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巴塞尔动物园游记
文摘
科学
2024-07-28 22:56
德国
直接进入主题。虽然之前计划新建的水族馆泡汤了,但巴塞尔动物园里一直都有个老水族/陆族馆的。水族部分展缸众多,但比较老旧,等以后再拍。而陆族区则修建得很好,不知是最初规划时就是这样宽敞,还是经过了翻修才达到如今的效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陆族区的开端就是令我大开眼界的瑶山鳄蜥的环境。这是我见过的众多鳄蜥环境里最大,也是植物养得最好的一个,纵深超过3米,总体积比东柏林的还大。但在这种巨型环境里养瑶山,对于观众来说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太能找到它在哪儿。我深知这个问题,所以一打眼没看到就放弃了寻找。权当看景观了。
在瑶山隔壁是一个仿洞穴的水陆环境,这也是颇有创意的大鳄展示环境。但也正是上方的“洞穴”压暗了内侧水体,亮度小于游客步道,所以总是有一大片反光影响拍摄。
但整体上来说,巴塞尔水族馆应该是反光问题最少的室内馆之一了。因为他们给动物提供的照明大多很足,玻璃上往往没游客区反光;而展牌更是触控屏的电子牌,不显示的时候暗下去的,不会倒映在对面的玻璃上。因此这里的出片效果极佳。这很方便我拍摄接下来出场的秘鲁鳄蜥/圭亚那闪光蜥(Dracaena guianensis)
幼体要比成体活跃得多。以往半天都不见动一下的成体,现在可以看到幼体跑来跑去。
为了方便捕猎贝类和甲壳类,秘鲁鳄蜥的头从小就看起来特别大。宽厚的大嘴和特化的牙齿都是为了开壳而生。这里也用螺作主食,我还拍到了它的进食画面,未来会在视频版里呈现。
环境越大,植物越不容易被破坏。如果植被经受不了动物的踩踏,那说明环境不算大。马圈里一株草都活不了,但马却能生活在草原上。这就是为什么按照最低空间建议往往养不了什么植物,因为那只够动物存活,远达不到“造景”标准。
这个规律更适用于荒漠地区的物种,因为那里的植物更喜光,也更需要通风,因此环境小了会过热。想要“造景”,更不能贴着福利法的最低标准来设计。下图是犰狳环尾蜥(Ouroborus cataphractus)的环境。
除了巨型环尾蜥的地洞隧道,其他非洲的环尾蜥需要多层次的岩石结构环境在圈养下特别通用,很适合养各类中小型爬行类。这环境给豹纹守宫用一点问题都没有。而这里的主角,犰狳环尾蜥甚至还没豹纹守宫长。
同样主角缺席,只剩个环境展示的还有对面希拉毒蜥的环境。那这里怎么没做绿化?不是因为种不了,而是他们没种。因为毒蜥原产地的植被确实稀疏,植物能起到的作用拿枯枝和树桶也能实现,那就不养植物了。
同样萧条的环境还有不远处澳洲松果蜥的大缸。这环境的使用面积也赶上法兰克福的了,都是我见过的数一数二的松果大缸。但是蜥蜴都哪去了?
