益复杂的应用驱动下,最终x86走向相对封闭的IDM模式,这也跟成本、商业化、效率、品质以及IC工艺在制造层面的实现难度有关。

ARM的精简度、可定制、开放程度远高于X86。但ARM公司除了制造端没有涉入,同样从精简走向标品化、复杂化,同样从碎片化市场走向垂直、纵深尤其对效率、品质、功能、性能、稳定、安全、可持续要求更高的场景。而当前,在渗透基础设施侧的过程中,ARM甚至有走向保守的信号。去年跟高通在Nuvia上的诉讼,看似是授权方与已成熟IP方的博弈,其实已经反映出ARM的保守面。当然,这背后有ARM欲IPO而强化IP与授权管控的动向。但无论如何,ARM与英特尔的经历有相近的一面。

RISC-V生态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未来它肯定也会经历复杂化考验。这是必经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标品化、标准化,也是生态日益成熟的象征。应该说,ARM今日的诸多探索,其实为RISC-V趟了很多坑,为更大的开源生态涌现奠定了部分基础。

今日RISC-V含苞待放,期待繁花似锦。只是说,我们必须以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三种架构与生态演进与博弈。它们三家其实何尝不是互补结构呢。何况异构计算早已成潮流。

平铺直叙写到这里,实在也没有太多体悟。

不过,我想扯开另一重话题,也是我一直想说的。

那就是,作为中国RISC-V生态力量之一,为何平头哥的持续露出,有如此行业号召力?

它肯定不是我们开头分析的生态大会人潮火爆逻辑,应该也不仅仅因为平头哥自身2018年就涉入其中并持续努力的结果。毕竟,很多企业比它更早。

那是什么呢?

我认为,平头哥的生态体系构建的阶段性成效,除了狭义的芯片业维度,其实更有阿里集团与其生态体系的助力。

若你看全球成功的开源体系、开源社区,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领域,背后通常都有巨头公司支撑。

我说的巨头公司,不是类似RISC-V国际基金会里的成员企业,它们更多是参与其中单一或有限环节。

而在RISC-V或其他开源生态从碎片化走向系统整合、标准化、效率与品质结合并渗透更多复杂应用场景的过程中,必须得有有限几家甚至一家巨头扮演整体协同的核心作用。你能看到,平头哥不仅提供IP核、软件工具、开发平台、技术标准化,还有多元复杂的生态。

大会现场那么多企业,还有传统行业的伙伴,如果只是狭义芯片业的会员,它们不太可能召唤起来。而这恰是阿里作为平台经济体的价值。

因为,开源生态构建,需要持续、巨额的投入,中短期很难看到实质性的商业回报。中小企业甚至个人可能发明一种新架构,但想要靠个人创造一种生态,绝无可能。

资本之外,技术当然也是核心要素。你自身当然必须有底层硬核创新的能力,否则,你会沦为商业与资本的掮客,就像软银掌控的ARM。开源生态基于创新的架构与技术,不过,技术本身并不能决定生态生成。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广泛、挑战巨大的的组织与协同的话题。资本、技术之外,如果你没有开放的基因、规模、复杂多元的应用场景、生态体系、原生的超级协同能力、广泛多边的平台经济影响力,几乎难以想象,你能持续构建所谓独立的生态。

平头哥背后,有达摩院,更有全球最大的平台经济体之一阿里集团。

阿里是一个巨大、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每年都会花巨额资本在基础设施层面。

最初,它的技术实践就是拿来主义。但随着平台经济效应释放,尤其数据规模、交易频次日益庞大之后,只靠外部,既难提升体验,也难承担成本。用当年达摩院成立时马云的话说,以阿里的交易规模与瞬时交易的当量,如果还是用原来架构、技术,阿里早破产了。

阿里当年率先于全球提出“去IOE”,不是宣扬什么产业民族主义,而是商业运营中的痛切感受,是它的痛点。

阿里云的诞生逻辑,一是阿里集团数据觉醒,二是吻合2B需求,二自身基础设施正走向冗余,必须通过开放摊薄成本。若你观察它的成本结构,主要就是采购与运营,当然电力消耗明显。数量众多而庞大的数据中心建设,早已是全球公有云行业的军备竞赛。你去看看谷歌、微软、亚马逊、甲骨文、meta最近一年多在欧美的动作,以及最新的开支计划,绝大部分就侧重在数字基础设施上。

