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增进修行渐次:「违其现业」,使过去的习气不要再重新发生

文摘   2024-10-10 04:00   河南  
 防止失联 敬请关注备用号【修正了义】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第三种渐次前面讲了,叫「违其现业」,不让已经断除的习气再来死灰复燃。我们断了三业以后,今后的任务仍然是继续「违其现业」,使过去的习气不要再重新发生,要保持一个过程。我们心是不是就逐步地圆融了?那你的品位也就在随之提升,定力也就在随之加深。下面看这段经文。

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前提是他已经断除了杀盗淫妄的恶业,断除了五辛那种遮业。「心无贪淫」,戒淫之初,虽然身不淫,心是不是还难免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保持心态的平衡,慢慢地把这个事情就忘记了,形成习气了,心得清凉。我们有某一种习气的时候,你只要用心,一年半载就改了。就怕你不用心,不一定非要出家或者不出家。

有些人来听经总是思前想后,我来了家里怎么办……我看你来了以后家里也没有闹地震,也没有失火,也没有哪个去自杀。障碍我们的都是自己,是你自己决心不够来做为一种借口。其实你何必找借口啊?你是为自己修行,不是为师父修行。凡是来听经的人,是不是都很开心呐?但是我们不能保证我们道场就始终就一片光明,也一样难免要有一些阴暗的事情、莫名其妙的事情。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所以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这是从「心无贪淫」这一点启发,只要我们会用心,也可以心无贪吃、心无贪玩,是不是一样的道理啊?要把经文圆融观照。

「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不多流逸」就是还有攀缘,但并不是刻意地去追求。懂得了修行的道理,谁也不会像世间人那样一天到晚去吃喝玩乐。不仅浪费钱财,浪费时间,更主要的是还坏了我们的习气,为来世造下了障碍。而且看到人家如何挥霍福报我们一点点都不眼红,反而生慈悲心才对。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过去是出流攀缘名闻利养,现在是离开名闻利养,归向真如本性,叫「因不流逸,旋元自归」。

尘既不缘:对名闻利养不再攀缘。根无所偶:离开六尘,六根还存在不存在了?不存在。你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这个我执是不是也渐渐放下了?放下了六尘的同时就是放下这个内六尘,就叫「根无所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变成聋子的摆设?这个时候我们继续攀缘六尘,就是用它来弘法利生。

反流全一:「反流」,反三种妄流——有色流、无色流和欲流。过去都在攀缘色、声、香、味、触、法那种流,又在攀缘所谓无为法那种流,那这种攀缘是不是还是自己的欲望这种流啊?因为有我执。现在反过来了。「全一」,是回到一精之明,回到真心本来面目。六用不行:「六用」,特指六根攀缘六尘,再产生六种意识心这种受用。「六用不行」就是「违其现业」。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十方国土」,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是不是十方净土啊?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个我。「皎然清净」,在见道位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这就是锦上添花,更加殊胜。

身心快然:外不攀六尘,不执著有,不为法执所束缚,同时又内不执著空,不为所谓的那种智相、我执所束缚,所以「身心快然」。妙圆平等:在经典中像「妙圆平等」这一类的词语用得太广泛,含义是大同小异——一切的万法圆融、圆满、圆通。所谓圆融,没有哪一法不包容哪一法、十法界次第圆融,十二颠倒次第圆融,十八界次第圆融,都是一念变现。真心本来面目大光明藏不舍一人,不失一法,不缺一时。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非一人一念之所变现。也可以说,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互别为别,互总为总,都是我们一个念。大至佛刹,小至微尘,一根草丝缕结,尽足以为一真法界。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妙理、妙体。你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妙智;在见道位你已经解脱了一半,叫妙用;你进一步历事炼心修证,乃至达到究竟极果如来,那才是真正的圆满之妙。这叫「妙圆」。所谓「平等」,任何一个法都本来具足这种智慧德能,在佛不增一丝一毫,在众不减一厘一分。

