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唐炯炎丨1937年晋北恒山游记

旅行   2024-12-06 15:24   山西  


编者按

1937年4月,清华大学34名学生组团赴晋北浑源游历,唐炯炎同学写《晋北恒山游记》为志,发表于1937年的《旅游杂志》第11卷。唐炯炎来自南方水乡,对风土民情迥异的晋北之旅颇感神奇,因此满怀激情观察、感受、记录种种,笔触细腻,娓娓道来,呈现了别样的恒山之旅,让现代读者也能产生强烈共鸣。游历恒山时,唐炯炎将浑源城南的磁峡口称之为“西沟”,将王千庄的东峪称之为“东沟”,并特意在“东沟”游玩一天并野餐。需要指出的是,在没有名胜古迹的纯天然景区“东沟”游历,为近代恒山游记中所仅见。

近代人物游历浑源、恒山的游记,向来是本刊关注之重点,现将此文刊发,以飨读者。




             匕

晋北恒山游记

唐炯炎 | 文

 阝               陈兴亚

旅期:1937年4月2日至12日

路程概述

恒山在山西省的北部,属浑源县,方圆约十余里。拔海二千一百多公尺,比泰山、衡山要高得多,比华山却要低一些,可是因为他的附近的地面已经很高(浑源县城拔海已有一千六百公尺),所以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反比泰山来得低了。

浑源是山西的东北角的一个山僻小县,四面都是高山,和邻县还没有公路、铁路的联络,交通很不方便,外界的游人以取道大同为最便。因为大同是平绥铁路的一个大站,和外界的交通是十分便利的,再则从大同到浑源去的道路,也比较平坦些,做买卖的人络绎于途,打尖住宿比较方便。大同至浑源间,凡一百二十华里,乘轿车去,二日才能到达。

从浑源上恒山峰顶的道路,共有二条,其一是取道山的北麓,比较要近,约十二里,另一是取道山的南麓,约廿余里,惟南麓之路较为平坦,北麓之路较为峻险,自费力而言,两者殊相去不远。那里因为游人不多,设备十分简陋,登山时除步行外,殊不易觅取轿马等其他代步之物也。

浑源道上

我们一行卅四人,是四月二日傍晚到大同,次日就要准备赴浑源,所以一晚都在忙着准备行装,租雇车辆。不过因为需要车辆太多,一时不易雇到,只好托大同县政府你为征发,结果将载货的八轮轿车临时给我使用,车费单程四元(据说自己雇要六元,所以到达后临时增给他们一元的小费)。第二日十点钟左右,我们乘上了那两个牲口拉行的轿车,出了大同的北门,慢慢在一望无际的黄土中进行。我是南方人,坐这种大车的滋味,还是第一次尝到,铁的车轮在颠簸不平的路面上跳动,跳得令人肚腹作痛,车身更不时的左右摆动,脑瓜子常有和坚硬的车蓬接吻的危险,使人没有一刻的宁静。风起了,黄尘滚滚的迎面扑来,也是没法躲避,只好硬着头皮的往里钻,那时我才体会到“孔圣人的一车二马,仆仆风尘”的滋味,是如何的劳顿和苦闷哩?南方的乌蓬船,虽然也是古时留下来的交通工具,但是他的静宁、他的闲适、他的乘风而进,在在都使我们起了诗的感觉,这笨重的大车同他比较起来,真是太拙劣了,太相去远了。车子走了十余里,广阔御河横拦在面前,那时在是山雪初融的时候,所以水势很猛,挟着泥沙和冰块滚滚的上流奔驰下来嗤嗤作响,河面足有半里宽,但他上面既无桥梁,又没渡津,赶车用力的鞭打牲口,使他们向水中冲去,骡马的腿和车轮的轮子都深深陷入河底的泥泞中,骡马因受不了车夫的皮鞭,只好拼命的用力拉,所幸河身尚不太深,我们面上虽然沾上些马腿上溅起的泥水,但终于平安的到达了彼岸。午后一时到了双泉村,人马便在一家所谓的“留人店”里打尖。“打尖”在我也是一件新奇的事,在旧小说中我曾看到几次,所以对于它的意义尚不致茫然不解。店家问我们自己带了米面吗?告诉他并没带,并请他代办,他们煮了一大锅手指般粗的面条,里面和进了十几个鸡蛋,这种食品在这里要算最上等的了。赶车的吃的是另一种叫“油面卷子”,油面是产于旱燥寒冷地方的一种食粮,粗糙得像玉蜀粉一样,黝黑色的透出一层油光,据说很难消化,南方人吃了准会腹痛肚泻。人畜的肚子装满了食物以后,乃继续走上了征程。那时西风萧萧,黄埃散漫,太阳也给黄尘彰蔽,没有光彩,天气渐渐的冷下来。到了傍晚时分,更冷得人不能忍耐,只好下车来急步取暖,黑暗渐渐四围伸张起来,但是还没有到达住宿的地点,心中又着急又恐惧,只好叫赶车的快些钻行。在黑夜中,我们迷茫地渡过了桑干河,这河上倒有一条草桥,盲人瞎马,糊涂的也就渡过去了。到了八时半,我们到了歇宿地点——吉家庄,分三批各在留人小店的土炕上过了一夜。因为受了前一天的一次教训,在次日早晨五时,我们便起身准备,六时便从吉家庄出发,希望可以早些到达浑源,不要又在黑夜里受罪。从大同到浑源,一半是平原,一半却是山地,吉家庄便是一个分界地点,所以我们在这一天所走的路,大部是山地。在群山中行走,另有一番风味,大车沿着一条山沟里,慢慢向南前进,那时的山沟里,仍结着一片坚冰,车行到十分平稳。沿路的风景,也颇有些清秀动人,最好看的,是那从山顶挂下来冰瀑布,一条一条的都发银白色的闪光,虽然不能像普遍瀑布般的水花四溅,但是他的晶莹、他的素洁,却为普通瀑布所不及。他的成因,大约午后天气转暖,山顶的积雪融化成水,流下山来,可是一到晚上,又凝结了,于是乃成了这种新奇的东西。午后一时,我们越过了沿路最高的地点马头山,车子在一片黄土坡行走,浑源城同恒山已经隐隐约约的有些看见。不过在这种黄土坡行走,是很麻烦的,在很平坦的坡面中,却有许多深沟。纵横的把坡面割切得支离破碎,这些沟大约都有四五丈宽,二三十丈的深壁直的裂下去,险峻极了。要想横跨过去,是不可能的,只好沿着沟曲曲折折的走,不知绕了若干远路,直到下午四时,我方才到浑源县城。

