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几天,意外的看到了这样一部影片,虽然这部电影在很多年前已经上映,但为笔者来讲,生平第一次看完。看完之后,不禁感叹着这部电影《神父同志》传递出的东西,有许多值得思考的点,而且可以说这部影片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天主教会漫长的岁月中,很难不去看的一个面向,一个视野与角度;也就是说这部影片的参考意义,绝对不会随着时间就那么淡化;前提是看这部影片的人能够有足够客观,冷静,综合的信仰态度与精神。“如果一个人向你告解,他在祭酒中下了毒,你仍要做弥撒吗?”
一个优秀的神父需要不假思索的回答:“是的,我心中的永远有对神的敬畏与牺牲之心”。
从影片的名字本身,你大概已经意识到这是一部涉及同性恋话题的题材;而暂且让我们放下“黑白判官”的角色,来看完接下来的分享。年轻的格雷格神父,无疑是有着年轻神父身上具备的理想,抱负,热情;就像他在被派遣到的教区内的一座教堂内,和他一起负责这个堂区的年长神父所感叹的:“在你身上有着对信仰,绝对的那份决心。这是我不具备的,我有时候会羡慕你。”无论是弥撒,探访家庭,教导年轻孩子们,医院服务的路上,格雷格神父总是义无反顾,忠实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来自于当他照例给一些年轻孩子听告解的时候,他知道了一位女孩述说着自己父亲对她这个女儿所做的违背信仰、道德的事情;在那个当下他感到恍惚,也感到惊讶,或者说他不知道如何给予这个女孩回应,他对女孩说:“这不是你的错,你不需要负责;要把这件事和你的母亲说……”但年轻的女孩显然是没有勇气,害怕的,选择了沉默……堂区生活在继续着,有一天年轻女孩在上课的间隙昏厥过去,进入了医院;格雷格明白有些事情还在继续着,这个女孩继续饱受折磨。开车送女孩回家的路上,他的心看着女孩木纳的眼神,充满了同情与挣扎;也许是一种不理解,又或是一种无助。因为对于一位神父而言,遵守告解秘密,是绝对不可跨过的界限;而当女孩的父亲甚至来到告解亭挑衅神父不要多管闲事的时候,这种内心的冲突无疑继续加大着。后来他请教年长神父,如何面对一些十分具有张力的困境,年长神父说你或许可以给一些无意识地“暗示”。当格雷格尝试这样做后,学校的老师只看到了有班里不好的女孩,常拿取女孩的食物,而没有意识到女生身体上,心灵上那份自己父亲带来的折磨与痛苦。就这样,年轻的格雷格,面对着这种内心的无能为力,他迷惑,失落,无助,挣扎……有一天夜里,他或许是无法平衡的脱下了自己的司铎服装,骑着车子,来到了酒吧,点了一杯酒,放眼看去中,遇到了一个男人,就那样他和这个男人发生了所谓的“那些事。”结束后,他骑着车子回了教堂,而这个男人也在后续中,一次又一次地找他,一种情感上的连结已经发生……事情在继续,这个神父继续在为着女孩的事情而苦恼,他知道自己只要打个举报电话,就可以顺利解决这个问题,女孩就不必再继续受苦,但司铎的身份,告诉他不可以……直到有一天堂区会议中,女孩的母亲和其他成员为了建筑的事情开着会,在那个片刻,他一边看着这位母亲对于孩子情况的不知情,一边又想到女孩的痛苦,再看到这位母亲如此热心堂区的世务。他的内心再也无法克制下去,大声说着:“我再也无法忍受了!”于是坐起来径直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对着耶稣发火与嘲弄:在内心极度的呐喊与控诉中,他的身体颤抖着,哭泣着,挣扎着……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眶与心都感到一种湿润;因为怎么说呢?其实不管是我们的人生,还是信仰的路上,我们与天主之间的关系,总是会遇到看起来无解的矛盾之中,因为你我不理解天主为什么允许这些发生!在那段格雷格神父房间里控诉耶稣的时刻,影片转到了女孩的那一幕……当再次父亲要靠近女孩,强迫女孩进入房间的时候,女孩的母亲“正好”回了家,看到火在食物上蔓延,灭火过后,上楼去找自己的女儿,……就在她打开门的时候……她恐惧,愤怒,伤心的看到了一切,嘶吼着骂着女孩的父亲“滚出去。”而这个发现的过程,正是年轻的格雷格神父在房间里“与耶稣控诉,搏斗,哭泣……呐喊”的时候……无疑地,这一刻耶稣真的做了什么,而格雷格神父的眼泪与痛苦也得到了回应。虽然女孩的母亲事后,指责神父的无动于衷,明明早就知道,但什么也没做,甚至扬言年轻的格雷格神父应该下地狱……第一个高潮分享到这里,我想要大家留意的核心点之一是:“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生命进程中,类似的困境与无解呢?”