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自然博物馆里的“龙”--冬青英伦游02

文摘   2024-06-30 19:37   德国  



【劳动节福利】
恭喜以下三位读者获得
价值499元的巨人创新设计的可翻转UVB测试仪!


请后台私信发送地址领取 
领取时间截止到5月30日

如果你觉得大英博物馆里的两爬文物不够古老,那我们接下来要去的地方肯定会满足你的期待,因为这里的藏品,有些甚至形成于地球出现之前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而相比于其他同行,这里最大的特点是在“免费参观”的情况下,仍有不错的参观体验(巴黎那个真的一言难尽)。虽然博物馆提倡线上预约,但其实去现场排队也能入场。

博物馆整体采用维多利亚时期高级建筑风格



进入场馆,映入眼帘的就是最具标志性的蓝鲸骨架“Hope”(希望)。这具长25m,重4.5吨的巨兽早在1934年就在这里展出。但在2017年才接替了之前的梁龙骨架,吊在了大厅上方,成为了打卡地标。在蓝鲸骨架左右两侧都是些知名的大型标本,展示一些比较有知名度的。


曼特利龙的正模标本 最经典的禽龙化石之一


来自苏丹的长颈鹿骨骼和标本


有45亿年历史的伊米拉克陨石
形成时间可能早于太阳系

于1844年被收购的美洲乳齿象(Mammut americanum)


来自西澳的巨型石珊瑚(Turbinaria bifrons)
曾是上千个生物的家


1885 年约瑟夫·伯姆爵士创作的达尔文像


达尔文像对面的三楼能看到1300岁的红杉切片

虽然这里的恐龙化石更加知名,但这个展厅布局…确实让我略感失望。整个空间举架低矮,和参观者同一水平的大多只有展台和模型,展柜里只有一些恐龙零部件。而恐龙都吊在无法近距离接触的上方(还都是小恐龙)一些大型化石还是复制品。整个场馆都给人一种“在针尖上跳舞”的局促感。

霸王龙的正模头骨?和三角龙一起

1:1模型 但还是老式的复原

驰龙化石 Dromaeosaurus

慈母龙Maiasaura 的巢穴复原模型

似鸡龙 Gallimimus
包头龙 Euoplocephalus 的战锤

左边是禽龙的大拇指 用于防御
右边是蛮龙的爪 用于捕猎

来自禽龙的点赞

沱江龙化石 Tuojiangosaurus
亚洲第一具挖掘出土的剑龙类

艾伯塔龙 Albertosaurus
霸王龙的小亲戚


大椎龙Massospondylus
仍采用过时的四足姿态

刺甲龙皮肤化石 Scolosaurus

知名的恐龙学家 最右为杨锺健院士


伦敦自博对外展出的展品在欧洲未必是最好的,但展馆规划在欧洲各国的首都自博里肯定是数一数二的。这里正是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展品密度,才换来得更好的参观体验。而不是把所有东西堆在一起,让游客参观时分不清主次。
当然,这套规划和导视对于国内的大型新馆来说没什么可借鉴的,因为这只是相对于其他百年以上的欧洲老馆里对比来说的。

2种因西方人活动而灭绝的鸟类
大的是渡渡鸟 右上角是旅鸽

最完整的剑龙Stegosaurus 化石 
苏菲 Sophie

二叠纪早期最强大的掠食者之一 
引螈 Eryops


霸王龙和恐鳄的头骨对比

2000万年前的北美西部陆龟化石

和今天的地鼠龟非常接近


第一个沧龙头骨化石
于1780年被发现

死在生产中的鱼龙化石复制品



唯一可能需要学习的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欧洲这些老馆真的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艺术很自豪。无论是伦敦、巴黎还是柏林、法兰克福,都运用了大量古典元素用来装饰,这就是文化自信(当然也有走未来路线的,以后再讲)。但国内的自然博物馆大多走的是“科技/未来”路线,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如果有哪个馆愿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些灵感,学学文博的设计,也许会有不错的效果

以翼龙化石为灵感的石雕

以塞舌尔日行守宫(Phelsuma sundbergi)
为原型的雕塑

建筑师阿尔弗雷德-沃特豪斯(Alfred Waterhouse)
与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
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密切合作
设计了一座博物馆内的雕花和装饰画
穹顶上描绘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

