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圣诞节前夕,带孩子们给隔壁Mark一家送礼物 - 老大3D打印的小圣诞树。
回来的路上,老大提醒我,应该说“Happy Holiday”、而不是“Merry Christmas”。
确实,尽管Mark和他太太是虔诚的基督徒,但她开门的时候就用“Happy Holiday”打招呼。
随后,我们去了UPS寄东西、去了Whole Foods购物,所到之处大家见面相互问候的基本上都是“Happy Holiday”;尤其这似乎是店员的标准语。
回来翻开朋友圈,却看到关于国人是否过圣诞节的“热烈讨论”。
“自由”的基础是“尊重他人”。国人有人过圣诞节完全没错,更不能被指责甚至禁止;但在一个没有广泛的基督教传统的地区,对任何人都说“圣诞快乐”也确实很可笑;而如果商家借此来做过度宣传和营销,自然更会引发其他人的过度反感。
在国内继续“热烈讨论”的同时,美国人在处理“圣诞节”问候时已经做出了微妙而深远的改变。尽管“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的问候语历史悠久,但现在,“Happy Holidays”(节日快乐)这一更为包容的问候方式越来越流行。
美国的这一改变起源于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美国社会包含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在圣诞假日期间,美国不同的族裔和文化群体庆祝着各自独特的节日,这体现了美国社会的多元化特征。以下是一些与圣诞节同时期或接近的其他文化节日:
1)八天烛光节(Hanukkah):
这是犹太人的节日,通常在11月末到12月间的某个时候庆祝,具体时间根据希伯来历的基斯列夫月(Kislev)来确定。八天烛光节通过点燃汉纳卡灯台(Menorah)上的蜡烛来纪念耶路撒冷圣殿的重新祝圣和持续八天的奇迹。
2)宽扎节(Kwanzaa):
这是非洲裔美国人的节日,从12月26日持续到1月1日。它由马里安娜·罗宁·卡伦加在1966年创立,旨在帮助非洲裔美国人重拾他们的非洲文化和历史。宽扎节包括音乐、舞蹈、诗歌、讲故事和大餐等庆祝活动。
3)波斯日(Pancha Ganapati):
一个为期五天的现代印度教节日,庆祝自12月21日至12月25日。这个节日是为了尊敬象头神甘尼帕提(Ganesha)。在这个节日里,家庭成员通常会集中在甘尼帕提的雕像或图片前,进行礼拜和祈祷,同时也是家庭和解与和谐的时刻。
4)冬至(Winter Solstice):
许多东亚裔、东南亚人群或美洲原住民族群庆祝冬至,这通常发生在12月21日或22日。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许多文化视其为新的开始和自然循环的一部分。
这些节日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庆祝方式,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使用“Happy Holidays”不仅是对其他文化节日的尊重,也是一种社会融合的体现。商家和公共机构采用这种中立的问候语,可以避免不小心排除或冒犯那些不庆祝圣诞节的群体。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说做成大事最基本的素质是“情商”。老大感慨情商很难把握时,我却告诉他,其实高情商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包容”。
包容,就是当对方意见和你不一致的时候,你仍然有试图理解对方行为的意愿。
我举例说:你们录取考试中经常有一道题,说如果你的数学老师只给了你93分,而你认为你应该得100分。你会怎么做?
当然还是按照我们反复讨论和训练的“承接转”来做,这就是高情商。
类似圣诞祝福这类包容性的表达方式,对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具有特别的意义。
美国人为适应越来越明显的文化多样性,连圣诞节祝福语都修改了;日益开放和自信的中国人,我们还需要再“激励讨论”这个问题吗。
或者,换一个角度。你在美国过春假,隔壁的韩国人上门给你送祝福,开口却是“Happy Korea New Year!”,你会如何反应?
实际上,我对韩国人说“Happy Luner New Year”,就如基督徒的Mark一家对我说“Happy Holiday”;都只是因为,说者更懂得“尊重他人”。
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包容、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传统非常重要;这是个人获得成功的高情商外在表现,也是国家更为强大的基石、更加自信的体现。
备注:
本文仅为抛砖引玉,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