那在深深吁了一口长气之后,我不竟起了一个感想:这短短的一百二十里路,只要一两小时就可到达了,开发交通,赐于行旅者的便利,是如何重要呢。当晚我们便寄宿城外的一家骡马大店内,因为次日要准备游山,所以很早的便上炕好好歇息。

游山第一日

四月五日早七点钟左右,我们带了一些干粮,随同由当地县政府派来的一名巡警,由浑源城出发,八点钟到了恒山的北麓下的西沟口。西沟是一条从北向南流的山涧,河谷宽约三四丈,其里面的水流却只一丈阔,可是水势颇急和水底的岩石相摩擦,发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潺潺声。沟的两岸,都是悬崖削壁,东面是恒山,西面是翠屏山,翠屏山似乎比恒山略低,可是山势穹窿、气势雄壮,在一旁给陪衬恒山着,使恒山不孤单、不单调,在风景上,那儿也有相当的重要。

入西沟约三里许,悬空寺便在目前。悬空寺是依翠屏山东北隅的石壁而建筑的,既不在山巅,又不在山麓,远远看去,真的好像悬在半空一般。寺屋共约十余间,俱是宫殿式的,都建筑得十分小巧玲珑,我们进去之后,沿着曲曲折折迴廊走到最高的三层楼上,在那里眺远了许多。在那里远望,可以看到恒山,近处可以见到滚滚奔驰的涧水,更有一件有趣的事,就是在听铁马的鸣声,每座殿阁的屋檐上,都挂着许多铁马,当一阵急疾的山风吹来的时候,立刻就发出一片叮叮咚咚的鸣声,忽快忽慢,忽远忽近,是最好的音乐呢。这样清幽的地方,要把他所有的好处都描写下来,是很感困难的,所幸寺中碑碣很多,上面有许多极好的写景诗,现在我择录两首遂城郑洛作的七律,补一补描写不过之处吧。

早过悬空寺

石壁何年结梵宫,悬崖细路小峪通。山川缭绕苍冥外,殿宇参差碧落中。残月淡烟窥色相,疎风幽籁动禅空。停车欲向山僧问,安得山僧是远公?

