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今年以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新增2900亿元,同比增速达40.7%。目前,平台已累计助企融资超1万亿元。
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上,设有产业转移、先进制造业集群、5G、工业互联网等24个特色专区,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特点,可以提供差异化金融对接服务,让金融资源更加精准有效地配置到产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企业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通过网页端的官方链接或者下载客户端都可以登录平台、迅速申请、自动匹配。(具体操作:登录注册,企业可直接填报融资需求→点击“金融服务超市”,可以查阅特色普惠服务、银企直通服务等板块→通过算法模型自动生成企业评估报告,为金融机构助企融资提供服务依据)
当前,平台上已经汇聚了超过34万家优质企业、近3000家金融机构和700多项金融产品,推动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金融机构不愿贷、不敢贷的问题。
■ 中国工业报 汪静 左宗鑫
“做好‘五篇大文章’,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11月5日,一场围绕“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讨论,在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2024国是论坛”上热烈展开,台上观点精辟入里,台下互动踊跃积极。
在这场来自学界、政界、商界、金融界,由顶尖专家汇聚的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论坛上,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篇”成为论坛全程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它也成为其运行一年来,服务实体经济、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最佳注脚。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金融支持,推动金融资源在产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发挥作用,做好“五篇大文章”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一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正徐徐展开。
“五篇大文章”齐发力
2023年10月末,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毫无疑问,“五篇大文章”是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路径、实现金融强国目标的具体战略。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五篇大文章”后,顶层设计逐渐清晰,系列政策文件和措施相继出台。
2023年11月20日,中央金融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相关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其中提到“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抓紧研究出台具体政策和工作举措”。
2023年11月末,央行、科技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四部门随即召开工作交流推进会,提出“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要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金融服务的短板弱项,推动完善包括信贷、债券、股票、保险、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随后,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五篇大文章”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做好五篇大文章”升格为“大力发展”。
4月,证监会发布的“新国九条”中提到,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明确“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竞争力,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更好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仅一周后,证监会发布《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其中强调,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攻关、完善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优化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环境等。
之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提出,接下来将推动完善“政银企”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制造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产能动态、企业生产经营信息、银行保险产品信息交流共享。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部署在工信部“数字工信”系统下的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已突破万亿元,支持66个城市开展产融合作试点,涌现72项创新经验,持续优化融资环境和产融生态,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坚实支撑和保障。与此同时,工信部副部长熊继军此前曾表示,未来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政策协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优化完善服务生态、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创新适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科技金融的首篇价值
科技金融位列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是颇具挑战的一篇文章。一年来,随着金融参与和支持科技创新、科创企业发展、科创生态建设的程度加深,产融同向发力作用越发明显。
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住房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专家委员会委员尹中立认为,科技金融之所以位列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是因为它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起到关键作用。
什么是科技金融?尹中立将它定义为,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安排。如果把财政、金融、资本市场看作是科技金融向实体经济赋能的三条通道的话,资本市场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与银行资金的作用。
资本市场的作用尤其突出表现在颠覆性创新的过程中。所谓颠覆性创新是指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替代的技术。颠覆性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颠覆性创新,就意味着只能跟随,难以超越,且差距可能会更加拉大。
“颠覆性创新意味着对现有技术的替代,也意味着企业按照原有技术路线形成的投资和资产会贬值,甚至成为不良资产,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创造性破坏’。”尹中立认为,大企业欢迎改良性技术,但是对颠覆性创新往往是抵触的。
“中国汽车新势力的崛起,就得益于金融创新对实体企业,特别创新型企业的助力。它是财政资金、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同向发力的结果,最终促进企业完成了从技术向产品的转化。新能源汽车的突破主要依靠中小企业实现的。”
中国汽车出口市场持续扩大,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92.8万辆,同比增长12.5%。在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中,中国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而这些实力担当则来自中国的“新秀”,如比亚迪、吉利、奇瑞等。