获大安隐:到了这种境界,你们感到安不安稳呐?首先解除对死亡的恐惧感,其次是解除部分的对烦恼的那种尘劳之苦。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一切如来」,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如来,天人鬼畜、泥巴瓦块一切如来。「密圆净妙」是解释一切如来的特征。

所谓「密」,就是法身之理体、本体——尽虚空遍法界,空、有、中、有情、无情、贵贱等无量万法,都是一个本体。这个法佛不讲谁也搞不明白,在《楞严经》叫「奢摩他」,在经题叫「如来密因」。我们破了天机,解了密因,因为此举,我们最低保障线是从此永远不落六道轮回,不可思议啊!

所谓「圆」,是讲报身功德、报身智慧。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已经证得了报身,你开智慧了。你懂得万法之间相互的关系、相互的转变。

所谓「净」,是化身功德。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化生之法即是先见法身,再得报身,后修化身。

所以后面跟一个「妙」,就妙在这三身功德我全部明白了,这三身功德我刻骨铭心地深信不疑我全部能够证得;妙在还没有开始修,没有开始证,我就知道我现在已经成分真即佛,再修再证就是成圆满之佛;也妙在能够一步登天,这是「妙」。

皆现其中:这里既有见道位,又有修道位、证道位。圆顿大法的见道、修道、证道,是即见即修即证。他可以成就于一生,成就于一时,成就于一念,这个法简直是妙极了。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最低是小乘阿罗汉的无生法忍,乃至通教、别教初住位菩萨的无生法忍。这是修圆顿大法前方便,可以与后面的「干慧地」一致起来。所以前面三种渐进、三种次第都是为了圆满于无生法忍。注意,这三种次第可以成就于一念。

比如说现在有一个人,中午还吃肉、喝酒、吃辛,还有种种破戒行为;但当他现在明白这个道理了,马上就下决心把这一切东西全部断掉,他说断就能断,这就是证到无生法忍,因为你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我一个念。注意,这还是证道位的无生法忍,你心已经定下来了。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从是」,就是从破除灭相无明,从证到无生法忍这个位置来开始渐修。这里妙就妙在小乘人无生法忍与大乘人无生法忍可以同时渐修圣位,乃至于前面来讲,连六道凡夫都可以渐修。在前面观世音菩萨那段经文里,藕益大师是不是这么解释的?但是由于因地用心不一样,果位也不同。前面的三增进是三位,后面还有五十七位。如果按照一般的说法来讲,从初住位开始起修还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么在这个位置来讲呢,我们还要注意,后面还有个十信位。那么在这里的无生法忍还不能讲那是圆教初住位,这属于在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之前,就是无生法忍。

所以在这个位次境界方面来讲呢,《楞严经》有些地方显得不是很圆融,我们没有办法一定要把它能统一起来。有些法师解释无生法忍相当于七信位的菩萨,《金刚经》那个初住位还达不到圆教的初信位,别教的地位菩萨才相当于圆教住位菩萨,相差三十个等级。因为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从一开始明心见性,他见到的就是真如全体。

在这段经文后面把这个住位菩萨又划分为十个信位,这也是佛的良苦用心,把事情说得很细,好让我们有一个比较,有一个对照。所以我们讲五十五位也好,四十一位也好,六十圣位也好,不要太执著,是大概地有个方向好帮助大家理解,你没有办法把他非要理到什么什么位。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第三渐次叫「违其现业」。

(摘自印广门清法师《楞严经讲记•卷八》)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文章、图片、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点击下方关注本公众号【妙法莲华经】


·END·
往期精彩回顾

转载传播正法功德无量


妙法莲华经
“语言和行为”都需要脑袋思维指挥,脑袋没有思维指挥的时候这些“语言和行为”在不在?在,在哪里?你找不到一点痕迹,不在,不在又怎么做得出来呢?好好想明白这个问题,你开大智慧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