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 权贵杰,郑颖美:中国生物医药制造行业人才需求与胜任力模型

职场   教育   2024-11-12 08:31   北京  


【作者简介】

权贵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执行;

郑颖美,猎聘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中国生物医药制造行业的人才需求与胜任力模型。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文章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产业商业模式、技术应用,以及行业面临的挑战。文章还以猎聘大数据为例讨论了生物医药制造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热招职位、工龄分布、用人企业规模和学历要求。最后,文章提出了一个通用人才胜任力模型,强调了专业知识技能、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

生物医药行业;人才需求;胜任力模型

【文本引用】

权贵杰,郑颖美:中国生物医药制造行业人才需求与胜任力模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4(10):39-47




一、引言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产业链嵌入的深化,生物医药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数字经济的迭代升级,跨境数据推动着世界经济发展。[1]跨境数据的流动能够显著促进生物医药产品的出口贸易,尤其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产业集群地。[2]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前景乐观但充满挑战。[3]


根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在两会期间提案介绍,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已有三分之一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产值和销售额均达到了全国医药产业的30%,然而目前整个行业面临创新要素流动性欠佳、全国区域之间协同机制不完善、区域协同能力不足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许可蔚建议打造生物医药产学研集群,强化产业协同和人才流动,搭建协同有效的公共平台有利于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发展,人才需要在协同平台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在2024年1月至8月期间,我国医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312亿美元,呈现出0.01%的同比增长。其中,进口额为607.1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86%;而出口额为704.8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6%。具体到产品类别,西药类产品和医疗器械类产品在出口中起到了主要的带动作用。西药类产品的出口额为43.9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63%;医疗器械类产品的出口额为42.3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42%。


进一步分析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我国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977.5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76%。其中,进口额为451.7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5.76%;出口额为525.7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96%。从市场分布来看,美国仍然是我国医药类产品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国,占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市场的17.13%。欧盟市场需求较为稳定,出口总额为147.2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64%。此外,东盟、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额也表现出显著的增长。[4]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在《关于坚持系统观念持续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生态的建议》提到高端基因药物的生产离不开完整的生态系统支撑,从人才链、研发链、产业链、销售链等四方面来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生态。




二、生物医药制造行业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一般有广义和狭义的两个范畴。[5]广义的“生物制药产业”是指在制药领域从事类似的生产预防、治疗、诊断和其他用途产品的企业或公司的总称。狭义的“生物制药产业”是指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的生物医药产品。当下生物制药主要包括生化药物、生物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微生态制剂、血液制品和其他生物制剂等。其中,应用于生物制药行业最重要的技术是基因工程技术,它利用克隆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对DNA片段进行切割、插入、连接、重组,从而获得有用的生物制药产品。在产业应用过程中,生物制药产品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诊断剂,在诊断、预防、控制和根除传染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保护和延长人类的健康和寿命。


现代生物制药产业以1976年4月7日成立基因科技公司和生物制药公司为标志。[6]生物医药产业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生物制药行业现在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的特点。它是生物工程应用和发展最活跃、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7][8]60%以上的人类生物技术成果都集中在医药行业,研发新的特效药或改良传统药物,这引起了医药行业的重大变革,生物制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球已研发2200多种生物技术药物,其中1700多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9]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10]1983年,我国科技部成立了第一个国家生物工程发展中心。1989年,中国批准了中国生产的第一种基因工程药物。从1986年到1995年,国家投入了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制品和疫苗在内的三个研究开发中心,专门从事生物工程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并系统地实施了产业化。[11]


1996—2000年间,我国科技部专门制定了“1035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新药的研发。这里,“10”代表10个创新药物、10个首次上市的新药、10个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其中,“35”是指5家新药筛选中心、5家遗传实验室质量规范中心、5家遗传临床检测质量标准中心。[12]


生物医药制造业迈向大都市聚集发展趋势明显。[13]国家大都市包括纽约、伦敦、东京、旧金山等汇聚了全球影响力的科创区,国内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同样在AI制药创新发展趋势下,汇集了生物医药发展的科研力量,资金和人才资源。


