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动物园游记

文摘   科学   2024-10-05 12:48   广东  
如果你是两栖爬行类爱好者,请耐心往下看
因为这篇文章会提到一些国内很少关注的问题
来吧,现在一起去逛逛世界最早对外开放的动物园

伦敦动物园 
ZSL London Zoo


伦敦动物园的爬行动物馆曾给很多爱好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早在2001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主角正是在这里解放了条蟒蛇。这次我本是想看看这一著名取景地的,但这正在闭馆整顿,门都进不去。

但这不是我的启蒙地
因为我到现在都没完整看过哈利波特

但伦敦的两爬收藏这么丰富,不给大家看可不行。所以自2023年闭馆后(所以到底是不是为了内部翻修?)所有的两爬都转移到了另一个新场馆,这里看起来就有浓浓的“临时风”了。


刚进入园区,左侧有一个窗口展示了“我们的工具书”。里面最明显的正是Mark O‘Shae的《The Book of Snakes》(中译《蛇类博物馆》)。这广告真的是猝不及防。不过也体现了Mark O‘Shae在英国的知名度。而他们摊开的这页中描述的物种也确实是这里在养的。大家可以猜一下是哪种。


展区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物种,而且非常有【品味】(褒义)
为什么要说这里有品味?这里作为最早一批开设“爬行动物馆”的动物园,展出经验已经相当丰富,本地人早已对常见展示物种脱敏。可野外处境不佳、保育难度较高的物种可能会有舆论和成本压力,那该养点什么呢?这里选择了很多亚洲物种。

因为很多亚洲物种是缺乏保育经验的,但其实只是前人“没好好养”和“没当回事”而已,并不代表这些物种“难养”。而且很多物种的野外种群飞速下降,却缺乏保育对策,非常值得拿来宣传;再加上很多物种体型不大,能接受低温,维护成本并不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物种在欧洲知名度不高,能满足猎奇心理——甚至对于亚洲本地人来说都不一定熟悉,所以现在的动物园选择亚洲物种做保育和展示,从各方面来说都是完美的故事板,非常聪明。

希望这段话对国内动物园策展人有启发

而在我心目中,最值得看的就是伦敦动物园的鹰嘴龟保育项目了。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龟,但德国却一家动物园都没有,观众还总催着要看,那就只能来这拍了。
整个计划有4个成体,是从走私到加拿大的包裹里罚没而来。其中有两只成体对外展示,后台还有很多1-2岁的幼体——对,鹰嘴龟并不难养,繁殖也不在难度第一梯队。生命力这么强悍的物种拿回家就死,只能说明饲主缺乏必要知识储备。

作为0死亡率的鹰嘴龟多年饲主
我无法理解说鹰嘴是“暴毙王”的人是有多菜

把环境拆解一下,其实对于个人爱好者来说,最值得借鉴的只有底层水域。因为鹰嘴龟在岸上停留时间并不长,三面的人工塑岩的装饰意义大于实用。中层的种花坛和从水中延伸出来的木头可能有攀爬用途,但从木头上附着的完好的苔藓来看,这龟应该是不怎么去爬的。


确实如此,如果水域够大,喂食也都在水下进行,喂食量也足够,鹰嘴龟真的不常像野外那样远离水源徒步。可能也就偶尔去水面转一圈。
但即便如此,这里依然配置了豪华的灯组来模拟自然紫外线。大家可以看看下图,猜猜这个环境的灯具配置,分析一下用途。

灯具的事后面会讲

另一组很上镜的亚洲物种就是瑶山鳄蜥了——我没说是中国来的,是因为展牌上说,动物园研究团队在越南找到了种群。这就很模糊了,因为瑶山鳄蜥的越南亚种没获得广泛承认,如果ZSL认可越南亚种的话,那这句话可能是说他们养的是越南瑶山鳄蜥,那是走研究项目带回来的吗?
因为欧洲种群大部分都是中国产地的,明确是越南产的鳄蜥只有德国科隆动物园在养,所以我也不清楚这养得是哪个产地。那就说是“亚洲的瑶山鳄蜥”吧,毕竟这俩产地/亚种,从外观上看不出区别(这是越南亚种的描述者之一亲口跟我说的,实际差异根本没有论文上写的那么大)


