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生态环境脆弱,常年干旱少雨,频繁而大量地用水导致地下水资源超采。因此,合理管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就成为了当地长期以来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当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和农业水价改革三项重点措施,实现产业发展、设施农业、节水意识和农牧民增收四个方面有效提升。今年第三季度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显示,该旗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回升。
在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地下水超采(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净水厂,净水池中的水正汩汩流淌,它们通过129公里的管道,从大沟湾水库来到这里。该净水厂日处理水量5000立方米,年能处理水量100万立方米,净化后的水全部用于工业生产。
作为鄂托克前旗唯一可利用地表水资源的大沟湾水库,每年近1000万立方米的水资源由于利用率低,过境流量全部下泄。一面是告急的地下水位,一面是没能得到充分利用的水资源,如何将两者维持平衡成为当地最为棘手的问题。经过反复调研论证,鄂托克前旗共投资近3亿元将大沟湾这一方甘甜清澈的纯净水引入城区。同时,推进节水灌溉、种植结构调整、园林绿化等措施,通过地表水及中水置换取水210万立方米,封闭镇区生态绿化井67眼,减少地下水开采量320万立方米。
秋末,敖勒召其镇的菊芋已经长得有一人高,副镇长余培智满脸自豪地指向这片土地说:“这里曾经是玉米地,为了节约地下水,我们今年试种了菊芋,而且是订单种植,不愁销路。菊芋抗病抗旱、经济效益高,回收保护价能达到1元/公斤,亩纯利润3000元左右,农户的收入提高了,种植积极性高涨。”
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已成为鄂托克前旗地下水超采治理的关键措施。该地区大力发展香菇、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将超采区打造成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发展区,把粗放和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淘汰出去,达到减地、减水、不减收的目的,完成土地轮流休耕1.21万亩,置换自建塑料拱棚617座,建成肉羊养殖棚圈22套、智慧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5000亩、膜下滴灌1000亩,兑现补贴资金1300万元,有效压减了地下水开采量。
通过农业水价改革,当地鼓励农户节约用水,实行阶梯水价。如果农户用水低于配额,还会给予一定的奖励。鄂托克前旗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突破口,在鄂尔多斯市政府和鄂尔多斯市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配套项目资金1840万元,加强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限额精细化管理,搭建智慧水利服务平台,建成信息化总控中心、分控中心5处,安装“井电双控”计量设备2400套,在超采区内安装了井电双控724套,把水浇地亩均取水量由原来的440立方米,严格控制在220立方米以内,有效节水6.4万立方米,大大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
实施地下水超采治理,是保护水资源、保障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内蒙古财经大学教授王岩认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地下水水位的总体回升,为下一步的治水夯实了基础,积累了经验。破解地下水超采问题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建立高效、可持续的用水模式。
王岩: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在地下水超采治理方面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在水源置换方面,鄂托克前旗投资建设了大沟湾水库,通过净水厂将地表水引入城区,置换了工业用水和灌溉用水;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面,选择了抗旱作物种植,实现了“减地、减水、不减收”的目标;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面,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手段,使农业用水更加透明、高效、节约。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节水效率,恢复了地下水位,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为其他缺水地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内蒙古很多地区自然条件干旱、降水稀少,地下水资源的过度依赖影响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地下水超采治理难度在于: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种植习惯难以改变,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难以迅速被替代。另一方面,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且地表水供给不足,导致对地下水长期超采。此外,技术、设备和资金投入较大,难以在短期内普遍推广。
在此背景下,破解地下水超采问题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要建立高效、可持续的用水模式。加强地表水、雨水收集利用,来替代降低地下水使用。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发展低耗水、高附加值的特色种植业。推动节水灌溉技术,广泛应用智能监控和信息化管理,确保有限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鄂托克前旗的实践证明,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统筹管理和技术推广,协调好发展与生态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查 干
审核:孙雪梅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奔腾融媒 新闻广播》官方微信
推荐阅读:
点亮“在看”,与您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