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奖】瑞士巴塞尔游记·1·自然博物馆
文摘
科学
2024-06-30 19:37
德国
大家好,欢迎关注本公众号,精彩原创内容更新不断!
这次要带大家参观的是瑞士北部的巴塞尔自然历史博物馆。虽然它很古老,成立于1821年,但它真的很小,是我目前去过最小的博物馆。场馆虽小,五脏俱全。展厅分为很多区域,从古生物到有特色展示的现生动物应有尽有。龙年嘛,我们先从恐龙开始。在上楼的转角,可以看到一个异特龙(?)的复原模型。(Deinonychus antirrhopus)“来自于1.25亿年前,早白垩纪的孔子鸟化石,产于辽宁易县孔子鸟没有牙齿,也没有蜥蜴尾巴。它保留了恐龙的三根食肉手指两根巨大修长的尾羽特别引人注目。然而,这两根尾羽并不是每一个个体都有。它们的发育可能与性别或年龄有关。全世界已知的化石标本有几百个。孔子鸟与始祖鸟一样也是种史前鸟类。不过它比始祖鸟年轻约2500万年。它的身体结构比始祖鸟更像鸟类。据推测,孔子鸟是成群生活的,因为许多个体被发现时都紧挨着。它们可能是被火山喷出的毒气云意外杀死的。”在孔子鸟隔壁,是一面海生爬行类的化石墙(虽然没几块)。但重点不在化石,而在于这里选取了一种相当“低调”的方式重现了鱼龙的生活环境——巨大的复原场景,却只能在在左侧狭长的玻璃里看见。更有意思的是海爬对面有个小区域,用模型展示了西方人从古至今对恐龙形象的想象1834年英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吉迪恩·曼特尔(Gideon Mantell)根据根据残存的禽龙牙齿,推测这种生物可能和绿鬣蜥相似,因为这些牙齿和鬣蜥的牙齿结构非常像。因此禽龙也得名“Iguanodon”,意思是“有鬣蜥的牙齿”(iguana鬣蜥+odontos牙齿)。他对完整禽龙的复原也参考了鬣蜥的形态,同时把禽龙的大拇指安到了禽龙的头顶,这才构成了像绿鬣蜥的“初代禽龙”。初代旁边就是二代,这个像唐代石犀一样的“龙”,就是在19世纪中叶更新的第二版禽龙虽然曼特尔后续可以通过更完整的化石复原出更真实的禽龙,但此时,由于内部纷争加上他过早离世,他的接任者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没有采纳他的方案,而是设计了一个更加笨拙的形象。又连同当时的著名博物艺术家 本杰明·沃特豪斯·霍金斯(Benjamin Waterhouse Hawkins)将其具像化了出来,送去参加了1854年伦敦水晶宫展览。从此,第二版的“欧文禽龙”的形象流行了几十年。但它仍带有当时的误解——禽龙的大拇指还是被错装在了鼻尖上。但在不久后,随着更更更完整的禽龙化石出土,第三代禽龙形象诞生了。它更接近我们印象中的样子,甚至一直活到了很多70-90后的记忆里。在1878年,随着在比利时的贝尼萨尔矿坑里发现了更完整的禽龙化石开始,陆陆续续的完整禽龙骨架被发掘了出来。科学家们意识到,第二版的“欧文禽龙”太笨重了,真实的禽龙应该像袋鼠一样双足直立,鼻子上的角也应该才手上才对。因此,第三代“袋鼠版禽龙”诞生了。而三代禽龙最经典的形象就在柏林水族馆门口,由德国博物艺术家海因里希·哈德 (Heinrich Harder) 在上世纪初设计。如果你觉得这种禽龙眼熟就对了。因为在100年前,霸王龙也被复原成了“袋鼠型”还进而影响了初代哥斯拉的设计。可以说哥斯拉也是那个时代的纪念物了。在上世纪末,随着科学家计算机技术和三维成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化石,并复原恐龙的肌肉结构和运动方式。此时,人们发现禽龙的尾部结构不足以让它蹲坐在地上后,它们应该是能在双足和四足行动中随时切换的物种。最后,禽龙的形象终于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样——趴下并四足落地了,聪明的智商又占领高地了。看完禽龙的复原历程,让我想到了现在的两爬饲养,也是处在一个草台班子的状态....也许100年后,后人也会笑看今天的一些饲养理念吧来自禽龙的点赞
(这个是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
其实整个屋里的恐龙都不算大,特别是这个“四世同堂”的禽龙展区只占据了一个角落(简直就是4个玩具)但这一个角落的小模型,却反映了科学认知的进步,还展示了古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还见证了科学家之间派系斗争hhhh)每一次变化都标志着新的发现和技术进步,我们也能通过它们看到科学知识是如何不断积累和修正的。这些复原图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也深深影响了公众对恐龙和古生物的认知。当然,这个博物馆不是只有这么点恐龙化石,这里新生代的物种展示要比中生代更多,现生动物的模型做得也特别棒,我在下面配一些图,大家可以自行取阅。
这里的两爬模型做得特别细致
最后,还要跟大家推荐一下我当时住的Airbnb民宿房东在北大留过学,会说点中文,还会说很多国家的语言,人非常热情,内饰也很漂亮。最重要的是——步行3分钟就能到巴塞尔动物园!产品得到了中科院成都所老师的认可
保管在成都所实验室的涉案箱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