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炎热逐渐褪去,在绵绵的秋雨降临之际,由我院学生党总支、学工部、团委主办,学生分团委社会实践部承办以及学生分团委宣传信息工作室、志愿者工作部、新媒体中心、“杏林青年行”辅导员工作室协办的2024年“杏林之夏”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展决赛于9月29日晚在弘景5号楼2楼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
参加本次活动的老师有:研究生院学生科科长张静,学生处学生科科长吴凯,校团委办公室主任赵蓓,护理学院分团委书记左芳,眼科学院分团委书记骆玉彬,临床医学院团委常务副书记彭文禹,以及学工部魏兴格、尹春燕老师。
在学生处、校团委的支持下,我院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有22支小队,逾200名怀揣梦想的学子,跨越城乡界限,架设起一座座沟通校内外的“彩虹桥”。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本硕博贯通的学术魅力,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学习之道。每一滴汗水,都是对中医药文化虔诚的守护,每一次交流,皆促进了民族间的深情厚谊,共同谱写了一首专属于青春的社会实践乐章。
此次活动的核心宗旨在于强化青年的价值导向,全方位推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这片广阔天地间,我们将课堂搬进了田野山川,让书本的知识在泥土的气息中生根发芽。青年学子们,以赤子之心,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以拳拳爱国之情,彰显出新一代青年的昂扬斗志与夺目光彩。通过风采展,每一位参与者都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用坚定的目光和铿锵有力的话语,诠释了时代的担当者。
那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场激动人心的活动吧!
在活动的序曲中,全体学子合唱团歌,那嘹亮的歌声犹如晨曦初露,唤醒内心深处的理想信念。这一刻,每个人的心中仿佛都被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也照亮了心中的信仰与追求。
紧接着,张静老师宣读《关于成立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志愿服务队的决定》,吴凯老师为队长授旗。旗帜飘扬,誓言铮铮,将整个会场的情绪推向顶峰,预示着这场社会实践之旅将以高昂的姿态启程。
首先登场的是“2024香港交流夏令营”团队,他们带着“川港青年一家亲”的美好愿景,跨越地域的限制,将杏林之光投射至香江两岸。这次行程,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更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一次创新中医药的探索之旅。在彼此的学习与互动中,两地青年医学生找到了共同的语言——中医药,那份深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正是川港岐黄传人们共同构建中医药事业的美好写照。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医药的魅力,让古老的医学智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2024赴香港交流夏令营小队)
紧随其后的是党员服务团,他们怀揣着红色基因的火种,踏入伟人故土——四川广安,追溯革命前辈的光辉岁月,缅怀着那一份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在这里,他们重温入党誓词,铭记医者的神圣使命。“名中医”团队义诊活动现场,医术与温情并存,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救死扶伤”的崇高职责,彰显了党员的无私奉献与医者的人文关怀。更进一步,通过“职就双引”工作站的创立,党员服务团不仅深化了医疗服务的意义,也为青年医师的职业规划开辟了新路径,实现了医术与党建的双重赋能,书写着新时代医疗工作者的崭新篇章。
随后亮相的杏愿·青葵小队,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中医药文化这块沃土。他们以青春的步伐,丈量着中医药的悠久历史与广阔前景,将一颗颗热忱的种子播撒在世界各地,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红色血脉在他们身上流淌,不仅体现在对党的忠诚与热爱,更体现在对中医药事业的执着追求。他们用心倾听每一味草药的故事,用眼观察每一次针灸的奇迹,用灵魂感悟每一篇古籍的智慧,将中医药的精髓与世界分享,让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添砖加瓦。
接下来登场的是郁乡心语小队,他们带着中药香囊,来到了乡间,开始了“郁见开心”的推广活动。他们不仅为当地的村民们带去了馥郁的中医药香囊,还在晚晴访谈中倾听老一辈人的殷切希望,传递着关爱和温暖。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让关爱跨越了悠悠岁月的鸿沟,让青丝与华发在和谐的氛围中对话。
杏林星火小队,如同夜空中最明亮的星,以“尊老爱幼”为核心价值观,深入华头镇的每一寸土地,用义诊播撒医者的慈悲之光。他们不辞辛劳的身影,不仅温暖了乡亲们的身体,更触动了无数人心灵的柔软之处。在一次次的诊疗中,杏林星火小队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深植于人们心中,让这股源于古代的温暖之流,在现代社会依然潺潺流动,生生不息。
(杏林星火小队)
接下来登场的是杏林寻迹小队,“万里长征,百草济世”,他们踏上了寻找中医药文化根源的征程,他们像一群勤奋的蜜蜂,穿梭在山野之间,采集着大自然的馈赠,用现代的视角重新解读古老的传统。从设计文创产品的巧思中,可以窥见新一代中医药人的创新精神与深厚底蕴。他们不仅让中医药文化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更在潜移默化中助力着中医药产业向着更加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杏林寻迹小队)
接下来是晚晴志愿服务小队,“三融三暖送晚晴”,他们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满腔热忱,为杏林社区的老年群体送去了一份特别的关怀。他们以中医药知识为基础,结合心理健康的科学指导,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享受晚年的幸福时光。在“积极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引领下,晚晴志愿服务小队用实际行动回应了社会的需求,彰显了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郁见开心·晚晴志愿服务小队)
