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这座内蒙古“暖城”,中国人的冬天该怎么过?

旅行   2025-01-15 18:21   北京  




内蒙古有多冷?


内蒙古最冷的地方——根河市,年平均气温-5.3°C,一年有七个月以上时间在结冻期,与同处大兴安岭北麓的黑龙江漠河共同定义了中国寒冷的极致。2023年,内蒙古冬季的平均气温为-11.7℃,更与黑龙江、吉林并列中国最冷省份前三。


内蒙古草原上的那达慕盛会。
摄影/宝音

然而,中国最冷省区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却为中国人过冬贡献了最独特的温暖——


从被称为“软黄金”的羊绒,到北方人冬日涮锅不离口的羊肉,中国人过冬的衣与食,少不了内蒙古。内蒙古是中国养羊第一大省区,中国每五只羊,便有一只来自浩瀚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羊绒年产量6800吨左右,其中仅鄂尔多斯一个市的年产量就多达3300吨,每年约400万件羊绒制品从鄂尔多斯走出,温暖中国。


冬日内蒙古草原那达慕盛会上的篝火。
摄影/宝音


中国人冬天房屋的暖意,同样少不了内蒙古。中国的“暖城”鄂尔多斯,2021年以来累计输送0.4亿吨煤与888.88亿立方米天然气,用于支援全国的冬季供热,还将电量外送至京津冀、山东乃至上海,为超过2.5亿的中国人带来了温暖。


没有了内蒙古,中国人的冬天该怎么过?




内蒙古这么冷

为什么中国人过冬离不开它?



内蒙古的冷,是冬季动辄零下数十摄氏度的绝对温度。内蒙古高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冬季长期受季风环流影响,往往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时不时便有大风、沙尘,形成令人闻风色变的“长冻大风”模式。


内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冬季多有积雪。
摄影/宝音


公元1333年,元代诗人、画家萨都剌途经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提笔写下名句“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风沙如雪,却有动物皮毛做成的毡帘抵挡。这正是内蒙古人在天寒地冻的严酷环境里发掘取暖智慧的写照。

用火取暖烹饪是草原牧民的质朴生活方式。
摄影/宝音


今日的内蒙古四大特产“羊煤土气”,便有三项与中国人过冬息息相关。全市羊绒产量、煤炭储量、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国1/4、1/6和1/3的鄂尔多斯,更是内蒙古温暖全中国的先锋之城!


从“软黄金”羊绒到“黑色黄金”煤炭
内蒙古鄂尔多斯如何温暖中国?


自从原始人类褪去毛发后,取暖,便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件大事。从编织树叶到利用动物皮毛,从培养棉麻等植物到养育鸭鹅等家禽,人类为了取暖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早在新石器时期,内蒙古草原上就有着放牧羊群的先民。他们成为了用动物皮毛御寒的先行者。牧民的御寒智慧,一直流传到今日。


用羊、马等动物皮毛做成的衣物
草原牧民重要的御寒装备。
摄影/宝音

一位内蒙古牧民的过冬装备,少不了从头到尾披着一身“羊”——头顶是用羊毛做成的毡帽,身披着白色羊毛翻边,羊皮打底的蒙古袍,脚上则是一双用羊毛擀制,未经裁剪、缝纫,圆圆滚滚的“毡嘎达”。羊,成就了内蒙古牧民顶着零下十几度的寒风,从容穿行于草原天地之间的底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草原上的冬日生存智慧也在与时俱进。羊绒,是绒山羊粗毛根部的一层薄薄细绒。这种比羊毛更为柔软保温的纤维,成为了冬日取暖的新贵。优质羊绒在交易中以克论价,因而又称“软黄金”。羊绒制品本是沿丝绸之路而来的舶来品,数千年的时光过去,中国已后来居上,成为了世界羊绒出口第一大国。


优质羊绒是非常柔软的动物纤维。
摄影/吴学文

除了对动物皮毛的应用之外,内蒙古人还将亿万年间地下潜藏的宝藏,变为了辉映全国的光与热。


内蒙古是中国煤炭储量第一大省区,探明储量7323亿吨。2024年,就有8.3亿吨煤的大军坐着一趟趟“万吨大列”(总重超过1万吨的大型运煤专列)走向全中国,换算下来,平均每个中国人能分到1170多斤煤。这些煤炭,则为29个省份发光生热。也许你身边那部承包整个房间温度的暖气片,烧的便是来自鄂尔多斯的“黑色黄金”。


内蒙古光伏发电
助力了中国人点亮冬日万家灯火。
摄影/张自荣


如今,内蒙古人的取暖法宝也不止羊、煤、气。一如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上全球最大光伏板图形电站画出的“奔马图”,兴安盟中国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里,阵阵寒风由叶片转化成的电流们点亮千家万户的暖意。草原上的内蒙古人,还在生产光热的创新中,不断开拓着中国人的取暖想象力。


而在宏大的冬日取暖史诗之下,内蒙古人还有一项草原风物,滋润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活色生香的日常——中国人的冬日餐桌上,内蒙古的羊始终是最为耀眼的角色。


内蒙古的羊,引领中国人的冬日餐桌!