原来空缸里的动物都冬眠去了。下图的展牌显示了原因:
在巴塞尔动物园,外温动物在一个专门为爬行动物设计的房间里冬眠。秋季,陆族箱的室温会逐渐降低到所需的冬眠温度。在此之前,会给动物泡澡,促进肠道完全排空。在冬眠期间,饲养员每天都要检查并喷水,以确保足够的湿度。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冬眠箱,冬眠箱要么用木屑保持干燥,要么用泥炭藓保持湿润。经过大约两个月冬眠后的三月份,冬眠动物会逐渐恢复体温,并再次活泼登场。冬眠的好处:调节激素分泌,有利于第二年的繁殖;让消化系统得到休息,因为圈养下的饮食要比野外丰盛;适度的冬眠可能也有利于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免疫力...等等。那如果没有繁殖要求,喂食也科学,动物也很健康,那还有冬眠的必要吗?虽然专家团体更建议给圈养的、有冬眠习惯的物种提供定期冬眠,但在动物园实践中,“是否给动物冬眠”并未达成统一。特别是没有鸟兽坐镇的纯陆族动物园,大多不冬眠也养得挺好。因此,如果不需要减肥和繁殖,很多动物园会为了出镜率,宁愿在日常护理上提高成本,也不会让它们冬眠。不过对于其他特色动物的园区来说,冬眠则能减少一点饲养成本。但冬眠多久、用多少度冬眠还是因物种而异。由于分布的纬度更低,原产地季节性温度变化较小,同样是来自于澳洲的刺尾巨蜥(Varanus acanthurus)则不需要松果蜥那样的冬眠,只需要和豹纹守宫类似小幅度、短时间的“冬化”就可以了。这里的刺尾已经早早结束了冬化并进入交配期了。而奶蛇则可以进入深度冬眠,只给游客剩下个环境展示(所以动物园冬季门票降价是合理的)并不是所有干旱地区都会经历冬季,南半球的马达加斯加岛就只有旱雨季之分,没有冬季。所以在高纬度地区养辐射陆龟就很费电了,如果没有室外环境,那就一年四季都要烧电费。
这里的辐射陆龟场地是最大的,不止有一个无玻璃遮挡的大型展示区,还有一个小号展区。里面还划定了一个小区域展示去年孵化的幼龟。只是我觉得这幼龟的环境还是过于干燥了。
而即便是绿意盎然,也可能会经历冬天。来自日本南部八重山群岛的先岛草蜥(Takydromus dorsalis)也在后台进行冬化。它们的真容我会在不久后的科隆动物园里带大家见到。小小的草蜥附近就是大大的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我去的那天很幸运,居然是一个月一次的喂食日,吸引了很多人来观察。
饲养环境仿照了河岸,非常有想法。植物的选择上,这里和兰道爬行动物园采取了不同的方案。兰道用了有一定攀爬功能的榕树,但被蛇压垮了很多枝干。而这里用了只有装饰功能的露兜树和琴叶榕,似乎没太引起蛇的攀爬兴趣。缅甸蟒隔壁的环境就有些简略地过分了。如果不说你可能都想不到这是给猴尾石龙子和翠蜥的环境。相比于东柏林的环境,这个实在是太秃了。虽然缺少了枝叶遮蔽,但也能让人很好地参考景观骨架。不过对于翠蜥(Lamprolepis smaragdina)来说,在环境躲藏空间充足的情况下,似乎没有绿植也能快乐生活。
而全场最精彩的环境,就是翠蜥对面的美洲大鲵(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展区了。整个环境用高低落差塑造出了一个天然瀑布。上层区域布置了大量凤梨,虽然“美洲感”很强,但在我印象里...美洲大鲵的原产地应该没有这些热带凤梨吧....
如果没猜错的话,这里的高低缸里应该各有一条。但我只找到了高水位缸里的那条。美洲大鲵要比中国大鲵小很多,常见个体只有半米左右,而且要更扁。对于中国大鲵来说,长到这个尺寸只需要3年左右。
相比之下,极危的里约佩斯卡多斑足蟾(Atelopus balios)则更适合带凤梨的环境。因为它们真的生活在南美热带低地雨林。而且它们的配色和花纹真的和它们常栖息的一些凤梨一模一样。
同样喜欢藏在树丛里的还有绿双冠蜥(Basiliscus plumifrons),你能找到图片里的雌性吗?
