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1972年人类在大西洋海底发现了海洋微塑料以来,塑料问题作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寻求全面塑料污染治理方案。
据联合国环境署报告,从上世纪50年代蓬勃发展以来,全球共生产了超过100亿吨的塑料,其中被废弃的约有80亿吨,而每年排放到海洋里的废弃塑料总量在1000-1700万吨之间。
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上起步早、见效多,不管从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走在世界前沿,积极履行大国责任。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球塑料公约第五次政府间谈判(INC-5),总结中国从全国层面到地方层面的塑料污染治理先进经验,与全球各地代表交流分享,近日,塑料污染治理国际研讨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该研讨会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和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主办,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广州市摆脱塑缚环保咨询有限公司、艾伦· 麦克阿瑟基金会(英国)北京代表处和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支持。百余位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领导、专家和代表出席研讨会,共同探讨中国及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进展和挑战、分享最佳实践。
塑料循环经济的政策引领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禁塑办
朱金慧 负责人
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特别是海洋塑料和海岛海洋的关系,一次性塑料的危害非常大,特别是其会泄露到海洋中,海洋的塑料问题也是全球关注的问题,海南省不仅为中国做了引领作用,在全球的塑料问题上,在海洋问题上也是一个重要的榜样,政府的政策对这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动。
从海南省来说,我们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和国家的原则一致,三个方面: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回收处置。
单纯就禁塑工作而言,禁塑只是在过程控制的一个环节,过程控制会不会影响到源头减量?从实践来看是影响了源头减量,对源头减量有帮助。禁塑来说,仅指生产-销售-运输-存储-使用各环节列入海南禁塑名录内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制品。
这些制品怎么把它列进去?遵循几个原则,一是这类产品的使用量相对较大;二是易于流入到环境中,就是泄露到环境中;三是不易回收,或既使回收了,回收成本也很难市场化。就这几个原则选择列入名录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顶层设计之后,最重要的是怎么实施、怎么落地,这块我们可以引以为傲的,关于禁塑的政策我们是在严格实施,每个实施的步骤都是经过督导、考核。
摆脱塑缚
郑雪 总干事
中国的政策提得很明确,就是在快递方面率先推行重复使用。目前快递行业已经有跟重复使用相关的目标:截止2025年有一千万个重复使用的箱子在快递业的投放。作为NGO,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不断的跟进这些目标的落实。除此之外,外卖产生的一次性塑料垃圾情况也非常的严峻,现在国内已经开始有一些重复使用外卖餐具企业涌现,主要是餐盒和杯子,团标也已经在推动制定中。
图 | 可循环快递纸箱
不过,当我们说到重复使用模式时其实不是只讲产品,而是整个模式在每个链条都需要有标准。例如外卖这个领域,我们做消费者调查时发现公众十分关注重复使用餐具是否卫生的问题。而虽然企业有技术保证是干净的,但是要符合什么标准?这块非常需要国内或者是行业有标准支持他们,帮他们说明这个是值得消费者放心使用的。
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5年进展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英国)北京代表处
陈晓婷 项目主任
全球20%塑料包装市场份额企业已加入
2016年,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英国)与麦肯锡联合发布的报告《重新思考塑料的未来》显示,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被有效回收利用,超过30%被泄漏到环境中造成污染危害。报告首次提出了新塑料经济愿景,提倡采用综合性的循环经济方法,解决全球性的塑料污染危机。
2018年,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英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发起了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目的是将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能够团结在共同的愿景和目标下,从源头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全球承诺是迄今最大规模的致力于解决塑料污染的自愿性行动,已有超过500家企业、55个各级政府加入,覆盖超过全球10亿的人口规模。
全球承诺的目标包括:
• 到2025年,确保100%的塑料包装可重复使用、可回收或可堆肥
• 到2025年,将塑料包装中的消费后再生成分的用量增加到26%
• 到2025年,将包装中原生塑料的使用量减少18%
• 尝试可重复使用模式代替一次性包装
• 识别并消除有问题的或不必要的塑料
5年进展:行业领头,效应显著
在几乎所有可以比较的领域中,全球承诺的签署方的表现均明显优于业内平均水平。这足以证实,共同目标下的行业行动能够推动积极的改变。
截止2023年,全球承诺签署方在推进目标方面已取得了如下进展:
• 自2018年以来,来自品牌和零售商的原生塑料使用量趋近稳定,这一举措每年避免了近300万吨原生塑料的生产。同期整个塑料包装市场的原生塑料使用量增加了11%,形成强烈对比。
• 品牌和零售商大幅度减少了有问题的和不必要的塑料包装的使用。其中EPS包装在2020年到2022年期间使用减少了36%,而同期市场上EPS包装使用量增加了3%。
• 在塑料包装中消费后再生塑料(PCR)的使用量翻了一倍,从2018年的约4.7%增至2022年的约11.7%,而同期全球市场整体仅增加了1%。通过每年增加150万吨再生塑料的使用,签署企业相当于每两秒就减少了一桶石油的使用,同时避免了250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 与2018年相比,加入全球承诺的回收企业的再生塑料产量增加高达90%,领先于整个市场约25%的平均增长率。
图 | 参考消息网
什么是阻碍全球承诺进程的关键障碍?