苍鹭捕食蜥蜴的浮雕

博物馆正门中央的蛇虎斗浮雕


弗雷德里克·威廉·弗罗霍克(Frederick William Frohawk
制作的库氏飞蹼守宫单色石版模


艺术塑造离不开人。“人”不止包括设计师和工匠,还有那些亲自抵达海外、探索世界的科学先驱。后者收集信息资料,提升科研资源储备;前者加工创作,丰富国人精神文化需求。双方各显神通,才能呈现出完美的综合展示体。

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奠基人
汉斯-斯隆和他的《牙买加博物志》


“玩物丧志”的富N代 
沃尔特·罗斯柴尔德

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
与达尔文同样重要的人物

第一批见到袋鼠的欧洲人
班克斯和索兰德把他们的发现带了回来

为海生爬行类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女性
玛丽-安宁 和她发现的第一具蛇颈龙化石

摆放海洋爬行类化石的长廊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博物馆藏有第1版,但展出的这个不是

由达尔文亲自采集的标本

说到科学储备,又不得不回望上一期没提到的大英博物馆的启蒙厅。
这里又被称为“国王图书馆”,曾经用于收藏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7万多册私人藏书以及大量的硬币、印章。在上世纪末这些书被移至英国国家图书馆之后,这个图书馆仍保留了大量19-19世纪的藏书。这些书几乎包含了全世界当时被探明的各个地区的知识!

启蒙馆的藏书

殖民对于海外来说是压迫和剥削,但对于本国人的益处真的是我们至今都无法想象得大。因为不借助翻译用母语学习世界知识这件事,我们现在都没有实现。而同时期的法国和德国也能用自己的母语解读世界。不然《丁丁历险记》哪来的创作灵感呢?
别误会,我特别希望能实现,因为我就在自己的领域为此而努力。我也希望大家都走出去再把知识带回来。


博物馆贴出的有关“殖民主义”藏品的公告

无论虚伪与否,至少伦敦这样做了

其他欧洲博物馆似乎鲜有这种声明


如果博物馆的藏品让你觉得太过遥远,那我们还可以看看国宝级的两爬学家 Mark O'Shea 的私人图书馆。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有关几乎全世界蛇类或其他爬行类研究的书籍。这个储量甚至超越很多国内科研机构,而对于英国学者来说,这只是私人储备。

从一百多年前的古籍到现在
几乎全部是用英语写的,也就是他的母语

注意图上的各个角落 书和期刊可以多到当背景

如果没看过专业对口的好书 
自然不信“书中自有黄金屋”


他不需要学习外语,就可以获得某个偏僻小岛上的蛇类信息;他只需要打开电脑订购,最新的出版物很快就可以到他家里。而这样的便利程度,德国和法国研究者也能做到。这些国家的研究者都有用自己母语的书构建出的私人图书馆,都可以用母语了解大半个地球的学术成果

这些是研究者的特权吗?不,这些书和资讯,普通爱好者也可以获得。
只要你想,哪怕你完全没有科学背景,也可以得到和大学教授相似的信息量。只不过大学是公费买书,你得自费买书,差距仅此而已(当然海外买书很贵)。这意味着你完全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垂直领域获得和学术专家相近的信息。所谓的“系统训练”在欧美并不是唯一选择,普通人要是愿意多花时间,也能成为学术专家。这就是为什么在欧美会存在那么多的“公民科学家”,这是国内很多人想象不到的。



作为同样喜欢翻书藏书的人,我真的非常羡慕这种生活状态:可以用母语去理解并建构自己的学术世界;不用在语言问题上内耗,可以从事业起步期就产生广泛的国际合作,获取更多的知识。

大量的积累自然会把人引向未知的世界,当我走的地方越多,越能感受到“要去看世界,才会有世界观”。想要用我们的母语建设完整的资料库,我们需要更多懂得分享的人走出去,再把知识带回来,哺育更多无法出国、不愿在语言上耗费精力的普通人。当整个国家的知识储备达到了一定量级,我们的世纪人才就会源源不断的诞生。