千呼万唤始出来,很多人都留言问过我“哪个动物园有角蛙/为什么没有角蛙”,这个动物园就有,钟角蛙(Ceratophrys ornata)就养在下图的环境里。我也很幸运地赶上了它进食,未来会在视频里呈现。顺便回答一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动物园不怎么养角蛙”。其实饲养者更容易回答这个问题——你看它动吗?角蛙的活跃性、体型、喜欢藏匿的特点注定不是个好的展示物种。除非动物园要做个标杆环境来作圈养引导,不然只考虑展示效果,那有更多合适的物种入住。所以我去了几十个欧洲动物园,只见过两家养角蛙,这里就是其中之一。
在角蛙隔壁,又从南美洲雨林切换回了东南亚雨林。前景郁郁葱葱,让我以为是养了什么地栖物种,结果真正的主角在背后的背板上。
不仔细看根本找不到的大守宫/蛤蚧(Gekko gecko)。有趣的是,这条大守宫并没有被Zootierliste收录。关于它最近的报道,还是动物园在2014年发布的入住消息,而它入住时已是成体。虽然不知中途是否更换过新个体,但看它明显衰老的体态,我相信这就是10年前入住的那条,而它的真实年龄可能已经超过了12岁。
陆族区的最后一位,就是个半开放环境饲养的澳洲淡水鳄(Crocodylus johnsoni)。和法兰克福用了类似的展示环境。但你看灯具的位置就知道,这里是不会模拟雷声和降雨的。
-------------------------从馆里出来,咱再一块看看其他物种。其实巴塞尔动物园养的物种类群还是很多的,只是我的参观时间有限,只拍了其中一部分。
早上可以看到喂洪堡企鹅(Spheniscus humboldti)王企鹅徒步的起点是水族馆,终点是下图的索马里野驴(Equus africanus somaliensis)的场地。
这驴的颜色真的是很柔和的高级灰。看着它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在回放一首歌:
除了水族馆外,这个园区最吸引我的室内馆就是“Gamgoas”馆了,这个馆的名字是南非埃托沙国家公园的土著语,意思是“狮子居住的地方”。但吸引我的并不是狮子,而是这里养着一种在德国见不到的陆龟,也是南半球体型最小的龟之一,布氏珍龟(Chersobius boulengeri)在上世纪,除了南非原产地外,只能在美国动物园见到这种小陆龟。但奈何同行当时太菜,养死的太快,最后还是靠欧洲的保育组织解决了保育问题,而且并没有试错太多。更特殊的是,这个组织是由私人发起的,动物园的加入也获得了南非政府的支持。在这种国际合作下,通过私人和动物园收集保育信息,也为该物种研究做出了不少贡献。
但可惜我没摸索出它们的外出时间,来看了好几次,都只给我看个屁股。不过这个环境很适合给荒漠陆龟的育雏,值得抄作业。但在北方干燥地区的话,还要增加躲避区湿度。
狮馆还有个大型的尼罗鳄(Crocodylus niloticus)和非洲慈鲷的展区
在狮馆不远,还有个常常被人忽略的小室内馆,叫做“埃托沙之家”。但我觉得这个馆因为藏得太好了,饲养员有时都容易忘记,因此存在管理问题。比如北洋红蜂虎(Merops nubicus)的玻璃就没有贴防撞剪影,果不其然,我在拍摄的时候,就听到了“当”地一声——一只蜂虎撞玻璃了。不知道每年要撞死多少。这是我这么多年在动物园里遇到的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很快我会在7月的视频里给大家讲这故事。
在临出场前,还有一个做得很漂亮的地下展区,养了种非洲的鼹鼠。现在很多动物园都会用类似的环境展现穴居生物,但大多养的是裸鼹鼠。
最后,场馆门口的两侧还有两片区域饲养了沙漠蝗虫,在线展示它们强大的生育能力。既能讲生态故事,还能自给自足当饲料用,非常好。
好啦,一共就拍了这么多。这个动物园虽然不大,但还有很多展区我没拍,比如非洲有蹄类、大猿馆、河马馆、澳洲馆等等...希望有机会能再去补一些素材。感谢观看!
产品得到了中科院成都所老师的认可保管在成都所实验室的涉案箱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