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学科节“艺术撞星球”观影沙龙成功举办

教育   2024-11-28 15:40   湖北  


学科节“艺术撞星球”

观影沙龙成功举办

11月24日下午艺术学院研究生会在人文馆208室成功举办学术科技节系列活动之“艺术撞星球”观影沙龙。本次活动以“失真的想象力:电影注解下的技术反思”为主题,围绕短片《轻巧而冷淡的对谈:大西洋、算法和可见性》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探究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及其在文本、设计、影视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本次活动由电影学硕士研究生葛艺婷主持,并邀请到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系讲师蒋涛,以及戏剧与影视学2020级毕业生、短片导演杨君陶参与交流分享,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模式,活动吸引来自艺术学院、文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等诸多院系同学的踊跃参与。

01

活动中,首先播放了短片轻巧而冷淡的对谈:大西洋、算法和可见性》。该片构建了一个由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未来世界,通过对被抛弃的非洲奴隶成为水下种族Drexciyans的虚构历史设想,以及Drexciyans与人工智能对历史的重新考察,探索人类历史的多样性及其与当代文化的互动,借此反思当下的语境与技术环境。

随后,导演杨君陶详细分享了短片的创作背景与灵感来源。影片创作灵感源自底特律音乐人提出的概念,并进一步延展出对未来科技社会中人工智能形象的思考。导演特别指出,人工智能看似透明,实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物质性基础设施和资源消耗,以及隐藏的劳工问题,并将其比作AI技术背后不可见的“noise”。影片中,这些“noise”被具象化为背景噪音和图像噪点,意在揭露AI技术的局限性及潜在的偏见和不公。

02

在嘉宾交流环节,蒋涛老师围绕人机交互、节展反馈以及AI与影像制作等方面向导演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杨君陶导演则结合短片内容和创作经验,逐一给出了详细解答。针对片中AI美人鱼形象、旁白中的尼日利亚英语和英国英语配音等细节,导演透露这些都是由AI生成,而整体大纲和思路则是创作者与AI共同讨论形成的。在与AI合作的过程中,导演坦言面临着AI生成内容的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测性,这无疑增加了创作的难度与挑战。此外,观众对影片的反馈各异,导演结合在长沙美术馆的参展经历,发现从事艺术工作的群体对AI的反馈度不高,商业和资本反馈度更高。导演还分享了欧美学界对AI的看法,认为其是欧洲现代主义美学运动的延伸,并未将其视为跨时代的事物,而国内更重视数智影视的研究。

03

嘉宾交流环节结束后,同学们与导演就影片中所涉及到AI艺术创作的技术应用、社会语境以及批评体系等多个层面展开深入探讨,展示了艺术创作与理论思考之间的紧密联系。其中,导演杨君陶强调了AI电影作为协商艺术的特性,指出创作者需要与人类以外的AI等存在进行对话和冲突,并通过协商来平衡作品中人类与非人类的主体性。话题进一步延伸,涉及电影作为协商空间的意义、电影作品的商品性与艺术性的关系,以及AI生成电影的特性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等深层次议题。在不同的情景和时刻,人们会被不同的主体所代表,电影提供了一个让这些主体进行交流和表达的平台。导演坦言“难以完全割裂电影作品的商品性和艺术性,但可以尝试不将其理解成纯粹的利用关系”,在与AI互动中,AI出现的错误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其反抗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说明AI并非完全被动,AI生成的电影与AI本身具有关联性,是其能动性的体现。虽然AI生成的电影在资本主义环境中仍然难以完全跳脱商品价值的本质,但AI生成的电影也需要在系统中运作才能实现其批判性。艺术家们需要找到在现有系统中进行批判性活动的价值,并协商出更多空间。


04

最后,蒋涛老师对本次交流讨论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当代艺术作品往往呈现出国际化风格,难以明显辨识其身份特征,这既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创作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艺术家们面临的新挑战,这也与艺术家们所掌握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密切相关。在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中,艺术家们需要不断探索与技术协商的方式,以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共同进化。此外,蒋涛老师还强调了艺术作品在资本主义系统中的批判性与商品性双重属性,指出艺术作品既可以作为商品被消费,也可以作为特定展示空间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批判与反思。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会出品


排版 | 毛雨欣

文案 | 陈思颀

摄影 | 范曾圣铟

责编 | 李林泓

审核 | 薛峰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与艺术教育中心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的最新资讯与演出讲座等信息将会在此平台发布。武汉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致力于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艺术教育及高水准、多样化的艺术活动并积极推广校园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