接下来登场的是成蹊小队,“桃李入社区,成蹊暖童心”,他们如同一位慈祥的园丁,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健康与快乐的种子。他们通过调研与宣传活动,让“家庭医生”制度的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让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在孩童的世界里生根发芽。在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健康知识,更被激发出对于生命奥秘的好奇与探索欲望,成蹊小队的队员们也因此成为径山社区老年人们眼中最亲切的存在。
(成蹊小队)
岐黄仁心小队,以青春的名义,踏上了一段充满意义的旅程。他们与多地社区以及宜宾市复兴县的基层医院携手,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医药知识,让传统智慧惠及更多人。在岐黄仁心小队的努力下,中医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老学问,而是变成了贴近民生、造福一方的力量源泉。
(岐黄仁心小队)
青禾小队,如同春风拂面,为汉阳的孩子们与敬老院的老人们带去了欢笑与慰藉。他们在支教过程中,耐心浇灌着孩子们心中求知的花朵,也在敬老院中播撒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通过设立义诊服务,青禾小队让中医药文化的温暖覆盖了所有年龄段,证明了无论年龄大小,都有资格享受健康的权利。
(青禾小队)
接下来是波爱小队,他们以眼睛为切入点,开启了护眼知识的普及之旅。他们不仅教会了大家如何正确保护视力,更将中医药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中,让人们意识到眼健康的重要性及其与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系。波爱小队的成员们就像是行走的光明使者,用专业的知识驱散了眼部疾病的阴霾,照亮了人们的视野。
(波爱小队)
青荇小队,如同一抹清新脱俗的绿色,点缀在繁忙都市的边缘。他们用自己微小却又坚韧的力量,让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田里生根发芽。青荇小队的每一份努力,都像是在告诉世界: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个体,也能创造出不凡的价值,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想,就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
(青荇小队)
九星悬朗小队,如同时空穿越者一般,将眉山的儒雅之风与中医药的古老智慧完美融合。他们不仅为社区老人提供了细致入微的服务,更是在行动中传承了“尊老敬贤”的美德,让三苏文化的风骨在现代生活中重焕光彩。九星悬朗小队用他们的方式,证明了历史与现实并非隔阂,而是可以相互辉映,共同书写美好的篇章。
(九星悬朗小队)
辰致小队,心怀热忱,他们以无尽的爱意和专业的知识,为孤独症儿童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他们用音乐、用色彩、用香囊,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个美丽的梦境,让冰冷的内心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辰致小队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对“星辰大海”般的无限可能性的呼唤,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只需给予足够的爱与关注,便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淘药宝小队以推广中药食疗为己任,通过实地调研、科普宣传等方式,拉近了普通民众与中药材的距离。他们深入了解药农的需求,帮助他们拓宽销售渠道,同时也不忘教育公众正确使用中药材,确保健康安全。走访川芎田园的经历,不仅让他们见证了中药种植的艰辛,更深刻体会到中药背后的文化底蕴。淘药宝小队的努力,正逐步搭建起一座连通药农与消费者的桥梁,让中药食疗的理念深入人心。
(淘药宝小队)
青葙子小队,心系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以实际行动架起爱的桥梁。他们不仅为孩子带去知识与快乐,还为空巢老人送去健康关怀,用中医药智慧点亮生活的希望。安全知识的普及,让温暖与安全同在。青葙子小队,步步为营,以爱接力,为和谐社会的美好明天贡献着青春力量
(青葙子小队)
蒲公英小队深入青城山脉,踏遍山野,寻找珍贵的中草药资源。他们不仅记录了沿途的植物种类,还与当地居民交流分享,探讨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中药资源。进入社区进行健康宣讲,他们化身文化传播使者,让中医药的知识与理念惠及更多人群,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蒲公英小队的足迹,如同飘散的种子,将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播种在了更多人心中。
(蒲公英暑假实践小队)
彩桥小队,一群怀揣梦想与爱心的年轻人,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谓“医者仁心”。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服务活动,他们不仅为老年群体提供了专业且贴心的医疗咨询,还用心倾听老人们的心声,用陪伴与关爱填补了孤独的角落。彩桥小队的存在,就像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了医学与人文关怀,为构建一个更加温暖和谐的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彩桥小队)
术绍岐黄小队继承古代医学先贤之智,用现代的方式解读古老中医的精髓。通过生动活泼的讲解与互动,他们消除了许多老人家对中医的误解,让复杂的医学理论变得易于理解。术绍岐黄小队的成员们,既是医学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敬老爱老精神的践行者,他们在社区营造出了尊老、学医的良好氛围,让中医药的魅力得以广泛传播。
(术绍岐黄小队)
这些小队的故事,是新一代青年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真实写照。他们不仅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下足功夫,更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彰显了医者的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而青年的力量正是推动这一切向前的关键。