它对应着庞大的成本效应、场景生态、平台体验。我想说,阿里集团对于芯片业尤其开源生态,有它天然的价值取向。

你应该也注意到,平头哥技术路线三条。除了RISC-V,还有ARM与自研路径。基于倚天的服务器,早已成为阿里云基础设施的支撑力量之一。尽管阿里云强调“一云多芯”,相信未来RISC-V也将有它巨大的发挥空间。

当然,如果只是自身场景需求驱动,平头哥可以直接拿人家的RISC-V IP核定制开发,不需要如此卖力构建完整的RISC-V软硬件一体的开放的基础能力,用不着为整个行业构建生态,用不着“照亮东方”,照亮自己就可以了。

这里面涉及到平台经济体内在的多边协同基因与阿里集团长期的战略思维、商业模式的构建。

阿里是一家典型的拥有巨大网络外部效应的平台公司。这种特质要求阿里必须最大限度地开放、连接,并持续打通纵向链路、横向场景之间的壁垒与非标的体验。

你应该注意到,阿里本质上是一家软件公司,它可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巨头哦。另一重,它也是一家大数据公司,阿里倡导的智能化,甚至“阿里云智能”这个名字本身,很大程度上是数据智能。

硬件是躯壳,软件/数据是灵魂。多年来,在海内外巨头中,阿里其实就是强在软件与数据。当然它的工程化能力也是有口皆碑。后者就体现在“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里。

不过,过去未亲自下场涉入硬件或基于硬件的开放与开源架构,也让阿里的重大战略落地时吃了一些苦头。

孟建熠谈及RISC-V生态之于平头哥、阿里集团的价值时,你应该听到了一个词,即“云端一体”。另一场合,他也说成“端云一体”。

姑且都用“云端一体”。这个词于阿里,可是有非常丰富、多维的内涵。且其来有自。

孟的“云端一体”,云当然是服务器、数据中心乃至整体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维度,端不仅是物联网,还有移动、桌面/NB、边缘计算等等。但整体而言,他的视角侧重的是芯片体系的端到端、全栈化、软硬件网络一体与未来完整的平台体验。

但你应该立刻意识到,此前,阿里云在“云钉一体”之外,强调过“云端一体”。尽管当初云栖展示的只是无影电脑、小蛮驴之类,但实际上,它同样是广义的端到端、全栈化、软硬件网络一体的服务。

逍遥子多次标榜云计算与大数据的价值,甚至将它列为三大战略之一。但是,实现战略的路径,于阿里集团来说,除了做深基础,“端”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层面。

阿里甚至对“端”的内涵扩充,以及它的丰富度、数量、规模化有一种痴迷。

你更应该注意到,10年前,或者说阿里集团挂牌美国前一年,马云曾高频谈论“云+端”,并定义它为未来战略。

具体的内容在2014年春天马云发给全体员工的邮件里。其中,他强调,移动电商将必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领域,而云端(Cloud+App)将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关键,阿里巴巴将全面从云打到端,ALL IN移动电商。而这一战略的背后基础之一,就是2009年确定的阿里集团战略目标“开放数据平台”。那一年,阿里云诞生;那一年,双11诞生。那一年,也是大淘宝战略大规模释放效应的开始。阿里集团的生态维度即将迎来巨变。

今日看马云所谓“云端”之“端”,更多描述为APP。这当然有些狭隘。它反映出2014年微信红包以及其他移动互联网应用崛起时阿里集团的一丝颤动。马云的信,另一面功能就是号召员工无畏,以长期的战略化解挑战。那可是2014年,阿里集团正在紧急推进美国IPO。那一刻,即便微信有着强大的生态潜力,即便当初自身“来往”失败,阿里也绝不可能因此而变革长期战略,否则那个关口,会弱化估值。

但我想说的是,尽管马云的“端”侧重APP,它仍反映了阿里集团构建开放、民主生态的长期取向。“端”不仅意味着用户、流量、数据、交易规模,还对应着面向未来的数字基础设施的效能。每个“端”都是未来数字化、智能化输出的端口。没有规模化的“端”革命,阿里数字基础设施也很难摊薄庞大的成本。

