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为何写不出更好的兰亭序?孙过庭说了6个字!

文化   2024-11-25 04:00   山东  

爱好书法的朋友都知道

中国书法的书圣叫王羲之

书圣有个代表作叫《兰亭序》

据说《兰亭序》是王羲之和朋友开party

喝大了一时兴起随手打的草稿

连他自己第二天酒醒后想把草稿认真写一遍

都没有写出喝醉时的水平

写了好几遍依然如此



我们大家平时练字一般都是

第二遍要比第一遍写的好

多写写几遍会越来越好

这就奇怪了

书圣竟然越写越差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卖油翁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

我们普通人练字的第一阶段

首先是:手熟

通过大量的练习要达到写字不用过脑子

下笔用肌肉记忆就能瞬间完成的状态

而像王羲之这样的高手

早就过了“手不厌熟”的阶段

剩下的就是等待时机写出好作品了



那像这样的高手

要等什么样的时机呢?


对,是等待一种心境

正如在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

要达到“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的要求

王羲之第二天酒醒后想认真写一遍

很明显有刻意的成分在里面

显然就无法做到“同自然之妙有”了


晋 王羲之 《丧乱帖》

说到这里我们大家平时可能也有
不想写时怎么都写不好的经历
蔡邕在《笔论》中说“欲书先散怀抱”
这就说到写好一幅作品的两个先决条件
一是“欲书”
二是“先散怀抱”
王羲之虽然贵为书圣
但要写出好作品
依然跳不出这两条法则
“欲书”就是要有想写的欲望
没有外部的强迫
完全是为了表达
是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王羲之酒醒后想认真写一遍
就多少有点强迫自己的意思了
第一点就已经输了
“先散怀抱”就是抛去一切外部干扰
包括思绪上的恣意忘情
和环境上的一任自然
据说人喝酒后会变得胆大、放得开
平时不敢说的话敢说了
平时不敢干的事敢干了
显然王羲之在三月三这天就是这种状态
想想看王羲之酒醒后端坐桌前
想着要写认真点而小心翼翼
结果肯定会无法超越酒醉后的状态了
PS:普通人借酒助书可以吗?

大家平时翻朋友圈,可能某某书家晒作品,下面标注“酒后一挥”之类什么的。说实话能够借酒助兴写出好作品的人不多。一般人连“手熟”这一关都还没过去,手部肌肉压根就没有下意识的记忆,如果强行借助酒精“散怀抱”就只能是自己骗自己的撒泼了。
酒后写字你个感觉如何呢?
留言区写出你的感受吧!
记得关注转发~~



过渡行草,楷书练哪家好?


这是一个好问题,这是属于方向性的问题,也是在学习书法前要想好的。下面谈下我的看法。
首先要说的是楷书不是书法的基础,也不是学习行草的基础,从字体演变来说也是最后出现的,但是练习楷书再学习行草好处非常的多,主要原因有几点:
一.楷书历来是规范字体,所以好辨识且规律性相对比较强,容易掌握且实用!
二.从技法上来说楷书的发力点比较明确,主要是起笔,收笔,转折,出钩处,如下图所示。

行草使转比较多,容易信笔,所以练习楷书可以弥补这个缺点,其发力点如下图,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学习楷书可以晋唐这段时间的楷书,只要是经过历史检验留下来的经典法帖,那么不管是哪一家的都是可以的。
其中对于自学的朋友,我特别推荐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其用笔和体势继承二王,取法高,格调好,且有真草对照,对于真草的学习真是好得不要不要的!

其次就是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可能有人不太喜欢这种风格,甚至觉得丑,那是你看印刷体多了!
《大字阴符经》笔法丰富,充分发挥了毛笔的性能,可以说用尽了一支笔!且带有行书的笔意,对于过度到行草非常有帮助!

以上观点仅为一家之言,不足之处请各位书友指正交流
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点个赞

  

启功书法,越老越差?


