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
珈
讲
堂
2024年10月25日上午9:30,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武汉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中心、武汉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特邀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王德胜教授,在人文馆北厅举办“珞珈艺术大讲堂”第二十七讲《在艺术与美育之间——作为美育的艺术、艺术史如何可能》的学术讲座,我院及其它学院的师生们积极到场聆听。讲座由艺术学院副院长王文斌教授主持。
王德胜教授主要围绕“在美育与艺术之间”“在艺术史与美育之间”“作为美育的艺术、艺术史如何可能?”展开主题分享。
「READING」
王德胜教授分享
在美育与艺术之间
王德胜教授首先对“美育”和“艺术”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认为美育不应成为艺术的教育,而应该是对人的陶冶,是抵达心灵的过程,是“化人”和“人化”的统一,是终身的修养。同时,艺术同样以“人”为核心,是具体落实美育的功能路径。此外,“化人”的路径及其手段应用,不等于“人化”的美育目标本身。
在艺术史与美育之间
王德胜教授认为,艺术史不同于艺术,其核心对象是艺术本身,而非直接的“人”。艺术史与“人”之间,间隔着阐释活动的有效性,及其空间存在问题。艺术史提供一套有关“艺术”的阐释性话语体系,并经过现实的转换,激活当下人的生命感动与存在自觉,由此进入自我生命的深度体验,进而接近美育。
作为美育的艺术、艺术史如何可能?
王德胜教授认为,作为知识体系的艺术、艺术史应超越自身,并通过“目标转换”的方式,实现自身内部形成与美育“成其为人”目标的有效对接。同时指出,二者作为特定的价值存在系统,显现了一种特殊的美育属性,即指向人的内在心灵精神的人文价值属性。最后,作为美育的艺术,不要求人人掌握艺术技能并成为艺术家,而应经由艺术的审美感知而发现自身、审视自身,进而改造自身;作为美育的艺术史,不应再局限于历时性阐释中,而要着重以感性引导、内在催化人的心灵自省为旨归。
「READING」
艺术学院师生互动
在交流互动环节,艺术学院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们踊跃发言,就“我们应何时建立美育思维”“在数字化时代,如何通过美育的过程实现艺术的自由表达”“如何理解作为知识的艺术和作为美育的艺术之间的关联”等问题向王德胜教授进行提问。王德胜教授认为,面对滚滚而来的数字化进程,我们不应放下内心潜藏的创造力与美的追求。此外,知识的艺术和美育的艺术二者同等重要,但从更高意义的角度而言,我们应思考如何将知识的艺术转换为美育的艺术。
「READING」
王文斌副院长总结
最后,王文斌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王德胜教授关于“美育与艺术、艺术史”的主题讲座,对“美育”“艺术”“艺术史”等基础性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且生动有趣的阐释,有效深化了学院师生们对艺术及美育的本体性理解,给听众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冲击与审美体验,因此本次讲座对艺术学院未来的美育工作和学科建设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案 | 何明瑞
排版 | 赵小庆
图片 | 陈思颀
责编 | 覃诗源
审核 | 王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