尽管全球承诺已在解决紧迫的环境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以目前塑料包装的市场趋势,签署企业可能难以达成2025年目标。而想要克服这些障碍,我们亟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扩大重复使用商业模式
规模化发展的重复使用模式可以带来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但这种发展需要针对性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例如,设定国家/地区的行业性重复使用目标,推动统一的重复使用定义、度量和标准,用经济补贴等手段激励重复使用等。
解决塑料软包装所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问题,尤其是在塑料高泄漏率的国家
由于软包装难以得到高质量、高值化的回收,即便在欧洲这样后端设施相对成熟的地区,也无法做到规模化回收。政策在推动塑料软包装解决方案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塑料软包装,企业需要设计针对不同地区和品类的差异化解决方案。
共同建立收集、重复使用和回收相关的基础设施
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保证包装在现实中得到规模化的收集、重复使用、回收,将塑料以最大价值保留在经济系统中。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个层面的政策措施。例如:对包装设计提出激励或强制措施;促进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融资和投资;设定所有包装物的收集、分类、重复使用和回收目标和标准;对消费后再生材料的使用提出要求;明确填埋和焚烧不属于循环经济范畴,对其增加税收或提出相关限制要求;推动包装的生产者延伸责任(EPR)机制落地。
虽然全球承诺已汇集了全球塑料包装20%的代表企业,但仍有80%的企业在塑料循环经济转型中行动滞后,即便是表现优异的签署企业也很难达到2025年的关键目标。根据全球承诺在五年间取得的经验,我们认为采取具备法律约束力的政策措施势在必行。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国际文书为开展上述行动和加速全球变革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再生塑料供应链构建与实践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
王永刚 秘书长
中国是塑料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2023年中国报废的塑料6200万吨,1900万吨做了回收,占31%。
在处理废塑料方面,材料化回收主要分为物理回收和化学回收两种方式。特别是化学回收,我们认为它为处理复合材料或混合废塑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近年来,回收总量呈现出波动趋势,增长速度并不显著,甚至已经触及到一定的增长瓶颈。通过对1900万吨废塑料的初步分析,我们发现PET瓶是最主要的回收对象,其回收量大约为420万吨。在此分析中,我们并未将填埋方式纳入考虑,因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应是尽可能减少填埋。
中国的回收模式主要有三种:首先是市场驱动、自发分散型回收。在这种模式下,许多小商小贩参与回收,因为废塑料具有一定的价值。其次是企业主导、集中收运型回收。专业回收公司深入社区设立回收点,不仅在社区布设专用回收站点,还将收集的废塑料集中到分拣中心进行进一步分拣,这是一种有效的模式。第三种是政企合作、两网融合型回收,厦门陆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随着人力成本、环境成本的上升以及健康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一种模式可能会逐渐消失,未来将更多地被专业的服务公司所取代。
中国回收率与国外对比的话并不低,我们同欧盟比只差了2个点,我们在本土的回收率基本上百分之百,所谓的百分之百是回收上来的废塑料在本土进行再生利用。实际上,目前看,欧洲、美国、日本还要向别的国家出口(废塑料)。所以,这是我们中国得益于长期形成的一个规模庞大且覆盖面广的回收体系的结果,中国废塑料回收再利用这个产业链是很完整的。
塑料回收不仅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每年收上来的这些塑料经过加工以后可以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再生原材料,2023年的数据是1600万吨。塑料回收不仅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同时也能够提供资源。
目前,中国在塑料回收方面已经做到应收尽收,提高的空间不是特别大,我们要的效益是从剩下的未回收的70%里怎么挖掘资源。但是,这70%就需要公众的配合,这里面涉及到垃圾分类,包括公众教育的问题。
从产业的角度来讲,现在我们遇到主要问题包括,在生态设计上制约了塑料回收率进一步提高的问题。一个是基础设施的布局上,一些大城市对于回收的网络布局不是特别友好,可能他的认识停留在散乱脏的状态。我们认为回收中转站不管是分拣中心是一个城市必须必备的基础设施,再生资源不管是废塑料还是其它资源属于城市的“排泄物”,一定要有处理的渠道和设施承接。
再就是绿色供应链建设,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加强。我们每个环节都不能独善其身,不能回收只管回收的,前端的随便生产、随便设计,随便淘汰。产业链要共同的配合才能解决塑料污染的问题和循环的问题。
Q&A环节
再生塑料能在多大程度上代替新塑料,有没有数据呢?