AI制药方向成为炙手可热的赛道。AI制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小分子药物设计数据库,后来发展为商业用化合物虚拟筛选数据库(ZINC)、有机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PubChem)等。自1950年以来,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每年批准20个左右的药物。AI制药企业近10年才开始创建并在大型药企广泛使用。[14]从2013年宇道生物建立至今,国内AI制药与全球主要国家制造发展轨迹基本一致。在整体布局方面,截至2023年底,中国AI制药企业近百家,2023年度新成立企业增速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由于2022年以来,生物医药一、二级融资市场遇冷,国内新增的AI制药企业大幅减少。国内主要大都市抢占AI制药赛道的制高点路径之一就是大数据赛道。与欧美同行相比,国内AI制药企业缺乏沉淀积累的靶点数据库,获得项目首付资金、数量仍偏少,需要在核心团队组建、干湿实验结合方面多方合作、建立生物大数据平台,实现未来的突破发展。蛋白质作为AI发力的重要领域如果能够实现突破,其未来市场将超过某款药物或某个靶点,目前国内这一领域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有望在全球AI蛋白质研发竞争中获取更好的地位。未来国内AI制药企业可以考虑从ELLODDY模式(基于产业链分工的高质量生物数据探索平台)、AION Labs、NVIDIA模式(基于投孵联动的资本联动引擎)、I2b2、Mayo Clinic模式(基于院企合作的医疗数据共享探索机制)从三种模式中选择一种去实现商业模式运作。


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和技术创新。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是行业发展的领头羊,对行业发展起着引领作用。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强度、销售费用对企业当期财务绩效具有显著负影响,没有对当期企业市场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滞后的,重视研发的企业对销售费用增加投入后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的影响,重视销售的企业即使投入较大的研发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也较小,对于民营、私营企业来讲投入研发和销售费用能够带来积极的绩效影响;从企业规模来看,大规模企业不如小规模企业在投资研发和销售费用的效果好。[15]CSMAR数据显示,2022年A股生物医药企业有88家的销售费用在十亿以上(占比18%),而企业研发费用超过十亿的企业仅有15家(占比3%)。[16]政府补贴对于生物医药上市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高管政治关联、产权性质对于两者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政府补贴对非国有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更加强烈,政府补贴政策出台有利于生物医药的创新活动和研发。[17]生物医药领域新药研发的创新离不开从合作创新网络关系中获取创新技术、知识等资源。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需要从模仿走向自主创新,这是该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前生物医药专利合作网络主要从整体和自我中心网络两个层面展开。[18]地方政府政策对于行业发展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Yang等人针对陕西省生物医药行业的研究发现,陕西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是缺乏必要的地方政府政策,这将影响资金、创新和市场份额,以激励生产者。[19]


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还需要支付制度支持医药公司在现有研发体系下进行创新和研发活动,商业保险机构的支持也非常关键。多种形态的商业保险对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提供关键重要的保障。[20]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医药产业有效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技术产业化、推动产业能级转型、聚集产业项目、提升区域产业影响力,最终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一体化路径有以下四种:研究机构主导型如“世界基因之都”华盛顿-巴尔的摩-马里兰270科技走廊、大型公司主导型如德国纽伦堡的“医药谷”、医疗机构主导型如德克萨斯医疗中心、政府政策推动型如“基因之城”圣地亚哥。[21]




三、生物医药制造行业人才需求

根据德勤机构的一项全球性调研发现,组织正朝着一种全新的工作和劳动力运作模式迈进,这种模式重视技能而非岗位,形成新的“技能型组织”,因此工作所需要的胜任力素质就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22]


根据猎聘大数据,图1显示2024年1月至8月期间,国内医药制造业热招职位主要集中在若干经济发达城市。上海、北京和广州分别位居前三,显示了这些一线城市在医药制造领域的人才需求旺盛。杭州、成都、苏州等城市紧随其后,也表明了二线城市对于医药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增强。这种分布格局不仅反映了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布局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揭示了区域间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医药制造业属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科研环境、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有较高要求。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地拥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的教育资源及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因此能够吸引更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聚集;而像杭州这样的新多兴科技中心,则凭借政府扶持政策及良好创业氛围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

