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 范围:构建高质量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职场   教育   2024-11-06 08:31   北京  


【作者简介】

范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

【摘要】

近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特组织“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暨教育强国建设”笔谈,邀约有关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校领导、专家学者撰文,助力深度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配。

【关键词】

全国教育大会;教育强国;人才供需适配

【文本引用】

范围:构建高质量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4(10):14-16



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重点就业群体,他们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是我国就业优先政策的主要着力点,而且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然体现。然而,我国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师资队伍的构成等脱离社会现实,存在学非所需、学非所用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治理自成体系,学生生活在“围墙”之中,面对日新月异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高校就业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成才渠道。”“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因此,构建高质量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对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不断创新高,就业总量大。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79万人,2025年预计将达到1200万人。与此同时,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慢就业”“缓就业”群体增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挑战。高质量高校就业服务将有助于解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一是以职业规划,让高校毕业生“想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自立之源。以高校的公共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建立从入校到离校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自己的就业意向,从而减少“缓就业”“不就业”群体的数量。

二是以职业介绍,帮高校毕业生“找工作”。依托学校的校友等资源,一方面,通过校园宣讲、双选会、访企拓岗以及线上招聘会等方式,将用人需求“引进校园”;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网络,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采取“订单式”“定向班”等方式,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让学生提前“走入”用工企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汇集、扩大就业招聘岗位的数量,尽量弥补就业信息不对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选择。

三是以职业指导,助高校毕业生找到“好工作”。通过实习见习、简历制作和面试辅导等职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明晰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提升他们的求职能力,使得他们不仅能够更快地获得就业机会,而且能够更加精准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是以就业帮扶,帮就业困难毕业生“有工作”。应该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就业容纳能力以及高校与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协同作用,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就业帮扶,做好兜底性的就业保障工作,帮助他们“先就业”“后择业”。




二、体系化是高校就业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目前各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体系性不足,从组织体系来看,仍然以二级学院或系为主,单一的就业指导部门(中心)为辅,总体上存在机制不顺畅、分工不明确的问题;从流程体系来看,仍然是就业的管就业,而与招生、培养相对割裂。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是以就业状况为指标,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全流程的就业服务体系。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末”,而高质量的生源和人才培养是“本”。不能单就“就业”论“就业”,脱离了高质量的招生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充分就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就业状况作为办学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的招生名额、资源配置等予以适当的调整。将就业指导前置,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主动对接招生,服务高招工作,进入高中校园,在做高招推荐的同时,结合自己学校的专业为高中学生提供职业启蒙。将学生就业指导纳入学生的日常培养,根据学生的成长过程建立分阶段、体系化的职业指导课程,如大一、大二设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三、大四设立简历制作和面试辅导课程等。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落实到课堂、课程以及教师,以就业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优化,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是瞬息万变,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常变常新”,能够及时反映专业的最新发展以及社会的最新需求。

二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构建校内校外协同的就业服务体系。各个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工作。建立校内外师资共享机制。高校应该通过外聘兼职等方式大力引进校外的实践导师,与此同时,应建立高校教师进实务部门、企业挂职制度,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师资队伍;建立实习见习的协同育人机制。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实习见习的时长和学分,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学有所用、学有所为;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依托校外资源培养人才,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应该根据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需要,鼓励采取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的模式培养学生,使得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能够精准匹配。应该打破校园围墙的区隔,建立校内就业服务体系与校外政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协同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和队伍共享,推动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校内外全覆盖。

三是以便利就业为目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服务体系。推行数字赋能的高校就业公共服务模式。推动高校就业信息接入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资源库,融入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就业信息共享、供需情况精准匹配、就业服务一体化办理,提升高校公共就业服务的效能。提升高校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为学生提供线上职业评测、简历评估、面试模拟等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




三、能力提升是高校就业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目前高校的就业服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整体上规模和专业能力有限。因此,强化高校就业服务队伍建设、提升相关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实现高校就业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一是优化组织架构,扩大队伍的规模。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服务部门下辖于学生管理部门,其层级相对较低,重要性得不到凸显,并且专职从事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教师人数较少,多以兼职为主,就业服务部门的地位及其师资力量的配备与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目标不匹配。因此,应该优化组织架构,将就业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设置独立的、地位更高的就业服务部门,强化其与学校内部其他部门的协同能力,明确根据学生规模配备专职就业服务教师的人数的标准,扩大就业指导服务教师队伍的规模,建立一支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专业化就业服务教师队伍。

二是强化资源保障,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为了确保将对就业工作重视转变为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绩,应该在优化组织架构、扩大队伍规模的基础上,强化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和老师的资源保障,提升他们的就业服务能力。建立高校就业服务部门的软硬件条件以及经费投入的标准,如按照学生规模确定每年的生均就业服务经费投入标准,使得他们提供就业服务能获得坚实的物质保障。建立高校从事就业服务教师的激励机制,支持教师申报相关专业职称。建立高校从事就业服务教师的专业培训机制,根据其工作年限以及岗位等,建立定期的专业培训制度,鼓励和支持他们以多种形式参与专业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2024年9期往期回顾 

  期刊目录


2024年第9期目录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01

陈雨露:持续深化学校“招培就”一体化改革 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02

永明:建立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着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03

刘宴兵:聚焦需求端,着力构建供需适配的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体系

04

余孝其: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

05

建军: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培养新质拔尖创新人才

06

贾利军:以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推动人才供需适配

  文章精选


01

西顺,刘娴: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文本研究

02

权贵杰,戴科彬,郑颖美:基于猎聘大数据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与人才供需分析

03

伟惠,邵頔:大学生就业力:内涵诠释、国际行动与提升策略

04

建平,霍亚丽,沈宝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类评价探索

05

任小龙:新时代高校就业育人体系构建的时代价值及路径探索



    编辑 | 汤秉凡 刘晓悦

    责编 | 王   涵 黄妙妙 刘晓悦 封哲涵

    主编 | 宋思宇


往期回顾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

(金贸大厦C3座)

邮编:100044

编辑部电话:010-68352396

传真:010-68352381

投稿系统网址:https://jiuy.cbpt.cnki.net/

发行及综合事务部电话:010-68352386


中国大学生就业
宣传解读国家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总结先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经验,宣传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和事迹,分享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