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蜱虫”出没,谨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健康   2024-10-18 16:36   江苏  

重点提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又称“蜱虫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经蜱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


基本知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又称“蜱虫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传播媒介主要为长角血蜱,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区的草地、树林、公园等



病原体为大别班达病毒,潜伏期约为7-9天,长者可达2周。该病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多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后期常出现心、肝、肾等脏器损害的表现


病情较重者可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晚期可有皮肤淤斑、吐血、黑便,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病死率可达30%


蜱吸血前后对比图


按照我省既往流行特点,每年的3-10月会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高峰


防控要点


近期,我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有所抬头,主要防控要点如下:


1. 在蜱活跃的季节(3-10月)应尽量避免去森林、丘陵地区草地等环境。如有需要,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a. 穿浅色长衣长裤,扎紧裤腿。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b. 户外活动前做好防护,裸露的皮肤涂抹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避剂。回家后及时洗澡,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附着。


c. 如果同时携带宠物,需及时检查宠物耳部、腹股沟等部位有无叮咬的蜱。




2. 身上或动物体表发现有蜱附着时不能随意用手拔除更不能捏碎蜱的虫体或用酒精、烟头等去刺激,这样会导致被病原体感染的概率加大。




正确的拔除方式是:


用镊子贴紧皮肤,夹住蜱的口器迅速拔出。




3. 接触患者及因本病死亡患者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的医务工作者及其陪护转运人员等,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情况进行适当防护。同时,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为自末次接触后14天,如出现发热、乏力、消化道不适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医。


a. 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b. 在进行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戴医用防护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离开病室前, 按照标准脱除防护装备。


4. 对本病的死亡患者,遗体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表面消毒处置,并用消毒剂浸润的巾单包裹,负责遗体处置人员应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对病例或尸体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焚烧、含氯消毒剂喷洒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非常重要,请转发周知,请看到这篇的子女们也给家里老人科普下,别不当回事!



有用的知识又增加了!点赞+分享~


来源:江苏疾控 

编      辑 | 杨丹彤

审      核 | 李   勇


NTCDC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南通疾控
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