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南京,长在小市丨跨越八十载 在泸州老窖老作坊酒香氤氲中长大的“酒城姑娘”回家了

美食   2024-10-21 21:42   四川  




“你好,我的母亲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为了躲避日寇全家去了四川泸州,现在她老人家想故地重游,找回小时候的记忆,有几个地址能麻烦你帮我找下可以吗?……”9月26日,一则来自抖音陌生人的消息投递到泸州老窖员工景俊鑫的消息箱里。作为一个文史研究工作者,虽然素不相识,看到对方字词中提及的协泰祥、五峰山等熟悉的地名,联想到耄耋老人的寻家之情,景俊鑫应下请求。


10月15日,88岁的潘秀瑶老人在儿子徐劲的陪伴下,乘坐飞机从上海来到泸州,跟随记忆中的地址,一一寻访。


跨越八十载,潘秀瑶与泸州的缘分再次系上。



避难

抗战时期逆江而上到泸州


潘秀瑶老人是江苏南京人,出生在1936年的农历10月。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战争的硝烟在中华大地上迅速蔓延。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当年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伤亡约25万人。战争形势空前紧张,潘秀瑶老人的父母怀抱着还是婴孩的她,逆江而上,来到泸州。


▲小市老街


彼时,潘秀瑶一家安顿在今龙马潭区小市区域,她犹记得住在一家叫做“协泰祥”酒坊附近,家的斜对面有一家茶馆,父母常在哪儿喝茶,以及五峰山、五峰顶等地名,她还对工人制曲、拌料的印象尤为深刻。


“热腾腾的酒蒸汽蔓延在屋子里,仙气缭绕。那时,或许是习惯了,竟没觉着家里的空气带‘酒’味。”潘秀瑶老人回忆道,“门口常坐着一个胖胖的大爷,我哥哥总喜欢扣他肚脐眼儿。”


据她回忆,自己的母校,叫做自强小学。那时,只6、7岁的潘秀瑶从家走到学校约25分钟,一路上要跨过小水沟,爬一个大坡,从学校能望见江。晚上,还要提着内置燃灯的竹篮,去上晚自习。


“我依稀记得校长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喊我‘下江人’。”潘秀瑶说。那个年代,为躲避日寇,长江下游地区许多民众沿长江逃难至长江上游地区,因而被当地人称为“下江人”。


▲泸州老窖热心员工景俊鑫、戴静文带领潘秀瑶老人在泸州城中找寻家的记忆


由于家就在江边,潘秀瑶常到河坝玩耍,“常有工人锯子锯木头、造船,也见到过从船上转运的伤兵。警报一响,大人就拉着冲向防空洞。”言及此,老人眼光氤氲,感慨国运之艰。


幸而还有家人相伴。“那时我常同哥哥从江里或井里打水,加入明矾,黄土沉底,便可饮用。父亲的工作管着护士,母亲爱读小说,哥哥因沉迷其中,忘了干家务活,而被母亲叫做‘闷脸书’。”


▲抗日战争期间,潘秀瑶兄妹四人在泸州协泰祥作坊生活时留影

暇时,由大人领着坐船去江对面(今水井沟区域)看电影,过年期间,精彩又惊险的“班打狮子”总能吸引小孩子目光,还有那顶在头上卖的黄粑、白糕……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潘秀瑶老人一家就这样在泸州生活十余年。



寻家

在泸州老窖博物馆找到家的建筑平面图


“我就住在这里!你看,这是家里的天窗。”10月15日,潘秀瑶在泸州老窖热心员工景俊鑫的带领下,来到国窖广场,在泸州老窖博物馆内发现“家”的建筑平面图而激动万分。“妹妹就出生在协泰祥的家里!”



在这张1946年协泰祥作坊平面图中,可直观地看到建筑采用“前店后坊”形态,这是一种院落式的房屋。临街门面作为售酒的门市,院落总部作为住房和仓库,后部则作为发酵、蒸馏的产地。



民国时期泸州的酿酒业十分发达,酿酒作坊模式已经十分成熟,这种建筑形态被广泛采用。而协泰祥就是泸州较为出名的酒坊之一,彼时酿酒作坊沿长、沱两江分布,此外还有“温永盛”“爱仁堂”等等。


▲1946年,温永盛作坊在重庆望龙门、望龙里新设经理处,销售泸州大曲酒和橘子酒(左);1948年,温永盛作坊在重庆市中兴路97号再增设直销点,销售三百年老窖大曲酒(右)


