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追踪】|| 工人日报:关注“慢就业”现象 助力青年顺利启航

职场   2024-11-21 08:31   北京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持续攀升,毕业生中选择的“慢就业”比例逐渐增加。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在2023年曾对4000余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就业创业情况专题调研。结果显示,38.0%的受访者选择了“慢就业”,其中32.0%是为了继续深造,6.0%选择暂缓就业。正确认识和有效应对“慢就业”现象,对于缓解青年就业压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毕业生中的“慢就业”现象,是指他们在毕业后暂不踏入职场,而是通过筹备择业、创业、备考等多种途径来寻找就业机会,推迟就业。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对职业规划和岗位条件往往有更高期望。“慢就业”现象可分为主动型与被动型两类。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有工作机会,但他们为了更高的职业追求,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参与各类培训与考试,或进行就业前的强化训练,以期找到更符合自己期望的高质量岗位,因此暂时搁置就业计划。相比之下,被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则面临不同的情况。他们或因缺乏就业机会,或因自身技能不足,或因职业规划不明朗,导致就业步伐滞后,只能徘徊在就业市场边缘。

“慢就业”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宏观环境是“慢就业”的重要背景。由于技术运用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行业的招聘岗位逐渐减少,压缩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其次,专业与岗位要求相关度不高的结构性问题是“慢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再者,家庭因素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对“慢就业”产生了直接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收入较高的父母,往往对子女的职业选择持更为谨慎的态度。一项针对本科毕业生的调研显示,60.95%的“慢就业”者得到了父母的明确支持。最后,个人择业偏好也是“慢就业”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进步,青年群体愈发重视就业质量,更加注重职业发展与工作生活的平衡。他们中许多人秉持着“初职定终身”的观念,对于不符合期待的工作往往不愿意接受,从而进入“慢就业”状态。

“慢就业”现象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它可被视作大学毕业生步入职场前的调整期。对于那些拥有清晰职业规划与择业安排的毕业生而言,这一阶段至关重要,是一个必要的准备阶段,有助于提升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加顺利地实现就业。另一方面,“慢就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职业空档期。在此期间,可能会面临人力资本折旧的风险,进而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薪资水平,对未来就业产生消极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长时间的未就业状态可能会消磨就业意愿,导致“懒就业”,甚至形成长期的就业障碍。此外,这种状态还可能引发心理焦虑,进而产生更为广泛的群体性社会问题。

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目的是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还需要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助力青年顺利启航。

第一,引导主动“慢就业”毕业生理性审视就业市场。高校要密切关注产业变革与技术进步的新要求,在强化人才培养对经济支撑和引领的同时,就业服务亦需紧贴市场需求。通过实施就业预期辅导、结构化面试模拟、职场体验等精准指导措施,助力毕业生理性择业。同时,加强对毕业生职业理想的价值引导,有效缩短主动“慢就业”周期。第二,需加大对被动“慢就业”毕业生的关注力度,做好政策预案。被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就业能力较弱,职业规划不明,应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政府应协调好就业规划及技能培训,帮助被动“慢就业”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提升求职能力。第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化“慢就业”监测分析。依托教育大数据实施“慢就业”预测,提前识别风险。对毕业时未就业的学生,要尝试运用大数据追踪其就业状况,分析并跟进帮扶措施,拓宽就业指导与援助服务范围。第四,做好家长和毕业生就业观念调适工作。“慢就业”现象部分归因于就业观与择业偏好的转变。政府应倡导科学合理的择业观,尤其关注家长观念对毕业生的影响,加强宣传引导,摒弃“考公唯一”等片面观念。第五,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民营经济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其发展对于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具有根本性作用。要加大力度推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不断提升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与质量,助力大学生顺利就业。


来源:工人日报

声明:“中国大学生就业”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编辑 | 林   鑫 史   畅

    责编 | 王   涵 黄妙妙 刘晓悦 张睿哲

    主编 | 宋思宇


往期回顾


中国大学生就业
宣传解读国家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总结先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经验,宣传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和事迹,分享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