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说明书写尚不明确,是安全还是有风险?

健康   2024-10-31 20:40   福建  
很多中成药说明书的不良反应、禁忌项中写着尚不明确,这就让人头疼了,尚不明确是没有不良反应或禁忌吗?
显然不是的。
尚不明确不代表没有,更不代表绝对安全,纯纯可以理解为目前不知道。
为什么很多中成药说明书写尚不明确呢?
一方面是缺乏相关研究数据,临床试验人数有限,不良反应还未能发现;
一方面是生产企业不愿意为不良反应监测投入更多经费和精力。
但是,当药品广泛应用时,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则会重新修订药品说明书。
还有个原因是和药品管理有关的,很多中成药来源于古代名方,这些方子沿用了千年。
一方面按照当时的条件没办法像现在的标准去做临床试验;
另一方面是药监局批准的中成药很大部分是可以不需要(或减免部分)临床试验的。
中成药不像西药那样,可以用药理毒理来描述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等,绝大多数中成药是复方制剂,化学成分多样,药理毒理也很难阐明。
一方面是临床数据不足,或者目前没有发现;
一方面说明书又要求有不良反应标识(其实是按西药说明书的规范来执行),没有临床试验数据,也就只能写尚不明确了。
虽然是尚不明确,但单味中药的使用都是经过炮制处理的,毒性中药的毒性会下降至安全范围。
且大多数中成药经过临床反复使用并监测,多数已被证实安全有效。
中成药要确保其安全性,用量方面就必须掌握在一个合理安全的范围。
临床也有一种现象,并不是药不对症,而是用量太小,因为生产企业要保证其足够“安全”。
还有就是中成药很难界定这个不良反应,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成药的使用遵循辩证用药原则,辩证准确的前提下,毒性药也能治病,辩证错误的情况下,滋补药也能致病。
中药的药效和毒性实际上是偏性的一体两面,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不就是这样?
再比如附子理中丸,适应症中写它能治呕吐泄泻,但是有的人吃了之后反而拉肚子了。
你说拉肚子是它的不良反应?有没有可能是它的排病反应呢?中焦寒湿以腹泻的方式排出去了。
中成药的使用需要在中医药的理论指导下辩证使用,这是它的大前提。
如果想临床试验感冒清热颗粒的不良反应,那就得找一定数量的风寒感冒患者,而不是随意的感冒患者都行。
还有些中成药是对身体进行慢慢调理的,短时间内很难了解到它的不良反应,但长期服用就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比如含何首乌的中成药,短时间服用不良反应往往很难被发现。
但目前的现状就是很多中成药说明书中都写着尚不明确,那是安全还是有风险呢?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首先就是看注意事项,这一栏会很直观地体现出服用此药的注意事项。
比如哪些人群要慎用,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哪些情况不能用,如风寒感冒药风热感冒患者不适合,脾虚便溏者慎用;
注意服用时长,如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不宜长期服用。
其次留意说明书上的警示语,比如有的药有标注本品含毒性成分,不可长期服用;有的标注运动员慎用等。
第三个是看中成药的成分,以君药或毒性药物来推测这个药可能具有的不良反应。
比如复方鲜竹沥液中含生半夏,生半夏属于毒性中药,使用不当可引起中毒(口舌麻木、腹痛腹泻,呼吸困难)。
但它在复方鲜竹沥液成分中不是主药,加上其他药味的配伍,刺激性较弱。
还有就是针对特殊人群用药,可以查询专业文献,例如《中国药典》;也可以到权威网站上查询,比如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需要特别注意用药的人群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孕妇,哺乳期,经期妇女,儿童等。
听过这样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si,中医让人稀里糊涂地活。
因为西医有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器官和直观呈现的各种指标,而中医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阴阳气血。
有人说,西药清清楚楚的罗列出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越多表明这个药研究得越透彻,让患者权衡利弊,未必不好。
秋燥伤肺,一个中成药适合干咳久咳
【药自选】便秘中成药,总有一款让你拉得爽
文中所提及中西药及方剂,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
中医药爱好者可在公号主页“读者群”中进群交流互动
本公众号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药自学
原创空间,汇集药品知识,关注合理用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