重庆是当时泸州大曲酒的主要销售市场。酿制泸州大曲酒的酿酒作坊中不少都在重庆开设分号:“温永盛”在陕西路和大阳沟均开设分号;“爱仁堂”在民族路开设重庆总批发处;“福星和”直接将坊中子女与重庆经销商张氏家族联姻;“协泰祥”及“天成生”等曾在如今的解放碑附近开设了重庆分号;连当时重庆最著名的“国民酒家”也主要售卖泸州大曲酒。


而“协泰祥”原主为彭氏家族,入川至今已经有十四、十五代人,六世祖开办“协泰祥”。其第十二代传人彭传舜1952年7月生于小市新街子,据他介绍,他家生产的酒在小市王爷庙码头上船,陶瓷坛装酒,每坛2百斤,租船运到重庆朝天门码头上岸,协泰祥在重庆经营部在陕西街。当时大曲酒是原度酒价格的4倍。


这一点在潘秀瑶老人也记忆深刻,“装酒的坛很大,客人来打酒,就从坛里舀。”


彭传舜的父亲彭世堯、祖父彭必昌,父辈兄弟多,大哥是世锴,有世镛、世铭、世荣、世昌、世钧、世堯、世堃等,“协泰祥”在父亲经营叫“堯记”,祖父经营叫“雨记”。



潘秀瑶在泸州生活期间,彭家小辈因要结婚,在小市老家推了旧屋,盖新屋。据潘秀瑶回忆,幼时对面有户人家要盖洋屋,因时间久远,但她很有可能亲眼见证过。


▲潘秀瑶母子酒城对饮


1956年,“协泰祥”与其他35家明清老酿酒作坊公私合营为今天的泸州老窖。



川味基因

亲朋聚会最爱去四川酒家


十余年间,潘秀瑶的父亲去世,安葬在泸州,前些年她的大哥曾来泸寻求无果,找一处山头聊寄哀思。有两个妹妹也在泸州送了人,一位给了水上人家,另一位送往孕婴院。虽然希望渺茫,这一次来泸,潘秀瑶也期望能打探到妹妹的消息,希望知情者能提供线索。


1948年,南京解放在即,潘秀瑶老人随母亲及兄妹四人返回南京,在荒凉的院子里重拾家业。几年后,潘秀瑶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后支援新疆,到了农四师七十团,再返南京,任高中生物教师直至退休。


“母亲总说,这一辈子,就想回泸州,去小时候的家看看。”潘秀瑶老人的儿子徐劲说。为了实现母亲的心愿,凭借着几个零散的地名,实非易事。


在搜集、查询资料过程中,偶然在抖音上看见景俊鑫科普泸州历史视频,抱着一丝希望,尝试通过网络联系。作为一个文史研究工作者,虽然素不相识,看到对方字词中提及的协泰祥、五峰山等熟悉的地名,联想到耄耋老人的寻家情切,他应下请求。10月15日,在泸州老窖热心员工景俊鑫和戴静文的带领下,潘秀瑶母子前往泸州老窖博物馆、小市“协泰祥”、泸州市博物馆找寻与家相关的记忆。


“好熟悉的味道。”走在小市新街子街道,如今依旧生产着的协泰祥,时时散出酒香。徐劲道:“我父亲不饮酒,而我的酒量还不错,恐怕就是遗传自母亲。”


他们家的基因里不止带有“酒”,还有川味。“江南人家喜欢清淡、甜食。而我家能吃一点辣,每次亲朋聚会,母亲总让去南京那家四川酒家吃饭,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火爆鳝鱼……连带我们小一辈,也爱在川菜馆子请宴请。”徐劲说。


▲潘秀瑶重回小市协泰祥的家


中午,小市街道路边的一家“苍蝇馆子”,潘秀瑶吃上了“家乡菜”,脱出而出四川方言“豆花儿”“海椒”,让童年记忆温暖而亲切。老街巷道里,居民在茶馆里大摆龙门阵、打麻将,展现着泸州人的烟火日常。潘秀瑶也坐上竹编椅子,再现记忆中父母在茶馆的场景。





“这是南京与泸州两座城的人民的感情,更是中国人民共同抗战的感情,真的非常感谢这一切的帮助,让母亲终于圆了梦。”徐劲说。


泸州之旅结束后,接下来,徐劲将带着潘秀瑶前往重庆朝天门乘船,再走一次顺江而下的回乡路。






文&编辑丨戴静文  
责编|赵明利 肖桂兰
泸州老窖企业文化中心出品
抖音号:1573lzlj


泸州老窖企业文化中心
在这里读懂中国浓香,在这里品味泸州老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