你同样应该注意到,美国IPO后的2015年,阿里集团还曾公布过一项“百川计划”,计划投20亿,阿里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高效生成APP,中小企业或个体只需专注于产品创新、前端营销、用户触达与沟通就好。尽管有无线化困惑,也存在产品逻辑问题,后来搁浅,但必须要看到阿里集团深化的开放思维,以及借此驱动幕后数字基础设施的决心。那一刻,确实,后者也是资本市场观察它的焦点之一,毕竟那时亚马逊AWS属于全球云计算当红炸子鸡。有人揶揄阿里当初移动化或无线化被动,社交被动,其实它向来就是开放平台的思维、生态的打法,向来就是DT等基础层的问题。

现在阿里集团三大战略属于“消费、云计算、全球化”。它当然是更全面的维度了。

但你无法忽视马云、行癫乃至此刻平头哥定义的“云端一体”战略目标。某种程度上,这既是一个庞大组织运营的架构,也是构建生态体系,推动数智化输出的核心路径。

即便以孟建熠芯片视角的“云端一体”看RISC-V未来生态,看它对于阿里集团直接的商业价值,也能体会到,巨头还有另一个ARM、另一个谷歌的生态面孔。

而随着RISC-V与AI的叠加,在整个ICT、数据、场景支撑下,阿里集团有着更多的想象空间。

财务面上的ARM,不是巨头,但它是上游的上游,它撬动的生态价值无可估量。按甲骨文因与谷歌诉讼(涉及安卓利用JAVA不付钱)而披露的数据,谷歌直接从安卓那里获得的收益为400多亿美元,而间接的生态影响力,尤其是对云端两侧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所产生的价值,同样无法计算。实际上,它们都左右着各自领域全球的游戏规则。

记得阿里美国IPO后,马云曾表示,阿里是要建立全球电子商务的游戏规则。大概这表达多少有些敏感,后来淡化了。但是,我认为,所谓电子商务的游戏规则,不是过去20多年狭义电商的规则,而是涵括了横向纵向、“云端一体”在内综合的框架。尤其是底层技术、数据智能、基础设施(包括履约体系)的维度。

由此可见“端”于阿里的长期价值。它的规模化、丰富度决定着幕后的生态效能。

我问孟博士,此刻,平头哥玄铁RISC-V生态构建上,集团是否有更具体的考核指标,甚至背财务担子。他强调没有,这一赛道现阶段仍侧重规模化指标,但未来5年赛道已从模糊变得清晰,在技术创新与生态连接推动下,RISC-V架构正走向成熟。

数据预测,到2025年,采用这一架构的处理器将突破800亿颗。

短期财务当然不太可能有实质贡献。阿里还得持续投入。不过,我仍然认为,平头哥首届玄铁RISC-V生态大会,有更多丰富的指引,或者暗示,它有利于:

1、强化开放维度,一张全新的生态面孔。

2、强化自主创新,化解钳制与封锁。

虽并不彻底,尤其工具、材料以及代工制造等方面,但仍有代言大国创新的价值。你重新体会“初步照亮东方”的表达。只是阿里比过去谦逊多了。

3、强化2B版图与数字基础设施的价值。

4、暗示了未来新增长动能。

今日电商维度的阿里,本土用户、GMV甚至营收都已大幅放缓。而利润面看似不错,也承降本增效之功不少。很多措施不可持续。阿里必须重启增长。当然,必须是兼顾利润、ESG等维度的高质量增长。

还有更多,没必要展开。

但最后还是作一提醒:上季财报(2023Q3)分析师电话会上,阿里集团CFO谈到,几个月来,公司一直在推进公司香港双重上市计划,目前唯密切关注并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不断变化的市场和其他外部条件。此外还需制定新的员工持股计划并提交给股东批准。

此刻,平头哥玄铁RISC-V生态花开时节的信号,固然很难说有太直接的估值刺激,但无论如何,2023年春天,如此人潮汹涌,可是为阿里赚足了面子,它当然有利于正向的撩拨了。

夸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夸克点评
夸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