在20支小队的汇报圆满结束后,老师们进行了全面而严谨的总结性讲话。他们一致强调了此次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出小队们的志愿行动不仅覆盖了广泛领域,而且深入基层,准确对接了民众的实际需求。小队成员们在实践中不仅展现了扎实的专业技能,还不断创新实践形式,丰富了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内涵,从而为社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老师们特别提到,各小队的工作不仅限于表面性的服务,而是深入挖掘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开展各类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文化交流等活动,各小队有效提升了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促进了身心健康,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感和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老师们表达了对学生们继续深化实践经验、全面提升个人素质的深切期望。他们鼓励学生不仅要保持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发展多方面才能,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角色中发挥更大作用。老师们坚信,通过这次宝贵的实践经历,学生们将成长为更具竞争力、更有影响力的中医青年,为社会带来更多正面的影响。
总的来说,老师们对小队们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寄予厚望,希望学生们能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持续精进,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赵蓓老师总点评
点评落幕,临床艺术团以乐章续篇。激昂旋律燃起青春斗志,柔美音符轻抚过往疲惫。学子随音穿梭,重温社会实践的酸甜苦辣,情感与回忆交织成网。音乐,化作桥梁,联结个人体验与时代脉搏,心跳共鸣中,感知自我价值与社会使命的双重觉醒。一场演出,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一次深刻的内心旅程,激发着青年学子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决心。
活动的最后便是令人期待的颁奖环节,经过评委们的审慎思考与综合评估,我院2024年“杏林之夏”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胜小队脱颖而出。
他们分别是:
一等奖:郁见开心·晚晴志愿服务小队、青荇小队
(张静老师、吴凯老师颁发一等奖)
二等奖:杏林寻迹小队、岐黄仁心实践小队、青禾小队
(赵蓓老师、左芳老师颁发二等奖)
三等奖:九星悬朗小队、辰致小队、波爱小队、成蹊小队
(骆玉彬老师、彭文禹老师
颁发三等奖)
优秀奖:杏愿·青葵小队、郁乡心语实践小队、杏林星火小队、青葙子小队、彩桥小队、半夏彝族行小队、蒲公英暑假实践小队、淘药宝小队、术绍岐黄小队
(骆玉彬老师、彭文禹老师
颁发优秀奖)
最佳人气奖:杏林寻迹小队、九星悬朗小队
(彭文禹老师、魏兴格老师
颁发最佳人气奖)
此外,还有获得优秀展示奖的党员服务团和2024香港交流夏令营团队。
当盛夏的热浪渐渐退去,2024年的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展也在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展示后缓缓落下帷幕。但这并非结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序章,对于满腔热情的青年人而言,故事才刚刚开始。在这个舞台上,每一支队伍、每一位学子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真谛,展现了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与创造力。他们的故事,如同夏日繁星,点缀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浩瀚星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正如伟人毛泽东主席所言:“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对青年力量的高度赞扬和殷切期望。在当今社会,青年群体无疑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科技前沿的探索者,到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从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到环境保护的倡导者……无数个领域都有青年人活跃的身影,他们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颁奖大合照)
社会实践风采展的顺利举办,恰恰证明了一个真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能释放无穷潜力。青年学子们在活动中不仅巩固了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深入基层调研民生现状,参与社区服务,还是投身科技创新项目,每一次实践都是理论知识落地生根的过程,也是青年人才华横溢、个性张扬的时刻。通过这样的锻炼,他们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新时代栋梁之材。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社会发展需求,青年人需要具备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不仅意味着要拥有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更要有一颗勇敢追梦、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心。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青年学子敢于冲破外界设定的框架,挣脱传统观念的枷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开辟新天地。他们将在各自的领域独树一帜,成为引领潮流的先锋,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社会实践风采展或许已经结束,但它点燃的梦想之火永不熄灭。让我们一起见证并支持这群充满活力与创意的青年学子,他们定会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绽放光彩,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正如一首首未完待续的诗篇,青年人的故事仍在继续,等待着他们用行动来书写更加灿烂的明天!
来源 成中医临床医学院之声
编辑 盛露瑶
责编 刘婧帆 杨静怡 唐鑫怡
责审 陈彦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