很威武的雄性,但可惜是独眼龙。园方没给出解释,但看起来是已经愈合的老伤了,对他生活影响应该很小了。

同居的雌性

为了给观众展现原生境“洄水塘”的概念,给鳄蜥的水位比鹰嘴龟还高。但同样,圈养下安心生活的瑶山,除了捕食一般也不会跳水给大家看。而对鳄蜥来说,湿度够、打扰少,也没必要总下水游,所以很多动物园不会给这么深的水位。


再留意下图灯具布局,是不是和鹰嘴不一样了?
简单分析下:最长的白色灯具是 LED,围了缸体一圈,提供大范围、高亮度的光照,保证蜥蜴的视觉照明和植物需求;中间的黄灯是卤灯,正对晒点提供热量,另一盏可能只会在中午开启;黄灯后的一排灯是UVB T5灯管,它的位置代表蜥蜴最常出没的位置——也就是后面的树上。它可以提供温和但大范围的紫外线辐射区,满足基本维D需求。




当然也不是所有物种的灯具都这么烧钱,大鲵的环境就没有配置这么多紫外线区。我当时运气好,上午就赶上它探头了。不然一般在动物园想看大鲵,不赶最早或闭馆是很难见到的。


大鲵的整体环境 值得模仿

通过上图大家也能看出来,这里的游客区是比较暗的,这也能解释大鲵会出来的原因:因为内部接近户外的强光照,显得游客区很暗,动物不容易看到外面的游客,因此不会那么害怕,外出时间会更长(个人猜测)

其他两栖类的环境虽小,但也五脏俱全,比如产婆蟾。
我虽然没有找到成体蛙,但我在水里发现了一条银白色的变异蝌蚪,在一众黑蝌蚪里格外显眼。过两个月再有去的观众可以问问饲养员,这条蝌蚪上岸后变成什么样了,我还挺好奇的。

石头上的银色蝌蚪格外显眼

接下来是入场就能看到的南美缸,养了亚马逊盆地树蚺(Corallus batesii),可以理解为背后有竖白线的翡翠树蚺,只不过成体体型更大。

这条看起来也不大

接下来这个有意思了,是我以前没见过的物种,圆岛石龙子(Leiolopisma telfairii)原产于毛里求斯附近的小岛,因为山羊和兔子入侵当地而遭受灭绝危机。但好在现在种群已逐渐恢复。


石龙子趴在左侧的岩缝里,这种侧壁结构非常实用


两盏太阳灯也体现了晒点位置

当然,不是所有的环境都这么大的。还记得入口处墙上的蓝色蜥蜴雕像吗?它就住在这里。在另一侧,电蓝日行守宫的环境就小得多——不过相对于它们的体型来说,也不能算小。

成年雄性

成年雌性

目测环境高度在50cm左右


所以灯具也都是小号的

还有只生活在伊朗几条河流里的珍稀蝾螈,帝王星斑螈(Neurergus kaiseri)高对比度的奶牛花让它们受到了很多关注。虽然野外情况不容乐观,但靓丽的外观+健壮的体质,让该物种在圈养环境中得到了续存。

在动物园里经常群居出现

接下来这个看起来很眼熟的物种,是非洲爪蟾的同属亲戚——极危物种奥库湖爪蟾(Xenopus longipes)由于外来鱼类的入侵,野外种群正面临灭绝的可能。不过好在都是爪蟾,繁育难度都不大,好好养就能留下种。



接下来是开场翻开的书里提到的物种,埃塞俄比亚山蝰(Bitis parviocula)不论是圈养还是野外,它都是嘶蝰属里较少见的物种,德国一家动物园都没养。虽然这次见到了,但运气不好赶上它要蜕皮,既不爱动也不好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环境,很多人对东非高原的印象是干燥荒凉的,其实不然。当地除了典型的草原外,其实还遍布森林。而该蛇都是在森林附近的开阔地带被发现的——这能说明它们喜欢开阔地带吗?
不,是因为只有它们出现在开阔地带的时候人才能看到它们,它们的巢穴环境至今仍是未知的,因此很可能是在丛林中的。

这个环境可以打破固有印象

在山蝰上的坏运气延伸到了眼镜王蛇身上。我一直想看看这里的KC是哪种。现在知道了,是马来KC。但为什么没拍?因为它也要蜕皮....但环境是很好的,值得一看。


但真正需要注意的是超级豪华的灯组!
虽然目前没有关于眼镜王蛇紫外线需求,但根据该物种的活动模式和体型判定,需求应该不会低于弗格森二区。所以这里按照2-3区物种配置了多灯组。同时,为了考虑到它可能不喜欢强光晒点,还单独安装了两个红外加热区,可谓是业界标杆的配置了!