登悬空寺

昨过招提故不登,重寻兰若问山僧。峰顶青鸟来还否,洞口白云去未曾。谁结丹梯高万丈,我闻佛法演三乘。凭虚损悟心无住,好步禅关最上层。

十时离悬空寺,沿着涧底继续西南行。这时山势渐渐低平,河谷渐渐宽阔,田园房舍渐渐的呈露在眼前,山村幽静,鸡犬之声隐约可闻,同先前比较起来,又是一番光景。经过了半小时的行程,我们乃到恒山的南麓,北岳庙的山门便建筑在山脚,先是一段平坦整齐的石级,接着是一块用大石砌成平台,台的前面有一个木造大牌坊,上面写着“屏藩燕晋”四个金色大字,木牌坊左右各放铁狮子一对,状均古雅,锈迹斑斓,为明代之旧物。再内有一石建的三洞大拱门,正门的上方大书“北岳恒山”四字,拱门前石碣凡三,一为明万历重修北岳碑记,一为清乾隆重修北岳碑记,另一之上仅书“塞北第一山”五字,亦为明万历年间所立。山门的两旁各有殿宇数间,现在由村民住居着,所以我们未曾进去参观。进了山门,我们先是沿着山坡向东走,颇为平缓,道旁的岩石里,常含着黑晶晶的煤。上山约五里,有一个小小村落,居民凡二十余户,都靠挖煤来维持生活的。附近有一所窑神庙,里面所供奉的,便是保佑他们在开煤时的平安的神灵。由那里再上去,山路是转为西北方了,路道逐渐的险峻起来,路上都布满了垒垒的碎石,一步一滑,行走时殊觉费劲,不过这时眼前的风景,却渐渐的秀丽,不像先前的平淡。山峰上的怪石,峋嶙的突出来,在岩石的缝中,长了许多苍翠滴的虬松,树干皆可合抱,大约都是数百年前的古物。虎风口便是松树最多的地方,一座小型的牌楼横立山路之上,四周都是的古松,口前一片隙地,给松景映得绿阴阴的,因为口子是西向的,所以风势很猛烈,松林里发出一片虎虎的响声,游人到了这里,不自觉的总要留连片刻,休息了一会。由虎风口转北,北岳庙的殿宇便在目前,曲折萦迴的石路,延着山崖而上,左右盘旋了几次,便到了岳庙了。岳庙因为山顶的地势不平,没有很大的空地,所以他的殿宇是三三两两的散布山凹里,不能集中在一起。最先到的是接官厅,是从前山上道士迎接朝廷的祭岳大员的所在,厅外有一个很高大的坊,写的“朔方第一山”五字,为明万历年间所重修,厅内的房舍颇为清洁,厨井俱备,庙里的老道迎接我们到里面去,我们也就借机在里面品茗休息了一会。那时正当午后一时左右。

接官厅的东门外,有醴泉亭,亭里有清泉一口,曰“玄武井”,深仅数尺,水亦清冽可口,庙里道众们的饮料,都是从这里取给的。由醴泉厅拾级向上约百余步,有座寝宫,便是从前祭山官员住宿之地。在北宫的石崖上,有一个山洞,叫飞石窟,洞并不怎样深,相传真定府的恒山,就是这里飞去的。再向西上山,便是北岳庙的正殿,殿身是坐北朝南的,前后都是绝壁,殿分前后两部,前部好像是个山门,里面塑着四个怒目的金刚。由前部到后部,中间有一段很好的石级,壁立的好像快插入云霄,石级的级数由好事的同学把它数出来,一共是一百零三级,虽然不算怎么高,可是行走起来却很费劲哩,每位同学走了几步,总要立着休息一回。石级的上端便是大殿,大殿的规模并不十分宏大,可是庄严之气迫人,使人不自觉的会肃然起敬起来,殿里所供奉的主神叫做“北岳郁微洞渊文无极真君”不知是何出处,大约是道家所揣造的吧。尊神法相,因账幔低垂,不得一见庐山真面,颇足遗憾。据守殿老道告诉我们,北岳由来甚古,不过在残唐五年到元末年,恒山入于辽人掌握(按即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浑源亦为十六州之一,至明初始重归汉族),故北岳曾一度迁到真定府去过,至明初绕重行移回来,北岳庙乃是明初所重建的,所以历史并不怎生久远。

殿的右上方,有一座小殿,殿后有个石窟,里面布满各种各样的神像,塑工极为神妙,殿名就叫做会仙台。正殿之左上方,有座御碑亭,亭里穹碑森立,大大小小不下四五十座,中有康熙帝游山时所留字迹的碑碣,亭的前面有大石一块,名“金鸡石”,若用小石块敲他,对面的山谷里便发出一种“的的”的回响,声音很是清亮。我们游完了这些地方,已是午后三点多钟,恐怕天黑不便下山,所以其余的地方,像碧霞宫、皇极庙等,都不及一游,只好等待将来重游的时候再去了。

回来的时候,因为时间短促,所以我们便采用山北的捷径。在路上,我们从山顶望下去,可以远远看见如带一般的永定河和八卦似的浑源城,比走山南的路要有趣得多,不过那里的路委实太难走了。所谓路,不过是一条流水的山沟,沟里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块和尺余深的积雪,滑得使人不敢直立行走。有一段路,一面是石壁,一面是百余尺的峪谷,路只有尺来宽,上面又结着一层冰,一步一滑,大家只好伏着爬过来,所幸同学们都是爬惯了山的,所以不会发生什么意外,经过一小时的提心吊胆,我们终于到了山脚的平陆上,回头看那条悬空的小路,每个同学面上,不期都带几分自傲的笑容,四时半略过,乃回到我们住宿的客店。

