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跟大家说过,感冒初期如果使用抗生素的话,感冒后期往往容易遗留咳嗽,鼻塞等问题,而且迁延难愈。
因为抗生素是寒凉的,炎症就类似中医里的火,能消炎的药一定是寒凉的。
如果感冒初期还没有化热的情况,或者热(炎症)不明显的情况下就用抗生素,虽然把症状压下去了,但并没有排出去,而是躲起来了,中医叫伏邪。
伏邪就像躲在角落的敌军,时不时就发动一下攻击,所以总有一点症状断不了根。
除了抗生素外,滥用退烧药也是感冒后期症状不断的重要原因。
感冒发烧是很常见的情况,有人说发烧是体内正邪在斗争,说明体内正气足,还能和邪气打仗;也有人说烧不得,会把脑子烧坏掉,尤其是小孩子。
于是,很多人就会用布洛芬,氨基酚等退热药,甚至有的人一发烧就用上。
这里面也隐藏着西医思路,打喷嚏就抗过敏,化痰就氨溴索,发烧肯定也得有个药,那就布洛芬了。
这是西医的思路,一症一药,遗憾的是受西医的影响,有些人用中成药也是西医思路。
其实发热是机体抵抗病原体的正常反应,病原体入侵,机体就会奋起反抗,西医说法就是细胞之间的战争,中医则说正邪相争,只有经过充分的斗争,把病原体杀死了病才会好。
这时候用退烧药退热,等于强制让机体放下武器,邪气就会步步逼近,等退烧药过了药效,邪气又发起攻击,甚至更为猛烈。
这就是为什么服用退烧药容易出现复烧的原因,因为病原体(邪气)根本没有被清除,只是暂时压制了发热这一症状。
也有人说了,吃了退烧药出了一身汗,不应该好了吗?
其实很多时候大汗是排不了邪的(微微出汗才能驱邪不伤正),而且会损伤大量津液,出现口渴,舌红唇红,烦躁,便秘等症状。
体内津液大量流失,可能导致发热更高,甚至有引发抽搐惊厥的风险。
举个例子,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或者温病高热,可以用石膏粳米汤(用量参考各30克)。
石膏解肌退热除烦,粳米健脾益气除烦,而是清内热,补益脾胃之气,其中并没有用到发汗的药。
当然了,退烧药不是不能用,如果出现高热(39度以上),并有精神萎靡不振时,还是可以选用的;如果发烧热度不高,精神状态良好,则要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