涮羊肉、手把肉、烤全羊……这些内蒙古的代表羊肉美食,制作手法往往非常简单,毕竟,它们的缘起,往往可能就是草原冬日里的一道寻常取暖食品。若你在秋冬时节探访内蒙古,便会发现,在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草原,每一处都呼应着中国人冬日餐桌上热腾腾的风味密码。


内蒙古户外超大锅涮羊肉。
图/视觉中国

水草丰茂、河流交错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孕育出带着奶香的巴尔虎品系绵羊,最适合来做满满一锅热气腾腾,奶香味十足的手把肉。锡林郭勒盟,有着广袤无际的典型草原。苏尼特羊肉质细嫩,成为北京人冬日涮羊肉的天花板;比寻常羊多一对肋骨的乌珠穆沁羊,更适合与火这种人类最初用以取暖的事物风云际会,成为金黄酥软的烤羊排。


手把肉,内蒙古羊肉名吃。
摄影/吴学文

一路往西,到了刚柔并济的鄂尔多斯高原,高原西部地区,就是内蒙古白绒山羊(阿尔巴斯型)的中心统治区。鄂尔多斯草原属于有少数丘陵高山的荒漠草原,孕育了百余种各色牧草。源牧场部分区域的优势种——黑沙蒿,与黄芪、蓝刺头、尖头叶藜、雾冰藜等药用植物,都能在牧场中觅得踪迹,吃着药用植物与百余种牧草长大的阿尔巴斯山羊,肉质鲜嫩,香味浓郁,牧民称其肉为“自带佐料”,正是鄂尔多斯独一无二的风物珍宝。


点击图片购买,“肉中人参”阿尔巴斯山羊肉


相对于绵羊来说,山羊本是膻气的象征,但阿尔巴斯山羊却一点也不膻。最地道的吃法莫过于能保留风味和营养的“减法”烹饪——只需在清水锅里放一些花椒盐,就可以下入切块的山羊肉,煮出原汁原味的鲜嫩肥美。至于不加水、不加油,全凭羊肉油脂激发香味的干崩羊肉,或是加茄子或土豆一起炖煮的特色炖羊肉,更是鄂尔多斯闻名遐迩的地道美味。


点击图片购买,品味原汁原味的草原珍宝


烤全羊、手把肉、肚包肉……内蒙古的羊肉美食层出不穷,已经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而暖身又暖心的内蒙古羊本身,更是内蒙古大草原上必不可少的文化骨骼,不可或缺的心跳。




温暖全世界的羊

是内蒙古草原上的真正主角!



“不可思议的火神,祈求赐予:

尾巴肥大的绵羊,油膘肥厚的羯羊,

数不尽的绵羊山羊福禄。”


这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一首流传千年的祷告词——《北斗七星祷词》。羊是内蒙古数量最多的家畜,草原五畜(牛、马、骆驼、山羊和绵羊)里有两种是羊。正如祷告词所述,对于一代代依偎草原生长、敬畏天地上苍的草原牧民来说,羊,是福禄和顺遂的象征,也是重要的精神寄托。


羊,草原的经典文化符号。
摄影/西洲

从有文字使用的商、周时代起,史书中便记载有众多草原部族在今乌兰察布高原、呼和浩特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一带游牧。元代畜牧业迅速发展之时,全真教领袖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西行,行至今呼伦湖畔,随处可见牛羊遍野的兴盛景象。


草原上的羊群。
摄影/邱会宁

大至惊艳世界的四羊方尊,小至衣物饰品上的羊元素,中国人早就将羊看作重要的精神图腾。呼和浩特博物院院藏文物双羊五轮金饰牌,鄂尔多斯青铜器的珍品盘角卧羊铁芯包金带具,无不是草原风物的真实再现,更成为了内蒙古高原乃至中国草原的文化符号。