游山第二日

四月六日,我们全日在恒山东沟里游玩,那个地方很荒僻,并没有名胜古迹,是一个未经人工开辟的处女地,惟其如此,他那里的景色,更比西沟妩媚些、幽静些。东沟的沟口,在浑源的东北,离城约十余里,我们是九点钟到那里的。沟的两旁,始终为高山夹峙着,一条三四丈阔的山溪,曲曲折折从山谷里流出来,我们便沿着沟中走了进去。晋北的天气,要比天津冷得多多,那时候已经仲春时节,可是那里山上还积满了白雪,溪上还结着坚冰,只在中午时候,才略略的消融一些,所以有许多时候,我们便在冰上行走的。我们愈向南走,山势愈险峻得奇离,以前我在中国的山水画里,每当看见画上画着方形的山峰的时候,我总要批评这些画是不合实际的,因为照我以前揣想,山大约都是圆形或锥形的,决不会是方形的,到那时我才觉得我以前的批评是错误了,自己的眼光是太短小了,因为那一座座摆列在我眼前的山峰,正是方形的,轮廓崭然,而且有些地方,大块的方形岩石,快从峰顶上掉下来似的,叫人有些惴惴自危!那两旁的壁立千仞的石壁的顶上,有时好像要合并在一起一样,把沟底的道路,都障蔽得阴森森的,人在山的夹缝中走,看看山峰,看看石壁,再看自己,真觉得自己是太渺小得可怜了。

在那里我们还看见一种有趣的东西,就是双层的河流溪涧下的流水,在冰层下奔腾,但在冰层上面,因为受了阳光的照晒,也融化了,变成小溪流,在冰层上涓涓的流着,两种大小不同的溪流,隔着一层冰,发出两种不同的流水声,嘈嘈切切,合起来真是一种天然的妙奏。到了午后一时,我们已经在沟中走了十四五里的路,就在溪岸的卵石堆上,举行了一次野餐。这时附近的山村中,跑出许多农夫,他们都带着惊异的神情来探着我们,我们所吃的面包、罐头,在他们都认为很新奇的东西,由同他们谈话的结果,知道他们的知识是十分落后的。他们不知道有北平、有南京,更不知道有日本、有英国,我们问他们是那国人,他们的应答是:“我们是庄稼人。”他们真是今世桃源中的无愁仙子啊。

野餐后,我们即赋归来,因为天气很暖,山上冰雪都有很快的融化,所以溪水高涨了几尺,把我们来时的道路都淹没了,因为了溪谷外,其余的地方并没有路,所以大家都痛痛快快的把鞋袜脱了,跨着凉津津的水回来。

五 结尾

对后游者的几件提示

六日我们从浑源首途返校,七日到了大同,沿途所见同来时相仿佛,不过重温一遍旧梦而已。九日起,在大同附近游览三天,十二日傍晚,回到北平,半月来的行旅,于此乃告一结束。

恒山的景色,在我看来,并不比东岳、南岳差,颇有一游的价值。不过因为交通不便,情形特殊些,我在这里把游山前应注意的事,随便的记述些下来,以供后去的人参考,算是此文的一条尾巴吧。

  1. 食物  在事先应该多预备些干粮和罐头食品,因为从大同起身后,要想求适口的食品是不可能的。浑源虽然是个县城,但好东西也买不出来的。如若吃不惯干粮,可在大同买些面粉和大米带去,打尖时可交给店家去做。菜是绝对应该带的,不然,那只好天天吃鸡蛋同马铃薯了。

  2. 衣被 那里天气,一年到头都很冷,尤其夜间,即使在夏日,也得穿棉才能不冷,所以衣被必须多带。因为洗涤的不便,衬衣尤其要多预备些。

  3. 住宿 睡不惯大炕的人,应带一架行军床,以免白天辛苦,晚上失眠。

  4. 行路 最好能带一张比例尺很大的详细地图和一个指南针,那末按图索骥,不至于迷路。游山时,必须自己走路,所以上山用的硬底旅行鞋,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如日常用的药品、水壶等等,预备了总要好些。爱摄影的人,软片其尤要充足,因为那里美景很多,但软片是没得卖的,把好风景辜负了,那才真可惜呢。



《晋北恒山游记》

原载《旅行杂志》第11卷(1937年)7—21页。


校对:雪   芳

编辑:邢学琳




作者简介

唐炯炎,抗战前为清华大学学生,抗战后随清华大学撤往大后方,成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曾撰《清华大学学生生活》发表于《青年月刊》第四卷第一期(1937年),曾任沈阳中学教师进修学院教师,其他经历不详。

《清华大学学生生活》

《青年月刊》第四卷第一期(1937年)70—74页。


恒山景区
北岳恒山景区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