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入门:带你揭开表里辨证的奥秘

文摘   2025-01-05 07:01   广东  

八纲辨证,是指运用八纲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浅深、疾病性质寒热、邪正斗争盛衰和病证类别阴阳的方法。其中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其中表里不但是疾病病位内外、浅深的标志,而且是病势转变的标志,所以张仲景在《伤寒》、《金匮要略》中,不但以大量篇幅阐述了表里证的表现,而且还大量阐述了表里的具体使用方法,后世医家以辨证总纲的形式确定其为内伤、外感诸证的总纲之一。


那么我们怎么确定病位的表里和应用这一概念去进行治疗呢?



一、表里的辨证方法主要有三条:

     

1.是抓症状法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病位在皮毛,在太阳经,在肺经,并具有这些病位症状的,都称为表证。

例如《伤寒论》所称之“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证,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所称之“风温证,身热畏风,头痛咳嗽”证。至若病位深在,在气血,在脏腑,在骨髓者,总称为里证。如张介宾《景岳全书》之“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若始为表证,而后出现在内,在脏腑症状者,则为由表入里证,《伤寒沦》说:“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澉然者,是转属阳明也。”若始为里证,而后出现在表,在经症状者,则为由里出表,《温疫论》云:“里证下后,脉浮而微数,身微热,神思或不爽,此邪热浮于肌表。”一般来讲,若由表入里者,为由轻转重,若由里出于表者,为由重转轻。


2.是抓脉象法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脉见浮的,均称为表证,脉沉的均称为里证。

正如《伤寒论》所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外感温病篇》:“风温证……脉浮数……邪在表也。”《濒湖脉学》:“脉沉主里。”《医学心悟》:“一病之表里……脉息浮,此表也……脉息沉,此里也。”


3.是抓舌象一般来讲,表证不会引起舌质的变化,舌质颜色发生变化时则为五脏发病,而舌苔的厚薄则往往是在表,在里,或由表入里,或由里出表的标志。

正如邓铁涛先生所编之《中医诊断学》中所指出的那样:“其实无论外感、内伤,察其苔之厚薄,足以了解邪气之深浅轻重。如苔薄多为疾病初起,邪气尚浅,病位在表;苔厚则属病邪入里,病位较深,邪气较重;舌绛为热入营血,病位更深,病情更重。”



二、表里证的治法

表里证的治法主要的就一句话:即在表者当解表,在里者当治里。即是说,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病在表者,即应采用解表法,只要是病在里者即采用治里法,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也就是说不管是外感病中的伤寒、温病,还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只要是病邪在表的,都可应用中药中的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藁本、苍耳子、葱白,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升麻、浮萍、细辛,方剂中的麻黄汤、葛根汤、桂枝汤、大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香薷饮、桑菊饮、银翘散、败毒散、柴葛解肌汤等进行治疗,但在具体应用上又需注意以下问题:

1、是病邪的性质

  • 即风者当予疏风解表,如采用防风、桂枝、桑叶、薄荷、菊花、蝉蜕等;

  • 寒者当予散寒解表,如采用麻黄、桂枝、细辛、独活、羌活、防风、白芷、藁本等;

  • 暑者当予祛暑解表,如采用香薷、藿香、佩兰、紫苏、薄荷等;

  • 湿者当予除湿解表,如采用羌活、独活、防风、白芷、苍术等;

  • 燥者当予辛润解表,如紫苏、薄荷等。

2、是病邪所在的部位即病邪所在的经络、上下、皮肌等。

  • 如在太阳经者治宜羌活、藁本,

  • 在阳明经者治宜升麻、白芷、葛根,

  • 在少阳经者治宜川芎、柴胡、薄荷,

  • 在皮者治宜浮萍,

  • 在肌者治宜葛根、升麻,

  • 在上者治宜羌活、白芷、藁本、蔓荆子、川芎,

  • 在下者治宜独活等。

3、是兼夹与并合

即合并存在的不同邪气,以及数经同时发病的情况,此种情况《伤寒论》称为合病或并病。


4、是病邪与正气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正气既指阴,又指阳,既指气,又指血,既指五脏,又指六腑,在衡量正、邪的关系时,既要区别正气的性质,又要区别正、邪之间的不同关系。

5、是指的表证与各种因素的比例关系

例如:表寒与表湿的关系,阳虚与表邪的比例关系等。

课程内容:
1、中医脉诊:常见脉象的特征及主病 高血压、心脏病的脉象掌握 ,
2、中医舌诊: 正常舌象  舌质及舌苔的主病 如何看舌来判断人体的气血阴阳状况
3、中医望诊:面色与主病 望目 望鼻  望颈项
4、八纲辨证。
5、脏腑辨证:常见脏腑证型的辨证要点。
6、常见临床病的中医分析:感冒 鼻炎 咳嗽 头痛 眩晕 心痛等等
上课时间:1月6号、7号,两天
上课地址:广州总校区 

外国人都开始学中医了,你还在等什么?

学习中医考证报名电话:

陈老师:188 0207 5136加微信备注“学诊断”

教学模式:

在学校(理论+辩证+实操)

结合在三甲医院(临床跟诊实习)

我将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关注我!


,时专家教授简介:

广东省医药临床学府
传播中医健康文化知识!专注中医职业教育培训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