另外一个,利用产业、财政金融政策实现突破创新的例子是“网红城市”合肥。日前,26座万亿城市均已发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其中,合肥GDP达到9697.1亿元,同比增长5.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高出全国9.4个百分点,领跑万亿城市。
具体来看,合肥“工业引擎”的强劲动力主要来自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产业。据合肥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三季度,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均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两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6.7%、34.3%,合计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80%。“押注”蔚来也成为了合肥股权财政的经典案例。目前全市集聚了6家整车企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完成了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
而开足马力的“工业引擎”背后,是合肥强大的股权财政。《科创板日报》报道,合肥政府走在了股权财政的前列,对于主链型产业有着明确的规划,在政府引导资金的构建上,做了大量的专业且高效化的工作,通过“以投带引”的方式给整个产业打好了基础。在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光伏等千亿级产业的培育过程中,都离不开合肥政府引导资金的助力。
2022年,合肥市政府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政府母基金,聚焦优质投资机构、央企、产业链龙头企业及科创孵化载体等。与此同时,合肥市还着力打造建投集团、产投集团、兴泰控股三大国资平台,探索“产业基金+引导基金+天使基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构建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全周期差异化的基金群,累计投资项目超1500个,投资金额超1400亿元。目前,合肥已形成超4200亿元规模的“基金丛林”。“这就是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政府政策顺应市场,同向发动的成功典型。”尹中立如是认为。
资本市场的独特作用还表现在有效分散技术研发带来的成本与风险。“一项颠覆性创新技术必须靠不断的试错才能找到未来突破的方向,这就意味着早期投资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资本市场在分散风险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股票市场往往给予新技术很高的估值,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向新技术集聚,不仅使高技术企业更好地获得资本支持,还可以降低股权投资的风险。”尹中立说。
绿色金融的突破与挑战
绿色金融是“五篇大文章”的重中之重。它是在当前复杂动荡的国际背景下,少有的全球共识。
在绿色金融方面,中国目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人民银行参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监管与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用两组数字来说明:一是中国绿色信贷占全国信贷总额比重居全球之首。到去年底,中国绿色信贷达到了30万亿元,占银行业信贷总资产的13%左右。二是绿色债券发行量中国在全球排名第二。
“将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张健华说,中国不仅推出了很多绿色金融的创新服务和产品,政府还在积极推动绿色标准的建设。中国建立了绿色信贷考核机制,包括央行货币政策、支持工具,都更愿意为绿色产业提供信贷支持。以中国新能源产业为例,它的成功就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而绿色金融就是其中的重要发力点。
当然,在张健华看来,中国绿色金融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挑战:
第一是如何能够把国家激励政策与金融机构内在动力更好地结合。虽然我们强调金融机构的政治性、人民性,但它仍属于商业机构,要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服务投资者、股东、股民,接受市场的检验。作为金融机构来说,它要面临如何做好战略选择的挑战,这也是让政策激励和市场激励更好结合的关键所在。
第二是精准化的问题。从政策上来说,国家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但对于金融机构来讲,选择哪家企业,投向哪种技术,如何精准化识别仍存挑战。
另外,对冶金、建材等传统制造排碳大户来讲,与其说是绿色金融不如说是“转型金融”。传统产业转型成功与否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识别转型效果,准确判断节能减排程度,对金融机构来说则是难点所在。
除此之外还有,如何发挥公众监督力量,增加市场透明度;如何增加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在国际绿色产业方面话语权等,这些都是当下中国绿色金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普惠、数字与养老金融同向发力
“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世界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在谈及普惠金融的特色时指出,一是财政、央行和各级政府与市场主体合作,借助补贴、风险分担、奖励、组建政策性组织等方式,普及基础金融服务,严控金融欺诈,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二是我国探索出了针对不同信贷需求、不同客群的普惠金融供给模式。三是我国出现了普惠金融领域的专业化分工。
在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经济学者沈建光看来,数字金融的核心就是利用数字场景实现金融服务的成本降低、风险降低、坏账率降低,提升金融活力。对于普惠金融这样的世界难题,数字金融发挥了独特的价值。“举例来说,如果按照以前的贷款模式,成本很高、程序复杂、时间很长。现在,通过金融大模型,贷款几分钟几秒钟就能释放,这就是数字与场景结合的结果,是数字金融的力量。”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民营经济经营主体总量达18045万户,其中不少是中小微企业。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已经涌现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金融与数字金融的相互支撑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资本市场里,新质生产力企业,特别是人工智能企业受到非常大的关注。科技型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需要资本市场充分挥其效能,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投资偏好不同,中国有很多地方科创平台、创投公司和私募基金。“科技金融对培育科技型企业,让其真正的发挥创新性起到关键作用。而数字金融则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数据为核心特质的金融方式。数字金融可以赋能普惠金融服务更多中小微企业,同时数字金融还会助推资本市场,使其更好发挥科技金融的力量。”沈建光说。
“2023年,中国的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2.97亿人,占中国的人口总额的21.1%;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17亿人,占比达15.4%。在中国面临越来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之时,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把养老金融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重要一环。”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秦泓波认为,“养老金融既能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能推动金融市场进步与发展。”
“未来中国养老产业必将是一片蓝海。”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刘桓如是认为。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当下更需要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提供坚实有力的金融支撑。
责编:左宗鑫
编辑:崔轶舒
推荐阅读
➤ 2000!10000!50000!中共中央、国务院重磅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