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引发社会关注。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破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素质教育理想的实践模式,更是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基础。对于青少年日益频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且多方合力,积极解决。
二、原因:
第一,学校方面。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区分出快慢班,甚至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形成学习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形。在此情况之下,使得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其为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过大。并且学校的心理教育严重不足,虽然学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大都流于形式并没有落到实处。
第二,家长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然而有些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极度缺乏,没有注重孩子可能由于心理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外在表现。并且许多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所采取的都是放任自流的方式,还存在一些攀比心理,盲目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更甚者便是将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对子女自身的意愿便是置之不理,无形中增大了孩子的压力,最终导致学生心灵情感的不健康。
第三,学生方面。中小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不成熟、脆弱、抗挫折能力弱,出现心理问题后由于没有被及时发现或因为个性等原因,不去寻求帮助,而是采取悲观的方式自己了结等。
三、消极影响:
以上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将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第一,对国家和社会:不利于祖国人才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四有青年,国家新型人才;会形成消极的社会现象,使公众视野从聚焦发展转变到聚焦消极事件上,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第二,对学校和教师:不利于学校正常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对课程进度产生影响,并且影响学校和教师形象和声誉,加重家校矛盾。
第三,对学生和家长:会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下降,人际交往能力减弱等,还会让家长过于担心,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导致家庭不和睦,从而不利于良好家庭氛围的建设和亲子关系的建立。
四、 措施:
因此,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国家和社会方面:国家可以联合教育部门出台如何开展好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的方针、指南,下发到各个单位;同时建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单位进行监督和指导。党群、社区和青少年文化宫等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拓展课,让学生在课外之余,轻松、有趣的环境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减轻学生压力负担。
第二,学校方面: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及时发现问题;设置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进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开展咨询活动;同时利用广播站,宣传栏和班会课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教师方面:教师应该发挥榜样作用,培养孩子积极健康,乐观开朗的健康品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将身边的榜样优秀事迹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成长型思维;不仅要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还应该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学习成长之路上的良师益友。
第四,家长方面:应该加强家庭教育,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注意引导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五、总结:
总而言之,良好的身心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长期关注,举多方力量,才能呵护好我们祖国的花朵,让他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