“我们是否在这些境况下,还能继续对天主怀有信念?”“要知道,有时候,我们只有经历年轻格雷格神父类似的对天主呐喊,搏斗,控诉……才能真的体验到什么是信;”“作为一个(修道者)神父,如何面对具体的牧灵境况中矛盾与无解呢?”“修道者——司铎——身份之下,是否还有一个本来的自己呢?你不仅是神父,你还是你自己,你还是一个平凡的人,有血有肉的人;作为神父,你如何活出在人前与人后的生活状态呢?你的内心是否足够成熟与平衡?”“无论如何,格雷格神父,不仅是一个神父,他还是他自己,他本人;他不只是他本人,他还有着自己的不同常人的性取向……(笔者无疑放大,也无疑刻意回避人本来的生命真相:格雷格他也有自己的性需求与欲望……)”影片的第二个高潮无疑是格雷格神父那一晚酒吧与一个男人之间的拉扯了;纸包不住火,在一次与男人的相处中,他的事情被报纸刊发了。于是堂区的教友的言论与谩骂漫天飞来,而格雷格身心灵的压力与害怕,不知如何面对……一层一层地蔓延,以至于他选择吞药结束自己……我也想在这里分享电影台词中,格雷格与年长神父之间的一段对话:说实话,影片看到这里,我的内心深深被触动,无以言表的某种共鸣与理解,无奈又心疼;无论如何格雷格在自己的同性倾向下,真实地面对,努力,坦承了……他没有逃离,没有忽视,没有刻意成为扭曲的自我——他就是一位同志,一位神父同志……我想起了之前陆续遇到的个别年轻性少数群体背后,他们故事中坦言的挣扎与无奈,这种生命里“重担”,外人是无法理解的。就是后来格雷格选择不再继续与年长神父一起举行弥撒,来到另一处地方暂时居住的时候,年长神父对他的陪伴与劝慰中,格雷格神父都觉得自己是个不可饶恕的罪人,教区长让他离开也是没做错什么……年长神父问他:“难道你真的对于那个男人不渴望,不爱吗?难道对这个男人,这个与你发生连结的男人,就确定了罪无可恕,该下地狱吗?”(完整的对白,各位可去具体看)格雷格的心再次不得不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内心真实:他爱那个男人,确实。(笔者想说这里的爱,不是说那种好像如何稳定或者说如何如何的爱,而是在这段经历中,格雷格确实内心有着对这个男人的某种程度的真实情感。)年长神父的鼓励,陪伴,……逐渐给了他勇气,选择再次回到自己的堂区,穿上礼服,进行弥撒;讲道过程中,年长神父提到了淫妇石头的故事,但还是有很多激烈言辞发生了,有人直接选择站起来回家……进行到分送圣体的时候,人们都去往年长神父那一排,而格雷格神父这边空无一人;影片的镜头将目光与目光交汇在一起……那个格雷格神父真心陪伴过的女孩,看着眼前的一切,看着格雷格的眼神,格雷格眼里的哭泣,无助,失落,像个孩子一般寻找着有人理解,有人接纳,有人安慰……而这一切只有这个女孩懂,因为这个女孩在自己的生命中真真实实地体验过,懂这种滋味是什么样子,这种无人问津是什么感受。这个女孩站起来,一步步地走到格雷格神父面前,要他送圣体给自己,故事的最后,年轻的格雷格神父与女孩抱在一起,哭泣着久久不能自已……我在想,这个时候,格雷格神父的内心是多么地得到安慰与陪伴,接纳释放呢?因为说真的在有些事情上,我们也许已经自觉在上主面前坦然,但我们终究是人,我们需要感受到来自真实世界人群而来的安慰,理解,接纳:这二者是不可缺少的;不是说我们有了天主,就不需要人了。写到这里,我想影片传递出的不仅仅是同性恋群体本身而已,还有着我们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与认知;我们如何看待教会中那些不好,不完善的人事物……我们如何接纳,如何回应现实世界中的这些,尤其当对方可能是一位主教,神父,修士,修女……的时候,我们如何看待,如何理解“人人都有破碎的那一面,不容易的,黑暗的那一面呢?”女孩拥抱年轻的格雷格神父的那一幕,仿佛成为了某种“牧者”身份的颠倒——女孩“成为了司铎,”格雷格神父“成为了寻求释放的弱小者。”回到最后,我想说的是“没有完美的神父,也没有完美的个人。”而基督宗教的核心:“爱与怜悯——全人类,男人,女人,同性恋,异性恋……无一例外。”我还想抛出一个点:不可否认,耶稣是独身的;但经过历史的流逝,我们真的还懂独身的意义是什么?为了什么吗?真的能够喜乐地活出这种独身吗?如果独身只是涉及性方面的种种否定,压抑,克制,忽视,贬低,恐惧……恐怕这样的独身状态终究结不出成熟的人性与神性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