很多书友在问:为何启功先生早年的书法,看起来笔法更丰富,感觉比晚年的还要好?
一些专家说:启功先生晚年的书法是人书俱老。其实内情除了人书俱老之外,启功先生还有很多的无奈,我们后面慢慢说。

很多书法家其实早期的书法风格是在嬗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进行广泛的临帖,通过临帖学习前贤的书法。
就像海绵一样,这个时候是在拼命吸水的过程,所以会看到很多名家用笔的痕迹,在这个过程中风格比较多变,因此用笔也感觉会比较丰富。
但是,一般到了晚年之后,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等于是把诸家之所学,融合在了一起。
举个例子,好比我们包饺子,我们会把各种馅料进行调味,最后包好煮好之后,所有的味道就融合成了一种味道。这个例子也许不够恰当,但确实是这么回事。
清人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我们说字如其人,一个书家,书法风格的形成,就像人生一样。年轻的时候朝气蓬勃,锋芒外露,给人的感觉是很有性格。
那么,这一点反映在书法之上,也是装饰性用笔较多,会比较容易“献技”,因此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笔法比较丰富。

但是当慢慢地变老之后,褪去了年轻时候的火气,也打磨了性格上的棱角,经历的事情多了,很多事情也看得比较开了。
那么这个时候反映到书法上面,就像有些专家说的那样,给人的感觉是不激不历,少了一些烟火气,用笔更趋于平淡。

这纸,用了都说好!

14.8元/刀惠友

点图查看·下单





就像宋代的大书法家苏轼,他的书法作品,最经典的是《黄州寒食帖》,此作是他中年时期,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候所作。
此作也是苏轼后期书法风格的转折点,此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从这件事情之后,苏轼的性格也在慢慢转变,不在像之前那样“冲动”,因此表现在书法之上,虽然说技法愈加成熟,但性格更加豁达,看得开了,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则是不温不火、不激不历,再难有第二个《寒食帖》了。

上图是启功先生二十岁左右的题跋手稿作品,我们能看到的是很明显的唐楷的用笔,这主要是颜真卿《多宝塔》的风格,以及唐人写经小楷的风格。用笔横画较细,竖画较粗,撇捺伸展。

而上图这幅字,是启功先生三十多岁时的作品,已经能看到了明显的赵孟和董其昌的风格,但是离我们熟悉的“启体”还有一定的距离。

上图是启功先生临摹《张猛龙碑》作品,这个时候的临摹已经不再是对原帖的还原,而是有了自己的取舍,取法自己所需,取我所用。
这个时候字的体势还是比较扁阔的,还不是熟悉的“启体”那种“瘦长”的体势。在笔法上,提按的痕迹非常明显,圭角外露。

上面这幅作品是启功先生文革时期的作品,作品中已经看到了启功先生取法柳公权《玄秘塔》的痕迹,结体遒劲,笔法也很丰富。从风格上来说,已经接近了成熟期的“启体”风格。
书家一般快到晚年的时候,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这个时候书家要做的就是“取舍”,取自己所需,舍弃一些多余的东西。

上面这幅作品,是启功先生耄耋之年所书,已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启体”的风格。
这个时期的书法作品,大多数用笔简化了很多,结字上也多了一些套路,少了很多装饰性用笔,给人的感觉似乎更加趋于平淡。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名家的书法作品,晚年时期往往都是较为平淡的用笔。
这大概就是孙过庭说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专家说的人书俱老吧。

其实,除了人书俱老的原因之外,还有些原因是很多网友所不知道的。到了晚年时候,因为曾担任书协主席的缘故,启功先生在书法圈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启功全集》中先生曾经提到过,晚年的20年期间,每天来求字造访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有时候早上6点就有人搬着板凳来排队了。
还有更多的是数不清的各种信件,启功先生又不喜别人带回复,因此真的是忙不过来。

启功先生本身又是一个好说话的人,与人写字从不收钱。不像现在的某著名贾姓作家,直接明码标价。
如果真的是定上一个很高的价格,估计能拦下很多的人。所以,有一个阶段,甚至先生不敢在家住,搬到了学校的招待所住。
而且,因为启功先生的夫人去世较早,晚年自己一个人住,身体也不大好,期间有亲戚、学生来照顾一下。
所以,这个时候很多的应酬之作,确实也不像之前的那样。启功先生本来最喜欢的是绘画,但是因为文革时期的影响,后来就没怎么画了。
文革之后,又各种事务缠身,启功先生晚年回忆的时候说,幸亏大家都不知道他还会画画,不然大家又是求书,又是求画,估计早累死了。

但是观其晚年的小楷作品,却又是另一种美感,例如《论书绝句百首》上面的小行书,真的是精致漂亮,因为这些是先生的手稿,写给自己的。
所以,学习启功先生的书法,不妨在这些小字上下一些功夫,而不是一味地去学那些应酬作品。
特别是练习硬笔书法的朋友,启功的小字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结字非常的精致、、规范、俊美,还有古代文人的书卷气。



墨缘阁
世人尽学兰亭面, 欲换凡骨无金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