此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健康意识提升,医药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推动了整个产业链条向更多地区扩展。例如,武汉作为中部重要交通枢纽,在生物医药领域展现出强劲发展潜力;长沙依托湖南大学城雄厚的学术背景,也在积极培育相关产业集群。当前医药制造业招聘热点城市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该行业有望继续向着更加均衡化的方向发展。

表1显示,在2023年至2024年1—8月期间,医药行业的职位分布显示出一定的流动性和变化趋势,从热招职位分布情况来看,医药代表、医药销售管理、生物制药/工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等业务和技术类职位人才需求最高,其中,医药销售管理、临床检查员CRA、医学经理/专员、药物分析等职位人才需求同比有所增长。医药代表职位在两年间保持稳定,而生物制药/工程和医药销售管理职位在2023年和2024年期间互换了位置,表明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人才的交叉流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职位保持不变,显示出该职位的稳定性。医药产品经理和医药招商职位也显示出稳定性,而医药研发管理职位在2024年转变为临床监查员CRA,这反映了临床研究领域的需求增长。销售代表和销售经理/主管职位在两年间也发生了变化,显示出销售领域的动态调整。临床监查员CRA在2024年转变为医学经理/专员,这可能表明对更高级医学专业知识的需求增加。药物分析职位在2024年转变为销售经理/主管,这可能反映了对跨学科技能的需求。区域销售经理/主管职位在2024年转变为药品研发,这可能表明研发领域对有经验的销售人才的需求。最后,质量管理总监/经理/主管职位转变为商务经理/主管,这可能反映了对商务拓展能力的重视。整体而言,这些变化可能与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以及专业技能的演变有关。

图2显示,医药制造行业热招职位的工龄要求分布反映了行业对不同经验层次人才的需求差异。根据猎聘大数据,不限工龄的职位占比为14.46%,这可能反映了行业内对于初级或特定技能需求的灵活性。而1年以下工龄的需求占30.81%,尽管有所下降,但仍是最大的需求群体,这表明行业对新入行者有一定的吸纳能力。

随着工龄的增加,需求比例逐渐减少,但在1至3年(28.51%)和3至5年(21.45%)的区间内,需求有所增加,这与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关。特别是8至10年的工龄需求占比达到4.57%,增幅较大,这反映了对于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的高度需求。


这种趋势反映了医药制造行业对于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员工的需求增强,可能与行业特性相关,如技术复杂性、法规遵从性和产品质量控制等需要更为成熟的专业技能。随着行业内竞争加剧及创新速度加快,企业更加重视拥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来应对挑战并推动发展。


图3显示,医药制造行业在不同企业规模中的人才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100—499人规模的中小企业和2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在人才招聘上表现尤为活跃,这一现象反映出医药制造行业内两极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因业务扩展而积极招募新成员;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凭借其稳定的市场地位和资源,也在加速扩大团队以支持进一步的增长。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迫切,占比达到23.90%,这与中小企业在特定领域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有关,它们需要通过人才引进来加速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拓展。而大型企业由于规模和资源的优势,对人才的需求快速释放,合计占比接近4成,这反映了大型企业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的渴求,特别是在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等高端研发领域。

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可以被解释为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结果,促使各家公司通过增强人力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对于中小型公司而言,增加人员配置有助于加快产品研发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及拓展市场份额;而对于大型组织来说,则更侧重于通过引入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图4显示,医药制造行业在招聘岗位的学历要求上,以本科学历人才为主,占比达到52.04%,这表明该行业对专业知识与理论基础有较高要求,同时也反映出医药制造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不限学历的岗位占比为2.69%,这与部分岗位对实际操作能力或特定技能的重视有关,而非完全依赖学历背景。博士学历需求占2.24%,有所增长,这与医药制造行业研发创新对高端人才的依赖有关。硕士学历需求为10.55%,略有下降,这说明行业内对于硕士层次人才的需求有所调整,或是由于更多具备硕士学历的人才转向博士层次的岗位。大专层次人才需求占31.41%,大专以下学历需求仅为1.07%,这反映出医药制造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依然较大,但对低学历人才的需求较低,这与医药行业的技术密集型特征有关。


