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天主教神哲学院将继续培养出什么样的修生呢?
文摘
2024-12-11 14:44
山西
教会本地化至今,我们从外方传教士的手中,一代又一代地接过来手中的那一棒,而每一棒的接力者,都需要明白这条路上的厚重道远,这绝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独善其身,而是在兼善天下内的成己成人之路。但如果作为培育者开始表现出内外不一,也不努力将所教导的身体力行的时候;所负责的后辈,他们的内心将经历什么样的思绪呢?当原本的定时上交手机,成为两张皮的“默认与作废”的时候,这样的纪律还有什么意义?当相关的寝室细则,成为“某种假”的对外说明的时候,修生的内心会作何感想?当定期的每周公共朝拜圣体,一整个神哲学院十几二十位培育的神父,只来到祂面前,看得见的几位时;如何让修生的内心,真正生起对至圣圣体的热爱呢?当神哲学院的修生招募,太过偏于某个地区,教区的年轻人的时候,很可能不知不知觉中,这座神哲学院将成为某个地区,教区修生的“党派之主。”其实不是笔者要如何如何言说什么,也不是不理解人性本身的复杂与脆弱,都需要被拯救,而是因为确确实实的一点是:修生的个人生活深处,他们的内心有着对于所处环境,所受培育的种种感受。不是不理解,也不是不接纳,而是他们大概也在问:“这就是他们所期望的修道之路,爱上主之路吗?”也许你会说圣召必然要经历各种的诱惑,考验;但我想说:我们不该明明知道不合适,甚至是错误,而默认中,谁也不说的成为沉默的,共谋者。那一晚,我和一位修生分享:其实修道之路上的人,如果内心的热火无法保持鲜活的常燃不息的时候,那么即使负责培育的相关人员,即使讲的很正确很好,也无法触动受培育者的内心。可以说某种程度上,一个人成为修道人,并不“完全只在于”教会知识的获取,更在于内心时时保守的对上主之爱,基督之榜样的身体力行!当我们的培育,在所谓的开放,包容中,反而越来越是“两张皮”的样子时,我们最终将为整个教会输出的“只有形体,没有心神”的修道者。“瞎子领导瞎子的结局,那位耶稣的老师,早就说过了?”不要让神哲学院成为某种搭起堡垒的高墙屋宇,我们看起来为主而舍弃了一切,却在这些年的培育路上,又一点一点囤积起更为沉重的包袱与财物!
是小编吖
希望这里,是对每个遇见的最长期的告白与陪伴!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