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李燧 | 《晋游日记》之大同浑源行(1794年)

旅行   2024-11-27 15:13   山西  


编者按

 乾隆五十八年(1793),时任太仆寺少卿的戈源(1738—1800,字仙舟,直隶河间府城人,乾隆甲戌科进士)提督山西学政,于是派人归乡延请世交名流李燧(1753—1825,号青墅)、刘廷楠(1753—1820,号云冈,乾隆丁未科进士,曾任广东多地县令)入幕,李、刘二人开启了长达三年的幕府之行。

翌年,李、刘二人再赴山西。2月1日由自家起程,2月19日抵省城太原,获知戈学政案临代州,遂休息两日,于22日由太原官署起程,25日抵代州。3月3日试竣起程,6日抵岢岚州;16日试竣起程,历五寨县、神池县,18日抵宁武郡城;28日试竣起程,历马邑县、岱岳镇、怀仁县,4月2日抵大同。5月12日,李燧接到妻子病笃的家书,遂由大同起身,日夜兼程返家。值得一提的是,戈学政此番视学案临,浑源的一位优秀学子初露峥嵘,那就是治河名臣栗毓美(1778—1840,官至河东河道总督)。据《栗恭勤公年谱》载:“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公十七岁,入州庠,学使戈仙舟太仆(源)以国士目之。”这也是栗毓美第一次受到清廷重要官员之赏识。

李燧在山西历时三载(1793—1795),遍历四十八个府州县城。行程之余,时有所感,或为文,或为诗,录之成帙,集为《雪爪留痕》,后更名为《晋游日记》,对于研究山西地方史具有重要价值。道光十三年(1833),李燧去世的第八年,其孙李钧(1792—1859,嘉庆丁丑科进士,官至河东河道总督,时任河南省河南府知府)将李燧所撰的《西征录》一册与《晋游日记》三卷合并付梓,于河南府署刻板印行。

限于篇幅,本刊仅对大同、浑源相关章节予以整理发布,以飨读者。道光癸已刻板之书,载有刘廷楠为《晋游日记》作序和李钧为《西征录》作序,为了呈现彼时原貌,特将此两序保留,以备研究。


▲《晋游日记》  道光癸已刊


《晋游日记》之大同浑源行

李燧 青墅 | 文

乾隆癸丑(1793年)

三月,江苏铜山令高阳刘白谷先生(祖志)邀余代阅县试童卷,四月事竣。适吾邑戈太仆仙舟先生(源)视学山右,遣使延余入幕,遂于十五日买车赴晋。

(略)……


▲《晋游日记》卷一 首页

乾隆甲寅(1794年)

▲《晋游日记》卷二 首页

二月初十日

偕刘云冈买车自家起程。至曲闾村,微雨,又五十里,住宗左。

十一日——十八日

(略)……

十九日——二十一日

行五十里,至鸣谦驿。又三十五里,抵太原,时学使已案临代州。息肩二日,于二十二日起程赴代。

二十二日——二十四日

(略)……

二十五日

行四十里,至崞县。又六十里,抵代州。

三月初三日——初五日

(略)……

初六日

行四十里,至三井。又四十里,抵岢岚州。

……

十六日

试竣,起程赴宁武。行四十里,至三井。又四十里,住五寨县。

……

十七日

行四十里,至义井。又四十里,住神池县。

……

十八日

行二十五里,至杨方口,地即宁武关。边城绵亘,建戌楼炮台,前代守险地也。又行二十五里,至宁武郡城。

……


▲《晋游日记》大同行 之一

二十八日

试竣,起程赴大同。行五十五里,至梨园头。又三十里,住朔州。

二十九日

行四十里,至马邑县。又六十里,住岱岳。

四月初一日

行四十里,至盐丰营。又六十里,住怀仁县。


▲《晋游日记》大同行 之二

初二日

行三十里,至秀女邨。地无可考,大约为小说家明武宗事而起也。又五十里,抵大同郡城。

大同道中

野旷暮烟瞑,驱车促晚征,

驿亭官柳秃,古戌积沙平。

地控飞孤势,邨留秀女名,

悲风笳吹咽,知是近边城。

大同于周职方,属并州,秦置云中郡,汉分云中为定襄郡,历代沿革不同,至辽始以西京为大同府。其地密迩右辅,柱础天西,襟带长城,控扼孤塞,乃边徼之门户,幽蓟之藩垣也。地势高寒,四月犹衣重裘,山阴永雪,盛夏不消。

大同虽涉边地,俗尚浮华,妇女好曳绮罗,以妆饰相炫,有明威武将军数流连其地,良有以也。 

北岳恒山,在浑源州南二十里,高十里,周一百三十里。北连玉华峰,东连柏山,南连枪锋岭,山脉由阴山南入朔平大同府境,历朔州西折而东,为勾注、覆宿、夏屋、茹越、书厓诸山,突起于州南为恒山。恒山有草,名“神护”,置之门上,夜能叱人。有蛇名“率然”,一身两头,击其一头,则一头应,击其中,则两头俱应。

浑源八水,磁窑、远望、乱岭、崞川、(乳泉)、神溪、李峪、浑源也,八水合而浑流,故名浑河。龙山在浑源州南四十里,龙兑《汉书》注即龙山,有四穴,四时出风者。


▲《晋游日记》大同行 之三

饮马长城窟,即白道泉,《纲目集览》云:“白道,在古云中郡。”《省志》云:“大同北,有白道泉。”又《天镇县志》:“西洋河,源出边外饮马池,东、西二湾。”今其地有名“小饮马沟”者,疑即饮马长城窟也。

