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诗心·美学”长三角江南文化交流会暨“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启动仪式举办

文摘   2024-12-31 18:32   上海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聚合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文博资源,深化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12月27日,市社联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诗心·美学”长三角江南文化交流会暨“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启动仪式。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本市及苏浙皖等地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的社科和文博方面多位专家作主旨发言和交流对话。



任小文表示,近年来,市社联围绕深化江南文化的研究传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搭建了江南文化学术交流的系列平台,不断深化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江南文化讲堂”通过创新组合形式,聚合社科专家和文博资源,广泛普及江南文化的发展理念,在长三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新一季的“江南文化讲堂”将持续围绕国家和上海发展大局与战略需要,转化好江南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让人们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持续的精神动力。


汤世芬表示,上海博物馆在江南文化建设方面,重视并推动江南造物展厅、“山水江南”数字展厅、考古上海、海上书画展厅和东馆屋顶江南园林建设,举办体现江南与海派文化相关的展览项目,使上海“文化品牌”在上博成为立体的“实景画”。将继续加强与长三角社科、文博、教育等机构的深度合作,助力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戴鞍钢以《文明交流互鉴与世界的中国江南》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认为,从“文明交流互鉴与世界的中国江南”视角切入研究,大有文章可做,学界的研究不能受限于学科划分的束缚,而应该打通古今中西的联系。当前江南史的研究已是一个世界性的学问,可以从全球史、物质文化史、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史等多个面向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庄若江围绕《诗性,江南独有的文化特质》主题展开阐释。她认为,品茶饮酒、诗词唱酬、书法绘画、抚琴对弈……园林生活集中体现了江南文化的“诗性”特质,也最大限度地折射出江南人对诗意栖居的理解,并将其融入园林之中,打造出心中的“诗和远方”。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玉兰作了《近代江南文人与中国诗文化海外传播--以王韬为例》的主题发言。她认为,近代真正出国门以传播文化为职事的民间文人以江南人为多,她以王韬为例,提出王韬旅日在中日新闻传媒界的友好合作方面有拓荒之功,对中日现代邦交建立之初的以诗礼往还为表征的外交特色的形成起了助推作用。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伯山以《安徽的五大文化与江南文化》为题,指出要加强徽州文化、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淮河文化、黄梅戏文化等安徽的五大文化与长三角江南文化联系的研究,既要厘清历史的根据,也要了解当下的现实,以进一步强化文化的认同,促进经济的互补,助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江南美学展览策展人蔡琴,从地缘与普世、古典与当下、精致与开放及参观与传播四个方面,介绍了浙江省博物馆通过开展江南生活美学的展陈,以创意方式将江南文化传播至海外的主要做法。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凌利中,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施远,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丽霞,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副教授李亚娟,上海植物园盆景管理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王娟,赏石文化学者、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与艺术顾问俞莹等专家围绕主题作交流发言。

 


“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首讲活动于当晚举行,近500人报名参加了活动。讲堂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鞍钢,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施远,上海植物园盆景管理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王娟,赏石文化学者、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与艺术顾问俞莹等四位专家,围绕“江南造物与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江南文化讲堂”自2020年由市社联与上海博物馆联合推出以来,吸引了专家学者和听众们的积极参与。讲堂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探索江南文化的特质,既以扎实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战略价值,又以精彩生动的解读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第三季“江南文化讲堂”将聚合三省一市的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文博资源,继续发挥江南文化作为长三角地区共同基因和精神纽带的作用,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为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



供稿:市社联办公室

上海社联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彰显人民城市品格。这里是上海社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