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论坛】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教授应邀做客长江论坛

教育   2024-11-11 20:19   湖北  


长江论坛




2024年11月8日上午10:00,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研究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等院校视听艺术委员会会长丁亚平教授做客长江论坛第195期,在武汉大学人文馆北厅带来题为《电影史何为?——电影研究的个人经验与普遍性》的学术讲座。我校师生积极到场聆听。此次讲座由武汉大学艺术学院薛峰教授主持。


丁亚平教授主要围绕电影史、电影史方法、中国电影史与“弱势电影”、电影史作为学派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分享。


内容回顾





1




电影史:一种观念、两重含义、

三项原则、四个维度


一种观念:丁亚平教授对电影史做了准确的定位:电影史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信念,不是一种单一的政治、经济维度的单一研究。一切历史都是理论史,历史人文以重写历史为目标。两重含义:丁教授将“历史”分为“‘过去的事实沿革、来历’——历史学,以及‘叙事/叙述性’——注意历史的‘写作’层面,即具有文本性质的叙述活动”两重含义。三项原则:电影“历史”研究共情有三项原则:当下性、集体性、传承性。四个维度:好的电影历史需要四个维度:电影结构历史观、“通识”的观念、史料学作为“学”、有情的历史观。




2




电影史方法:“电影历史纵深线”


丁亚平教授以《中国电影发展史》为例,表明书写电影史已成为一条不断汇聚的历史大河,电影历史纵深线聚焦电影的空间生产及其如何改变电影以至电影史研究方式。好的电影史一定是有纵深线的,这样的电影史的认知和观念是被赋予了特别的专业性,甚至是最有力量的。“历史纵深线”体现了电影历史认识的眼界和主体作用。通过“电影历史纵深线”,可以给电影史甚至当代电影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和更高的要求。




3




中国电影史与“弱势电影”


丁亚平教授提出,“弱势电影”在中国当代电影历史发展中,或多或少、各式各样地存在,并影响中国电影的发展。丁教授举出“延安派和上海派”、“香港电影人北上”、“微电影和短视频”作为弱势电影的典型文本范例,并说明“弱势电影”在电影实践和电影史的纵深景观中,有其范式意义。




4




电影史作为学派:一群人 · 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果 · 一种传统与策略


 丁亚平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研究,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电影史学,在事实上形成了学派。但是它不能也不会使用涵盖一切的大词,只会使用像“九十九间半学派”,“前海学派”这样的小词。要达成高度划一的方法、概念与意志,仅仅形成一个学者群体,一个学派不太现实,但是,在一个场域下形成一个学派谱系、一个学派集群、甚至一个有“学”有“派”的中国电影史学的学术共同体,还是有可能的。


最后,丁亚平教授在向大家展示《中国电影大典》的电影史实践过程时表达:我们希望呈现的是这个影人/作品作为一个真实的影人/作品的样子,而不是某个固定的、刻板的或被贴上标签的样子。同时,丁亚平教授对于电影研究及其未来进行了展望与反思:电影研究是一种薪火相传。学者之所以称为学者,是因为传承以及个人学术路径的找寻与建构。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只有不懈努力才有可能成功;只有倾其所有才会有价值;只有磨砺心智与心性才有可能追求卓越。我们要传承也要创新,我们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很期待青年一代能够发光发热、贡献力量,为我国的电影研究工作做出卓越的贡献!


交流环节

在交流互动环节,参与讲座师生踊跃发言,针对自身当下学习困境与疑惑向丁亚平教授虚心请教了“‘如何看待史料的主观性’以及‘在研究电影中的民族性和现代性之外,如何发现电影人物中的现代性?是否需要用历史的纵深线,添加空间维度的思考?’”等问题,丁教授认为,要有跨界眼光,不能就单个方面思考,还要有其他的参照,要打开视野进行研究。越是当下的、发展的、进步的,越具有普遍性的电影史观念、历史观念,用空间来观照时要注意回归时政、人的作用下的历史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反过来看问题,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


讲座尾声


薛峰教授总结

最后,薛峰教授代表师生向丁亚平教授表示感谢,并提出做电影史是个持续的过程,丁教授是令其深受启发的电影启蒙师,丁教授的著作既有宏大的历史框架,又有繁复幽微的细节。他呼吁同学要向其学习,充实自身,不断探索和丰富电影史的研究。


END

文案|王姿懿

排版|赵小庆

摄影|陈若雨 李林泓

审核|薛峰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与艺术教育中心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的最新资讯与演出讲座等信息将会在此平台发布。武汉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致力于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艺术教育及高水准、多样化的艺术活动并积极推广校园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