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竟然变成了“武打戏”
孙悟空和鲁智深成为了好朋友
唐僧抽烟、谈恋爱
诸葛亮品红酒、玩手机
……
连日来
AI“魔改”经典影视作品的短视频风靡网络
AI“魔改”现象泛滥
网友认为太过荒诞
记者在短视频平台上以“林黛玉”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发现前10条推送中与恶搞改编有关的内容多达四五条,比如“林黛玉倒拔垂杨柳”“林黛玉大战孙悟空”“林黛玉和伏地魔”等。这些视频下方的评论态度不一,有的网友觉得好笑好玩,有的网友认为过于荒诞,破坏了经典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价值。
对AI“魔改”持反对意见的高女士对记者说:
“我是《甄嬛传》的剧粉,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个短视频,娘娘拿着机关枪向皇上扫射,我当场就凌乱了。这些经典影视作品是我的情感寄托,承载着满满的回忆,毫无底线的‘魔改’伤害了粉丝们的感情,令我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
高女士的感受不是个例,记者在北京工商大学附近采访了多位在校大学生,大家表示,经常刷到短视频平台推送的AI“魔改”经典作品,觉得很荒唐无聊,纷纷呼吁“还我童年!还我经典!”
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对记者表示,“魔改”短视频之所以火爆,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观众追求好玩好笑,有猎奇的心理;另一方面则是制作者为了追求流量、吸引眼球故意为之,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歪曲恶搞,迎合部分观众的趣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AI的应用,这种“魔改”对于制作者来说非常容易,其低门槛和易操作性成为“魔改”视频的技术基础。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魔改”视频吸引了大量流量,创作者不仅可以借此收获粉丝,还能谋得不菲的经济利益。据了解,有自媒体用AI做了42个“魔改”《甄嬛传》的视频,收获了18万粉丝;某平台上一个“魔改”《甄嬛传》的短视频获得点赞26.3万个,转发56.4万次,该视频还插入了广告,收入相当可观。
广电总局发管理提示
AI“魔改”须有边界
“AI‘魔改’一定程度上会颠覆新生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让没有看过原作的人分不清真假虚实。”从事信息技术的码客人生相关负责人杨淼对记者说,“这样的‘魔改’在潜移默化中解构传统严肃文学,将经典变成鬼畜、无厘头的街头话本,严重影响了网络视听环境的健康与文化传承的严肃性。”正如网友所言:“看多了类似的‘魔改’视频后,我甚至都忘了这些经典场景本来应该是什么内容了,满脑子都是非常荒诞的情节。”
张毅认为,这种“魔改”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历史观、价值观,导致未成年人对历史文化认知的曲解。另外,AI“魔改”视频过于娱乐化,比较粗制滥造,市场对于这种信息碎片化和浅薄化的迎合,不利于提高影视作品创作的专业度。
针对AI“魔改”乱象,为营造清朗网络视听空间,广电总局近日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要求各相关省局督促辖区内短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限期反馈工作情况;严格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审核要求,举一反三,对各自平台开发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等进行自查,对在平台上使用、传播的各类相关技术产品严格准入和监看,对AI生成内容作出显著提示。
12月18日
记者以“魔改西游记”
“魔改红楼梦”等为关键词
在短视频平台搜索
看到相关视频依然存在
比如,在“恶搞西游记”视频中,称“要招赘御弟爷爷为妻,大圣爷爷为妾”;在“恶搞红楼十二钗”的视频中,称尤三姐为“女公关”,仅在视频标注了“AI生成,仅供娱乐”。
AI“魔改”引发法律争议
可能侵权甚至违法
在数字时代
该如何界定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
又该如何平衡原作者权益与技术创新?
北京理道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久成认为,AI“魔改”音视频作品,如果未经原著作权人许可,对原作品进行实质性修改、改编,改变了原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对话等关键元素,或歪曲、篡改原作品的原意,损害了原作品的完整性,即构成对著作权人著作权的侵犯。
AI“魔改”音视频除了涉及侵犯著作权外
还可能涉及以下违法情况
一是AI“魔改”音视频在未经演员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其肖像进行AI“魔改”,可能会构成对演员肖像权的侵犯。
二是擅自利用AI技术模仿原表演者的声音,对原作品进行重新配音或修改配音内容,并将其公开发布或用于商业目的,则可能侵犯他人的声音权。
三是如果“魔改”后的音视频内容低俗、恶搞,对原作品的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者使原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等受到损害,也可能构成侵权。
四是如果AI“魔改”音视频被用于商业目的,且通过误导消费者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例如,恶意篡改竞争对手的影视视频,使其传达错误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为了个人学习、研究、评论、新闻报道、教学等目的,对音视频进行少量引用、剪辑、修改等,且不影响原作品的正常使用,也未对原作品的市场价值造成实质性损害,属于合理使用,并不构成侵权。”王久成指出,需注意的是,对于AI“魔改”音视频是否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一定争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孙蔚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