王永刚:
从理论上来说,你生产了多少原生塑料我们回收回来都可以替代原生塑料,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是能否回收回来,另外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现在我们很多时候收的东西要算一个经济账,我们到底回收回来有没有经济价值、回收的过程整个成本是不是可控的、符合不符合未来把它做成材料再销售出去的成本。理论上来说,生产了多少原生的塑料做成再生材料就可以替代,但是跟经济的关系很大。
在英国也面临着针对软塑料的挑战,很多时候软塑料已经回收了,但是追溯的话,要么是直接丢了要么是填埋了、焚烧了,整个溯源是很复杂的,您这边有什么经验或者是遇到相似的困难吗?
王永刚:
软塑确实是一个非常难回收的一种原材料,因为跟很多因素有关系。
比如说垃圾分类的制度,前端如果不分出来根本进入不了下一个环节。软塑成分也比较复杂,里面有很多设计,包括印刷、油墨,很多材料也是复合材料,后端利用的时候就没有价值。
我们在推进软塑项目时是通过后端往前端推,我们先给后端找到一个应用的方向后,才收前端的,价值链是往上传导的,经济价值在里面起关键的作用。
我们的核心点一定是把整个链条打通以后再做,经验是在后端找到去处。中国的应用非常的广泛,软塑收到一定的体量,后端垃圾桶、管道可以添加进来,现在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认为这不是高值化应用的路径,希望通过各个环节的配合和改变,把软塑变得更加的高值。
我们也有高值的应用,如做成快递袋,再回到快递袋,我们跟顺丰做了一个案例,顺丰回收回来的软包装用再生材料运用到顺丰的快递袋里,这其实就完成了高值化的应用案例。
自下而上:公众参与提升塑料污染治理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禁塑办
朱金慧 负责人
怎么让公众参与到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我们也有一些具体的举措,希望形成自下而上的机制。
具体来说,我们会把塑料污染治理的危害宣传纳入到中小学教材里,对于塑料污染治理的学习,我们希望是“小手牵大手”的方式,每个季度会选取全省个别市县的学校开展无塑开学季活动,无塑开学季就是用牛皮纸书皮包课本。现在孩子包的课本都是塑料书皮,希望通过孩子们亲身的实践认知到塑料的危害,他们参与了才能更有感受。
我们还创新性地建立了电商禁塑违规投诉的平台,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在网上买到了禁塑名录里的产品,如果确定是配送到海南,那么就可以在平台上举报,举报查实之后会给每条查实的10元话费,这是近期开始的政策。
摆脱塑缚
郑雪 总干事
我们主要会宣传重复使用的相关案例,宣传目前国内外的一些企业都推广了哪些重复使用案例,是时尚的而且对环境是友好。我们也会联合KOL在线上宣传,跟着某个明星的脚步参与不要餐具的行动。
不过,去年我们的调查显示,70%的消费者反馈即使选择了不要餐具还是会遇到收到餐具的情况。因此我们也会邀请公众跟我们一起监督,遇到不执行“无需餐具”条款的商家会沟通,或者是向质监局反馈。通过这样的线上活动,今年我们再做公众调查时显示,无需餐具还是收到餐具的比例少了,去年是近70%,今年是50%还会收到。我们还会向外卖平台建议对于某些消费者错误投诉“无需餐具”执行的情况,平台应当设置规则鼓励商家可以比较放心地遵循消费者的选择做配送。
塑料产业升级循环经济,人才是关键
青合循环经济和碳中和研究院
蒋南青 院长
在中国,循环经济已初具雏形,但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成熟体系。循环经济在美国、欧洲都已经进入到商学院成为一个学科,很有意思的是,循环经济是商科而不是环境科学。
挪威水研究所
Kathinka Furst 科研经理,高级研究员
循环经济是非常复杂的话题,它可以放在不同的学院里,不管是商学院还是环境学院,甚至是工程学院都可能,因为它有非常多的不同的应用方向。
比如我们专门讨论循环经济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放在商学院里,如果我们讨论循环经济里如何进行化学品的生产和管理就可以放在生化学院里,或者是讨论社会的价值时就把它放在人文社科里,它可以涵盖不同的内容。
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循环经济,它并不是单一的方案可以解决,要寻求的是多学科共同的方案。
-End-
编辑:摆脱塑缚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文章,未经本号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需转载,请直接留言,或添加“摆摆”微信号(ID:btsf0705)。违反者本号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二、本公众号注明其他来源的文章,是出于分享信息之目的而转载的公开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
🌟星标不迷路,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