这种学历结构的变化可以被理解为医药制造业应对市场和技术挑战的一种策略调整。一方面,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加剧,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引进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来推动科研创新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技术和生产岗位而言,拥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大专毕业生同样能够满足需求,并且这类员工往往更具成本效益。




四、生物医药行业人才胜任力模型

就业胜任力是指个体在职业领域中成功完成任务和应对挑战所必需的一系列综合能力与素质。这些能力与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知识技能(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指个体对特定学科或职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从事专业工作的基础。

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Analytical Skills):涉及个体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分析和利用的能力,对决策和问题解决具有重要支持作用。

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 Teamwork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指个体在团队环境中与他人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绩效。

创新思维能力(Innovative Thinking Skills):涉及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促进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对推动组织创新和适应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问题解决能力(Problem-Solving Skills):指个体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等手段,找到并实施解决方案的能力。

岗位胜任力被认为是人才培养效果评价的最终目标。在探讨中医师岗位胜任力与中医药考试之间的匹配过程中,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岗位胜任力的评估上。将岗位胜任力所涵盖的抽象要素通过考试的形式具体化,并进一步转化为可量化、可考核的评价体系。这一过程涉及对岗位胜任力要素的深入解析,以及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精心设计,以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一评价体系,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在中医药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从而为他们的岗位胜任力提供客观、公正的衡量标准。[23]这些素质和能力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就业胜任力,对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就具有显著影响。在不同行业和职业角色中,这些胜任力的侧重点和具体要求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个体在现代职场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信息获取和分析利用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创新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素质。[24]

以云南省医药类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例,[25]57家工作站为产业科技创新作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作站在专利申请、科技论文发表、专著出版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对外合作方面取得突破,如与企业、医疗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完善各类行业标准;对本土型人才的培养等。基于以上信息,通过质性分析总结出以下胜任力要素模型:



五、讨论与结论

通过全球和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回顾,可以发现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在于数据相关治理标准的构建、企业生物技术研发创新、产业人才融合等问题。


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业务的布局,全球经济低迷时期科技型企业的全球人才管理(GTM),跨国公司通过增加结构化报告的使用、总部(HQ)和地区总部在子公司人才决策、网络和认知控制策略方面的更多参与,对GTM进行控制和协调。[26]


面对未来人才与产业的融合机制,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首先,生物医药产业应建立政府与市场协力合作机制来促成人才引进,丰富人才引进合作网络,“高精尖缺”人才需要通过猎头机构来实现高效引流。[27]


其次,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强化。持续的创新和卓越的研究是选择最高领导人、管理者、科学家、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最重要的属性,他们的专业知识、创造力和热情才是真正的卓越要素。因为教育和人力资源是药品创新最根本的因素。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医药产业中的关键作用。[28]


再次,构建行业人才的通用和专业的胜任力模型,需要分层分类对专业人员进行系统整合。如有研究对临床研究协调员(Clinical Research Coordinators,CRCs)胜任力的评估,胜任力模型的开发需要以严谨的科学方法为基础,确保了指标扎根于理论框架和来自中国临床研究领域的实践见解。[29]


另外,管理效用的提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创新药物的快速上市正引发一场深刻的生命健康革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创新产品的管理能力与人才的软实力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企业需提前进行战略布局,特别是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方面。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来调动组织和人才的活力,企业能够培育出更多的行业领导者。


参考文献:

[1]Tanaka M, Bloom N, David J M, et al. Firm Performance And Macro Forecast Accuracy[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20, 114:26-41.

[2][4]于洋,梁正,宋博,等.我国跨境数据流动的表现特征及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来自省际生物医药领域的经验证据[J]. 国际贸易问题,2024(3):123-138.

[3][12]Zhang K,Liu W. The Current Status,

Trend,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hines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With a Challenging Perspective[J]. Sage Open,2020,10(1).

[5]Walsh G. Biopharmaceutical Benchmarks 2014[J]. Nature Biotechnology,2014,32(10):992-1000.

[6]Farid S S. Integrated Continuous Biomanufacturing: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Horizon[J]. Biotechnology Journal,2019,14(2). 

