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在科研和育人中寻找幸福

学术   2024-09-27 16:22   山东  


















他们攻坚克难、投身科学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成果;他们关爱学生,热爱工作,是引领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他们正当年华,蓄力勃发,是建大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建大青年学者,抬头望远,低头躬耕,推动科学进步,勤于教书育人。我们特别策划推出“青年学者风采”栏目,希望从文中窥见他们的智慧、信念与坚守。第一期推出热能工程学院李辉副教授

——开栏的话

李辉

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热能工程学院热电教研室副主任

从事生物质能高效利用与储能技术研究。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青等。聚焦“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长期与南非开展绿色能源高效利用合作,获批首批中国——非洲伙伴研究所项目(全国仅10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6项,企业横向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52篇,授权发明专利6件(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件),担任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Frontiers in Chemistry等期刊客座编辑,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省级以上科创奖项12项,荣获山东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金牌指导教师。




作为一名2007级的校友,我与山建结缘已有17年,从入职菜鸟到专业教师的转变,已逾八载。今天我想从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三个方面,讲述我作为教师的快乐与意义。




01

以陪伴成就梦想:

在学生培养中寻找幸福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和引路人。
从2016年入校,从事学院教学办秘书工作伊始,我初涉学生科创竞赛,便跃跃欲试,终因经验不足,止步校赛。看到学生眼睛里对竞赛夺标的渴望,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主动求变,积极破局,为学生们打造尽情展现的舞台。深入思考、再度启程,从研读各类科创比赛机制、赛程,到项目内容推倒、重构,再到指导学生一轮轮模拟答辩,付出终有报,第八届、第九届互联网+国家铜奖、省金奖、挑战杯省一等奖等成绩纷至沓来。学生从青涩茫然,到自信笃定,不但科创能力大幅提升,考研战果也捷报频传,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陆续发来录取通知。我的研究生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优秀成果奖、优秀研究生团队,踌躇满志前往浙江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这满满的成就感,是支撑我不断努力的源泉,也是我作为老师最幸福的时刻。


02

以坚守点亮希望:

从科研的起步到收获


对每一位青年教师来说,科研之路充满挑战。2018年,结束教学办秘书工作,开启科研的我是一名没有基金、没有实验室、没有学生的“三无人员”,深刻体会到从博士转变为独立PI,不仅仅是数据和文章的积累,更是信念与毅力的较量。最初申请省基金、国家基金频频失利,曾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直到后来看到有位老师讲述如何结合国家战略聚焦底层科学问题,我才茅塞顿开,开始潜心研究国家和山东省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战略布局,积极主动向老教师认真讨教,高频浏览小木虫、科学网上的经验贴。
这种钻研和探索,让我收获巨大。抖擞整装、再战基金,我连续斩获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青年基金、面上基金,再到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省优青、青年泰山、山东省青年托举人才计划等人才称号。我十分庆幸,最初面对挫折没有沮丧懈怠,而是选择了坚守。这些成绩的背后,更离不开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的关心指导,和学生们的努力付出。


03

以合作开拓未来:

在国际合作中共生共赢


长期从事绿色能源利用研究,让我对能源话题尤为关注。2020年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之时,偶然看到新闻提及,非洲人均能源可及率极低,约六亿人无电可用。而非洲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资源,这种巨大反差让我敏锐捕捉到非洲绿色能源发展极具广阔前景。此后,我在各类国际学术活动中加强与非洲同行的交流。一次与南非大学Bingwa教授在国际先进材料会议中偶遇,我提出将绿色能源利用耦合储能技术实现绿色能源全链条利用的想法,获其高度认同,旋即开展持续合作。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中提出“中国将启动试点10个中非伙伴研究所”,我与Bingwa教授聚焦非洲能源困局,提出 统筹集成 的解决方案,深得专家认可,幸运获批首批中非伙伴研究所项目(全国立项仅10项,山东唯一一项)。基于此,我们扩容了合作内容,从单一研究层面扩展到人员互访、平台搭建、人才培养、成果转化5大层面。

今年,在学校领导关心支持下、职能部门帮助下,我们深化合作,将进一步打造中非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省部级、国家级对外科技合作创新平台。9月4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发表文章明确提出“要聚焦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推动国际教育科研合作”。国际合作不仅为我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走向世界舞台的机会。



只要心怀希望,就有未来教师这份职业,让我在平凡中见证了不凡,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我始终坚信:只要心中有梦,我们就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我将继续砥砺前行,用心育人、用情科研,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往期推荐


牛盛楠老师,全国特等奖!

《科技日报》报道我校科研成果

2024年中级岗位公开招聘简章

山东建筑大学宣传部

编辑:刘晓璐

责编:王建华

主编:张之稳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山东建筑大学
厚德博学,筑基建业。这里是山东建筑大学官方认证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