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见他杀人了!”“有人听见他杀人了!”“贫民窟出身的就是垃圾!”……人证物证俱在,11位陪审员都认为男孩弑父毫无争议,却有1位投了反对票,他究竟为何反对,看似明了的案件为何又变得疑点重重?
12月11日,上海市北新泾监狱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出品的话剧《12个人》首次于高墙内公演。此次演出人员均来自北新泾监狱“新境”剧社,他们本身还是监狱里较难管教的罪犯,在经过近半年的戏剧应用矫治课程训练后,不仅成功演绎一部长达100分钟的话剧,自身也在戏剧演绎中提升法治素养和艺术审美,实现矫治效果最大化。
剧中法官的扮演者项某服刑数年,却始终不认罪悔罪。对此,监狱经过评估,结合其自身性格,将其选拔至“新境”剧社,并在首场大戏《12个人》中担任法官一角。剧中剧外巨大的角色反差,让项某对法治有了更深的认识。“经过半年的排练,我已经认识到,法律是客观公正的,在事实面前没什么好狡辩的。”他说
“针对这种‘刺头’,传统的教育改造效果不够显著,戏剧的代入感能够沉浸式地激发他们的改造自主性。”“新境”剧社主管民警张强说,不少参演罪犯在排练前后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眼里也逐渐有了光。
8号陪审员的扮演者洪某曾是一家企业的法人代表,入狱后常常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小毛病不断。而他所扮演的8号,则是全剧自始至终都坚持孩子无罪的主演,他秉持“以事实为依据”的公平正义价值观,引导众人看到证据的瑕疵,最终让大家相信,亲眼所见和亲耳所听未必为真,扭转审判走向。他本人也在排练中与其他人有了更多的接触,扭转了以前消极改造的思想。
在话剧排练中,罪犯不仅能通过扮演正义角色得到新的体悟,扮演与自身类似的人设同样也能助力完成自我蜕变。始终坚持男孩有罪的3号陪审员扮演者李某,在监狱中向来脾气暴躁。“在排练中,我会更清晰看到人们对狂怒行为的厌恶,就会反思是不是也适用于现实里的自己。”李某说。
有的罪犯在排练期间感受到“被关注”的需要,与家人重拾联系;还有罪犯即将出狱,演出的成功也增加了他回归社会的信心。据了解,北新泾监狱计划将戏剧矫治长期推进,持续选拔合适罪犯参演剧目,为其量身定制恰当角色,让他们从话剧中领悟真理,重拾希望。
“戏剧矫治作为一扇窗户,可以直达罪犯内心。我们希望让罪犯在戏剧空间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世界。”北新泾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戴培胜说,此次话剧的公演是北新泾监狱的一次全新尝试,未来我们将不断守正创新,有效拓展罪犯改造内容形式,让高墙与社会深度链接,汇聚教育引导罪犯奔赴新生的全新合力。
来 源|法治日报记者余东明 张海燕
实习生 张宁
编 辑|冯小瑜
校 核|林乐凯
责 编|袁 琳
审 核|张发胜 徐连宗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市司法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