国家肯定能意识到这规律,只不过事有轻重缓急
现阶段的重点肯定是更重要的科研方向
但我国人口众多,喜好宽泛
各个领域都该有人去先行主动地去探索
不用非要等国家安排


说到“世纪人才”,就不得不Call back前面提到的名人,达尔文。
他的成就就离不开以国家为单位的资源掠夺和资料积累。这虽然不是他能选择的,但那个时期的英国科学家确实是最大受益者。我们可以从一些生平小事来分析。

如果生活在一个奴隶制、种族主义的社会里,你会觉得这一切有什么异常吗?
达尔文就不支持这种社会结构。他反对“将所谓的人类种族列为不同的物种”,也反对虐待土著人民。
那是达尔文更有良知吗?在今天看来,是因为他走得更远,经历得更多。


1826年,当达尔文还在青少年的时候,教他制作标本的人就是获得自由的黑人奴隶,这让他从小就觉得“黑人和欧洲人拥有同样的感情和智力”。
5年后,他随小猎犬号启航,抵达了不同的文化世界,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民族对于生态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并为“欧洲殖民导致本土文明灭绝”而感到惋惜——这正是探索世界并一路思考的结果。

红色区域是其中一个书架


怎么思考?盯着小鸟就能悟出“物种起源”吗?
事实上,达尔文乘坐的“小猎犬号”有当时最先进的图书馆,出海的时候船上带了400多本各国名著。不止有英国的,还有很多德国和法国的著作译本。所以他在小猎犬号上做的科研时并不只是靠自己胡思乱想,而是在无数先辈的才华与学识中查找线索、梳理脉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

德国学者洪堡的书对达尔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books, those most valuable of all valuable things"
"书籍,是所有有价值的东西中最有价值的"
Darwin 1833


另一位科学巨匠,双名法的开创者,卡尔·林奈
也不是自己空想出的双名法



在双名法出现之前,《自然系统》曾出版了9版,直到第10版才有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双名法。在这之前,他为了完善这个系统,一直和西欧各国的科学家、收藏者进行交流学习,其中就包括荷兰最著名的药剂师、博物学家,阿尔贝特·塞巴。

阿尔贝特·塞巴 我在去年的视频介绍过

他为林奈提供了很多灵感和藏品信息,可以说,没有塞巴的“自然宝库”,第10版《自然系统》可能不会这么出名,双名法也可能要晚诞生一些。


其实第一个双名法的使用者也并非林奈,这话题以后再讲


可以看到,所有的科学先驱都是在相互交流中成长的,没有人孓然一身、独立地创造出什么思想学说。大家都是在海量的资料知识中遨游,才摸到了属于自己的珍珠
这些交流可能是通过面对面,但更可能是通过书籍(特别是19世纪后)。现如今,网络资料仍然不能接替书的地位。除了网络上难辨真假的言论外,科研论文也常常是分散的,而成熟的知识体系依然要通过纸质专著来发表,特别是作者的独立思考和辩证也会在书中解释,更别提海量的历史资料了。所以,书中仍有巨量的“黄金屋”未被数字化。网络资料,特别是免费资料,并不是世界的全部。所以各位,要看书,要想办法去找你感兴趣的领域里最好的书。

最后Mark还给我举了个例子:他的图书馆已经基本落成,每年采购量在逐渐减少。但他认识的一个美国教授每年还会花1.5万以上美金来买书。
所以各位爱好者们,出国不要只想着买国内不能养的,还有个选择:要多买书,多看书。先不说什么崇高的追求,光说学习饲养知识,好书写的内容可能你亲自养5年都体会不到,更何况你大概率养不了那么久。你不用花钱养书,但书中的内容可以滋养你的头脑。


Mark有关新几内亚的藏书
大卫·爱丁堡也有其中的几本


另一个选择就是多去动物园,和饲养员多交流交流,看看当地“国家队”“省队”是什么水平,他们可能也会推荐你点好书。所以下一集,伦敦动物园的两爬馆,我还在这里等你!




----------往期精彩----------


产品得到了中科院成都所老师的认可

保管在成都所实验室的涉案箱龟



巨人爬宠Giangarden
介绍陆族学知识,做好陆族宠物用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