白登台,在阳高县东南二十里,即汉高帝被围处。单于台在丰镇厅西北,察哈尔正红旗界,俗名“议事台”。汉元封初,勒兵十八万登此。

昭君墓,在阳和。曹秋岳溶备兵阳和,尝至其墓。墓无草木,远而望之,溟濛作黛色,古云“青冢”,良然。墓前石案刻蒙古书,先生考绎最详,搨数本归。

《推蓬寤语》载:“雁北归,必衔芦,越关则输之”。《淮南子》以为“避矰缴”。俗传“过海投芦为桴,以息气力”,或云“输芦以供税”。供税之说诞矣!过海为桴之说,何秋来独无耶?避矰缴之说,不知来时何以避之?余考:雁从风而飞,春夏南风,故北飞;秋冬朔风,故南飞。秋冬在南,食肥体重,故北向时借芦以助风力耳。塞北风高则无事,此故投于雁门关。姑识之。

塞上有鸟,似雁非雁,偕雁往来,《本草》名“慈老”。本朝宋梅诗:“秋凉罢逐寒蝉噪(秋凉形似蝉,差小;声似蝉,差促),慈老争随候雁飞。“顾公小韩圪坨峪,即景句云“黍头低雨气,山意淡秋痕”,写景之妙,非画家所能到。

余《云中即事》诗云:“匹马临狐塞,关山恣壮游,暮云连岳色,归梦绕河流。鼓角三边静,风烟五月秋,蓬踪原似寄,何事恋并州。”

应州有生,姓劣,名自谦。学使曰:”劣生仍自谦耶!“姓不多见。

五月十一日

晚,接家耗,知内子病笃,订次日北归。

十二日

大同起身。行九十里,住王㶽屯。


▲《晋游日记》大同行 之四

十三日——二十二日

(略)……

二十三日

行七十里抵家。余于午刻返,而内子先一刻已长逝矣。千里归来,未获决别,情何以堪?不必如奉倩之伤神,终难效庄生之齐物,镜奁宛在,簾蕈长空,孰能遣此追忆?

诗云:

飘零断雁去如何,回首蓬山两度过。

满镜霜华愁鬓改,隔年锦字泪痕多。

东风梦蝶迷芳草,夜月啼乌恋旧柯。

犹记花间歌缓缓,可怜春色易蹉跎。


六月二十六日——以后

(略)……



▲戈仙舟学政与李青墅之唱和诗作


题词

好趁鸿飞认爪痕,易时端作隔生论,

三年宦迹飘萍似,一卷清词断梦存。

局外客怜游戏笔,箇中人怆别离魂,

酒阑灯灺披吟处,一掬心情又故园。

戈源 仙舟    



过眼云烟不记痕,心期浩荡与谁论,

山川尽付奚囊贮,踪迹凭教爪印存。

好景当前浑似梦,旧游回首更销魂,

何时得息风尘驾,一卷残编老故园。

自题《雪爪留痕》册后    

即用戈仙舟学使原韵    

李燧  青墅    


晋游日记  序

李君青墅,予束发时同研友也。襟怀潇洒,早岁负文名,赋手骚肠,尤为时流推重,足迹所经,輙有著述,往往托之碧城锦瑟间。人或以游戏目之,不知香草美人,固别有伤心在也。癸丑(1793年)之岁,吾乡戈太仆仙舟先生视学山右,青墅与予偕游莲幕,遍历三晋。或凭吊古今,或延揽形胜,或得之马足车尘之下,或遇诸酒阑灯灺之时,靡不抽毫染翰贮之。奚囊久,乃裒然成帙,题曰《雪爪留痕》,出以示予。嗟夫,岁月如流,浮生若寄,予与青墅交垂三十年,其间由聚而散、散而复聚者,指不胜屈,是已往之痕过而不留也。今者,天涯知已,风雨联牀,是暂时之痕,留而未去也。青墅行登仕版,余亦将为风尘鞅掌中人,梗断蓬飘,将来之痕莫卜各留何地,即或雪泥爪指,若飞鸿之共逐东西,安必其更有纪载,俾如此日之痕,尚留须臾也哉。是编始于癸丑,成于乙卯,凡三年。其中闲情琐事,一一皆予目击,篝灯披对,如续断梦,如话前生,益不胜今昔之感矣。因识数言,弁诸卷首,俾余三年之痕,亦有所附以留云。

乾隆乙卯清和上浣

云冈弟刘廷楠 题于解梁试院之半舫

▲《晋游日记》  序




西征录  序

《西征录》一册

先大父奉檄赴秦,途中纪程笔也。先是客游三晋,曾有日记三卷,经同乡诸先辈序跋题咏,以广流传。兹册所载于疆域之沿革、山川之险易、风俗之淳漓,以及一碑、一坊、一联、一什,莫不采入行胜,较前记尤为详备,癸巳之秋刊。先大父诗稿既竣,将此册与《晋游日记》并付梓,人非特手泽,所遗惧就湮没,而一经展读,恍如亲承謦欬,日追随于山程水驿间也。孺慕之忱,亦借以倍永焉尔。

孙 钧 谨识

▲《西征录》序



节载于《晋游日记》

道光癸已刊

河南府署藏板



校对:雪芳

编辑:学琳


作者简介

李燧(1753-1825),字东生,号青墅,清朝直隶河间(今属河北省)人,乾隆壬戍科进士李棠之子。幼承庭训,负有文名,尤为时流推许。中年后曾任多地官员幕僚,文武全才,绰有胆略,为数省上司所器重,后由幕府转任官员,职至浙江龙山鹤砂盐课大使。

李燧工声律,“无题”、“咏物”诸体诗,寄托遥远,不失风人之旨。其取法在晚唐,而青苍雄肆,时闯开元、大历之奥。著有《晋游日记》(原名《雪爪留痕》)、《西征录》、《青墅诗稿》十卷等。


恒山景区
北岳恒山景区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