盘角卧羊铁芯包金带具。
摄影/柳叶氘

千年过去,羊从悠远的历史中走来,也见证了内蒙古草原牧民们的人生大事。


当一个草原牧民小孩从剪发礼上收到一只羊,便象征着草原儿女如诗如歌的人生拉开帷幕。草原儿女的成熟标志,从男孩子拉着一群羊向女方下聘开始,簇拥在一起的肥羊们,也是新婚夫妇生活美满的预兆。


羊对主人的最后一步护送,可能是在婚宴里上的全羊宴。“庖丁解羊”后,把煮熟的全部肉、骨摆上宴席,一只摆放齐整的羊,象征永久和吉祥。“献羊祝酒” ,是鄂尔多斯婚礼的重要环节,祝颂人站在这只骄傲、标致的全羊前致《献羊祝酒词》,也就意味着整场婚礼迎来高潮。


全羊宴,内蒙古人最为隆重的餐饮仪式之一。
摄影/吴学文


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相信,羊能带来富足和吉祥,也是连接人间与天堂的使者,为逝者指引归途。在葬礼上,牧民会举行特定仪式,将羊献祭于天地,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与敬意,祈求逝者安息,家人平安。


天空之下、大地之上,几乎内蒙古的每块草原、每处牧场,都少不了如同云朵一般的羊群,它们充实了内蒙古人的衣食住行与精神信仰。


牧民与羊的日常关系,
是草原文化的永恒话题。
摄影/宝音


鄂尔多斯,便是这么一处人与羊相互联结的所在。经过了几千年牧民与羊共同奏响的生命长歌,这片游牧与农耕文化交错的地带,已然成为了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一大重镇。无论是鄂尔多斯青铜器还是鄂尔多斯传统婚礼习俗,羊都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苍茫草原之间,满是厚重而悠远的精神传承。


2022年秋,鄂尔多斯集团源牧场在鄂尔多斯的草原深处成立,羊是草原的人文精神传承,源牧场则探寻优良的阿尔巴斯山羊基因传承,并以其为中心建立牧企联结机制,携手打造阿尔巴斯共富社区两年时光过去,这里逐渐成为了阿尔巴斯山羊们生活的理想之所,更是草原牧民们共生共荣的精神家园。


鄂尔多斯集团源牧场。
摄影/陆宇堃




一座草原上的温暖牧场



阿尔巴斯山羊是鄂尔多斯草原牧民养殖的当家品种,有时候一户牧民家中便有数千头阿尔巴斯山羊。为帮助牧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更长久持续的养殖、销售模式是重中之重。


阿尔巴斯山羊。
摄影/陆宇堃

源牧场设立优质优价羊绒收储中心在市场价基础上对高品质羊绒发放额外补贴:补贴后,最细的高品质原绒收购价达市场价的2.7倍以上。在鄂托克旗,优质优价覆盖的牧户,从2019年的18户发展到2024年的295户,累计发放补贴367.1万元。正是如此,让牧民们更为关心养好每一只羊,重视羊绒出产的品质。

打造共富社区的实践,还在于牧民与行业的共同发展。鄂尔多斯集团通过鄂尔多斯光彩基金会捐赠530万元,为40户示范牧户新建养殖棚;开展动物福利、养殖技术的培训,为牧民带来世界先进的技术与最佳的实践经验;将母羊免费赠与牧民饲养,并让收获的羊绒全归牧民所有。


工作人员对于小羊无微不至的关怀。
摄影/陆宇堃


一系列的社区共建实践,让合作牧户增加直接收入10+//户,过上了一个个富足的幸福年节。在阿尔巴斯苏木,草原深处的美好正在逐渐为世界所知。


八方来客漫步于草原上,进行生态多样性观察活动,感受荒漠草原里的勃勃生机。牧民在家中为远道而来的客人置办丰盛的晚宴,呼麦声声,唱响了鄂尔多斯高原这片浩瀚大地上,千年草原文化的源远流长。羊与当地牧民共同创造了更多的温暖,从祖国北端悄然流向全国,温暖了每一家的中国年。


来自内蒙古草原的羊,温暖了中国。
摄影/宋新子


文|鱼鱼鱼、苹果

文字编辑丨苹果

图片编辑 | 吴学文

封图、头图摄影 | 视觉中国

📖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内蒙古》中华书局

《鄂尔多斯市绒山羊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刘婷.内蒙古农业大学.2021

《鄂尔多斯地区不同品种羔羊生长发育观察》.阿勇嘎.内蒙古农业大学.2021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内蒙古2023年气候公报》内蒙古气象局

《鄂尔多斯:全力保供守护万家温暖》 内蒙古日报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






·
·
·
·


地道风物
行走的风物百科,看见中国每寸土地的不一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