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道中国年的仪式感,不仅是在家的团圆,更是出门的熙熙攘攘——如果在今天听到“全国统一”的锣鼓声,请打开家门,“五路财神”正往你的方向巡游而来,开启一年幸福安康的盛会序章。![]()
武财神神像出巡,福州游神就是新年顶流!
摄影/5F
从上古的岁终大祭与新年的祈谷之礼,到如今的盛会庆典与弦歌不辍,聚集在一起,是人们对天地山川的祭祀,也是对新年希冀的祈愿。
当然不止有财神,各地纷繁的激昂鼓声、灵动乐声,都为这个春节增添了独特的美好祈愿——北方社火演出来自土地的欢腾,南方游神跨出传自天阙的灵瑞;陕西高跷、甘肃跑旱船、福建的八家将,河北梆子戏的热闹、贵州地戏的传承、广东英歌舞的飒爽,在华夏大地不断上演……![]()
漳州游神踏火,主打一个 “热辣滚烫”!
摄影/城市穿梭客
这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集体狂欢,中国人可以从正月嗨到三月——新的一年,热热闹闹!
![]()
请完财神,“咚咚锵” 的锣鼓声依旧响彻家外的庙会,一场历史与记忆交织的绚烂盛会就此拉开。多数人或许依然记得小时候庙会的模样——热闹、彩灯和红纸在记忆里编织出一种宛如梦境的缤纷和烂漫。如今,你变成大人挤在一起陶醉于热闹表演,身旁的孩子们依旧攥着压岁钱在糖葫芦和泥人摊贩间奔走嬉闹……
![]()
正月到河南浚县,看社火!
摄影/焦潇翔
社火历来是北方庙会中当仁不让的 “主角”。千百年来,人们对 “五谷丰登”“驱邪避难” 的祈愿从未改变,也因此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社火活动。在山西,“流水”“一二五”等多种锣鼓曲牌,在重章迭句、长短错落的响奏中,让古老的黄河文化拉开一年间最热闹的活动帷幕;陕西人则更擅于在高跷上辗转腾挪古今文武,“过天桥”“朝天蹬”“跌八叉”“跳双凳”……让人目不暇接,惊叹连连;在甘肃,跑旱船、抬芯子、跑竹马、扭秧歌……所有演员无一例外都要装扮成各路神鬼人物,在闹市行进,没准还能随机“吓哭”一个小孩。
图2 民间艺术天花板!看山西高跷走兽就懂了。供图/视觉中国北方的社火是最深入节庆记忆的狂欢密码,而南方也有着自己的“异世界大门”。
最爱过年的福建人,每逢正月便会开启最隆重的仪式——闽东“神仙”集体“下凡”巡大街,闽中摆棕轿、打砂花、抬神冲海,闽南庙宇香火从年前旺到十五……;川渝、两湖地区,无论是地里田间还是大街小巷,都能找到百米巨龙飞腾的身影,翻滚出一整年的幸福丰收;浙江人则有着更为“地道”的新春之龙,用板凳组成的长龙队伍祈求着新一年的火红吉祥;而广东的“醒狮”就在“梅花桩”上迎来了新年的欢呼与喝彩。![]()
![]()
图1 正月初十的福建长乐厚福游神。摄影/丁俊豪
图2 重庆大足,春节烧火龙。摄影/龙世杰
图3 佛山祖庙醒狮表演,是岭南文化的魅力 。供图/视觉中国
春节的熙熙攘攘,在阖家团聚中,也在人神共处的神圣时空中,无限的幸福是耳朵里装满的锣鼓声,也是兜里一手攥不住的年味儿。
年节,不仅是眼之所见的红火,也有耳之所闻的新岁之声。呼朋唤友拎着小板凳、穿着新衣服挤到台前看戏听曲,同样是新春的隆重“仪式”。
在河北,梆子戏台前锣鼓震天响,一声“俺杨家儿郎”就能点燃全场气氛;河南的戏迷最爱坠子,一边听着婉转的唱腔,一边嚼着刚出锅的炸油糕,香甜的滋味跟戏里的酸甜苦辣交织在一起,那才叫年味儿!西北也少不了热闹,曲子戏在三弦和二胡的伴奏中,唱出千百年的生活新调;贵州的地戏演员面戴脸壳,以地为台,不同的村寨有百变的音调,但都在豪迈舞步与粗犷唱腔中,透出“定西南”的历史厚重感。
![]()
唱腔一吼,河北梆子是“鸡皮疙瘩收割专业户”。
供图/视觉中国
不止是戏台之前,天南地北的新年盛会中,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充满欢腾的绕梁之音。在西南地区,人与火之歌响彻大山,在贵州省黔南等地的神秘山洞中,数百上千人燃起篝火,跳起芦笙舞,在旋转、跳跃间把苗寨人的期待融进每一声衣饰的叮当里;贵州省黔东南等地也会在吊脚楼里升起巨大火塘,“侗族大歌”声随着火苗的跃动起降,对唱中,无人指挥却也能和谐异常,这是当地人千百年来流淌在血脉中的默契与对新年的希望。
![]()
苗族同胞“跳洞”祭祀闹新春。
摄影/尹刚
山洞里的“庄严献礼”是对历史图画的追忆与传唱,大海潮落潮涨旁的的英歌舞则是更为热烈的祈愿。号称潮汕地区“过年最强气氛组”的英歌舞演员,在槌击的长短不一强力节奏中,跳出勇敢拼搏的英雄气概,与围观群众一起把年味拉满!
从晨曦到黄昏,从家门到庙会,每一个声音、每一曲旋律,都是对过去一年辛勤耕耘的礼赞,也是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地道中国年,人间风物绘。无论是“咚咚锵”的锣鼓声,还是悠扬婉转的戏腔,春节的盛会与弦歌都是岁月的韵律,串联起每一段记忆与情感。
![]()
灯阵弦歌绘人间,岁月流转盼新年。
摄影/张向良
文|张嘉芮
图片编辑 | 陈金鱼
设计|九阳
封图摄影 | 丁俊豪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