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完兰亭序总觉得差点意思?答案在这里!

文化   2024-11-26 04:00   山东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自己写完《兰亭序》之后,他是非常满意的。于是回家之后他写了好几个版本的《兰亭序》,但是都没有在宴会上写得好。而王羲之之所以要重写好几遍《兰亭序》,正是因为他喜欢这件书法作品,所以才想着是否可以再重现昔日的辉煌。


但是要想创作出艺术杰作,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王羲之创作《兰亭序》,如果没有相对应的创作氛围,没有当时心情和环境的营造,恐怕任谁也不能写出如此杰作的。而且非得是宴会之时,看着满座宾客,把酒言欢,耳听丝竹管弦之乐,目视流觞曲水之景,才能动容写下杰作。面对徒然书斋,是不行的。


那么创作出如此杰作,王羲之自然视作珍宝,而且全家也是视若传家宝。到了唐朝就传到了智永的弟子辩才手里,因此才有了萧翼计赚兰亭的事情。



在这之后,《兰亭序》就属于皇家所有了。唐太宗亲自下令让诸多文人墨客临摹学习,拓印字帖分发给大臣,而这些在当时人看来是无上荣光,因此在无形中也把王羲之的书法地位给抬高了。尤其是《兰亭序》在书法学习中的价值。


所以,在历代文人心目中,《兰亭序》都是学习书法不可绕过的一个坎,必须学习,而且值得学习。


王羲之《兰亭序》原大高清宣纸复制,尺寸:103*25cm


唐太宗死后,太宗皇帝命令他的儿子将《兰亭序》给他陪葬,也有传说说他的儿子没这样做,自己据为私有了,总之,《兰亭序》受到了皇家的喜欢是无疑的。因此,带有皇家光环的《兰亭序》这么有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羲之《兰亭序》是王羲之一生书法技巧的一个总结。这幅书法作品融合了王羲之诸多书法技法。比如我们知道的王羲之的21个“之”字,各个不同,就显示出了王羲之与众不同的艺术造型能力。而在具体笔法上的起承转合、章法上的相互呼应避让,则更为精妙。







《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复帖》,而王羲之却能把书法技巧由纯出乎自然而引向较为注重华美而达到精致的境界,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将这种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描写的良辰美景珠联璧合,有一种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作者置身于“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与友人雅集,筋咏赏景之际,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叹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乘兴书之,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旷世杰作。







《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人书艺的最高境界。据说后来王羲之又写过几次,都不可能再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艺术的奥妙。 




《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翕之文化签约书法家郭浩在兰亭序专用宣纸上试笔惊鸿



墨缘阁
世人尽学兰亭面, 欲换凡骨无金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