KC旁边的是莽山烙铁头/原矛头蝮。虽然是国宝,但这蛇我在东柏林拍得够够的了。再加上它一直躲在后墙不出来活动,我就没多花时间和它周旋。


不过即便是这种对光热需求较温和的物种,这里依然给角落设置了晒点供它自由选择。对啊,环境够大,就能拉开温差,容错率就会提升。

莽山原矛头蝮的灯组

其实同样的灯具配置,通过调整使用距离就能给不同紫外线需求的物种使用。刚刚这些缸体敢配这么多灯,是因为箱体够大、够高、通风够好,如果等比例缩小两三倍,还用同样的灯具,里面的动物是会被热死的——除非是喜热、需要强紫外的物种。
下面的刺尾岩蜥的环境就是案例,这个箱高就只有刚刚那些环境的1/2-1/3,而这里的蜥蜴却需要更热更强紫外的环境,所以还是用了类似的灯组。这就是通过调整灯距来满足不同物种需求的实例。但切记,具体环境尺寸一定要考虑物种的体型和活动范围。



最后,也是全场真正让我觉得“奢华”的环境,是入场长廊的最后一个物种,看起来像普通青蛙,对吧?


如果你亲眼见到它的话,你就不会觉得它普通了——因为它真的很大!比常见的牛蛙还大!它就是原产于加勒比海小岛上的巨型蛙类,山鸡蛙(Leptodactylus fallax)


它的环境超级大....如果按体型比例换算的话,这几个山鸡蛙的环境可能是全场最大的,几乎是用十几平米养了几只比牛蛙大一点的蛙。
为什么它们的待遇这么好?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山鸡”指的是它们的味道...所以它们确实受到了人类捕捉的压力。而真正让它们面临灭顶之灾的,还是对栖息地的破坏开发,让这种看起来相貌平平的大蛙也成了极危物种。

看下排灯的型号吧

但爬行馆里怎么没有科莫多巨蜥?因为“尊贵”的科龙,当然要单独展出啦。
接下来的就是单独为科龙修建的展区,由大卫·爱登堡爵士冠名,于2004年开业的“科龙之家”



这里每天下午都会有科普讲座,讲解员的知识体系也很完备,没有再强调“有毒的唾液”,而是提到了多种捕猎方式的综合效果。

@天堂动物园
看看这才是对待明星爬行类的方式

在附近不远处,也给加拉帕戈斯陆龟单独修了个馆。其实这样直接用大棚引天光更划算,还能自动加热。不然照明开销太大了


里面住了三只大家伙。看着大,但其实都是95后,也就是不到30岁。所以很多大型陆龟不需要很多年就可以长到一般人家里养不动的尺寸,亚达、苏卡达都是,七八岁就可以非常大了。

龟会躲在树荫下睡觉

好了,以上就是伦敦动物园的两爬部分
但我要在这里单独加一个物种,是另一个场馆的恶魔蟹
自打做视频以来,每年都有几个观众问我蟹类的环境
这回终于见到看起来比较完整的了
给大家参考一下



后面就是非两爬物种了
因为兴趣不大游览时间有限就没有拍很全
个别内容我作了注释,剩下的只作欣赏

因为没时间了 要去写下期视频的文案


老企鹅馆 现已停用留作纪念

黑白疣猴的展区 用“张拉整体”结构设计
60年代的烧钱炫技制作

每天下午都有飞行表演



最美侏獴展区 很出片

结束!祝大家周末愉快




----------往期精彩----------


巨人爬宠Giangarden
介绍陆族学知识,做好陆族宠物用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