[7]Matsunami K,Nagato T,Hasegawa K,et al. A Large-scale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Batch and Continuous Technologies in Pharmaceutical Tablet Manufacturing Using Ethenzamid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2019,

559:210-219.

[8]Somasundaram B,Pleitt K,Shave E,et al. Progression of Continuous Downstream Processing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Current Trends and Challenges[J].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018,115(12):2893-2907.

[9]2023—2024年医药制造业-经济指标-行业数据

资产负债-收入利润-成本费用-产值指标-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中商情报网[EB/OL].[2024-10-10]https://s.askci.com/data/economy/00022/.

[10][11]Chan L, Daim T. 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cision Model for Pharmaceutical Industry:Case of China[J]. R&D Management,2018,48(2):223-242.

[13][14]陈韬. 大都市推动人工智能制药新赛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J]. 科学发展,2024(2):

22-30.

[15][16]邵鹏,张亚雯,李根强. 研发投入、销售费用对生物医药上市企业绩效的异质性影响[J].

创新科技,2024(3):50-65.

[17]王辰,陈丽霞. 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企业与政府之间政治联系视角[J]. 科技创业月刊,2024(7):

79-86.

[18]曾莉,栗倩,周璇. 自我中心网络关系嵌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生物医药领域核心企业数据[J]. 科技创业月刊,2024(8):65-72.

[19]Yang R,Kabba J A,Yao X,et 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China:A Mixed-Method Study[J].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2022,13.

[20]许闲,王广智,陈格. 上海市完善商业保险多元体制支持生物医药先导产业发展[J]. 上海保险,2024(3):11-17.

[21]张波. 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一体化的理论逻辑及其实现路径——基于功能聚合和产业集聚的分析视角[J]. 科技智囊,2024(2):69-78.

[22]中国医药行业高速发展,如何解决专业人才缺乏痛点?21经济网[EB/OL].(2023-10-02)[2024-10-10]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31020/herald/46a10e94a925a06f0745646b54d8cd19.html.

[23]钱丝诗,吕王勇,金阿宁,等. 基于中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的考试评价体系研究[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4(4):379-385.

[24]夏成钢.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构建[J]. 人力资源,2024(14):68-69.

[25]李静怡,杨红霞,陈朔阳,等. 云南省生物医药类院士专家工作站2023年发展研究[J]. 云南科技管理,2024,37(3):62-64.

[26]Garavan T N. Global Talent Management in ScienceBasedFirms: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During the Global Downtur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2,23(12):2428-2449.

[27]王飞,曾盛红,费爱华. 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引育“高精尖缺”人才的策略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24(13):97-99.

 [28]Huang S. How can Innovation Create the Future in a Catching-up Economy?[J]. Journal of Knowledge-based Innovation in China,2012,4

(2):118-131.

[29]Zhu Y,Sun X,Cai M,et al. Construction of a Competency Evaluation Model for Clinical Research Coordinators in China:a Study Based on the Delphi Method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J].

BMJ Open,2024,14(9):e083957.



 2024年9期往期回顾 

  期刊目录


2024年第9期目录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01

陈雨露:持续深化学校“招培就”一体化改革 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02

永明:建立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着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03

刘宴兵:聚焦需求端,着力构建供需适配的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体系

04

余孝其: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

05

建军: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培养新质拔尖创新人才

06

贾利军:以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推动人才供需适配

  文章精选


01

西顺,刘娴: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文本研究

02

权贵杰,戴科彬,郑颖美:基于猎聘大数据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与人才供需分析

03

伟惠,邵頔:大学生就业力:内涵诠释、国际行动与提升策略

04

建平,霍亚丽,沈宝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类评价探索

05

任小龙:新时代高校就业育人体系构建的时代价值及路径探索



    编辑 | 王国雨 刘晓悦

    责编 | 王   涵 黄妙妙 刘晓悦 张睿哲

    主编 | 宋思宇


往期回顾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

(金贸大厦C3座)

邮编:100044

编辑部电话:010-68352396

传真:010-68352381

投稿系统网址:https://jiuy.cbpt.cnki.net/

发行及综合事务部电话:010-68352386


中国大学生就业
宣传解读国家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总结先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经验,宣传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和事迹,分享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