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文化   2024-11-15 17:09   四川  



僧璨大师是中国禅宗发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上承惠可,下传道信,被后世禅宗尊为三祖。


关于僧璨大师的事迹,史书上记载甚少,其姓名与籍贯皆不详,只知其从惠可受法,曾往来于司空山与皖公山之间,隐居和修行十余年。《景德传灯录》载,僧璨“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阮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师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

·司空山,隋时属太湖县,现属安徽省岳西县西南店前镇;舒州在隋时是同安郡,唐时改名舒州,治所在怀宁(今安徽潜县),皖公山在今安徽潜县的西部。


僧璨大师不从事著述,也不公开传法,只收弟子道信一人,向其讲述《法华经》的只有佛乘和“会三归一”的教法,提醒他不要执着文字语言。如《楞伽师资记》所说,僧璨“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僧道信,奉事粲12年,泻器传灯,一一成就。粲印道信了了见佛性处,语信曰:‘《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无二亦无三。故知圣道幽通,言诠之所不逮;法身空寂,见闻之所不及,即文字语言徒劳施设也。’”



有关僧璨大师的归寂,说法颇多。《传法宝纪》说他与弟子道信作别,和同学定禅师一起“南隐”,不知所踪;《楞伽师资记》言其终于皖公寺的树下;《景德传灯录》则说他南游罗浮山二年,又回到原处,在隋大业二年(606)站立在一棵大树下圆寂(此处后来建立山谷寺)。


唐中期以后,禅宗开始盛行全国,僧璨大师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唐代宗大历五年(770)独孤及任舒州刺史,曾亲访山谷寺,后朝廷降诏赐僧璨“镜智”之谥号,赐塔“觉寂”之额,独孤及撰《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铭文中提及僧璨大师的禅法思想:



谓身相非真,故示有疮疾;谓法无我所,故居不择地。以众生病为病,故至必说法度人;以一相不在内外,不在其中间,故足言不以文字。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摄群品,‘流注生灭’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乃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亦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



从铭文中可以看出,僧璨大师认为身体的相状并非真实的存在,所以佛会示现如疮疾等身体的不圆满状态。一切法没有一个固定不变、属于“我”的实体,正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不会执着于居住环境等外在条件。


菩萨以众生所遭受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因此只要到了众生所在之处,必然会宣说佛法来度化他们,帮助众生摆脱烦恼痛苦,走向解脱。


语言文字往往具有局限性,难以完全表达实相的深义,所以说真正的佛法真谛是超越文字的,需要通过内心的体悟去证悟。


他主张以“寂照妙用”为俢证方法,通过对世间万物生灭变化的观察,从四维上下等各个角度去体悟,最终达到不见诸法的实有,不见身体、内心的真实存在,从而超越对法、身、心的执着。进一步深入,连心的概念都要超越,不被名言所拘束。


体证到身体如同虚空一样虚幻不实,诸法如同梦幻般无有自性。在这种境界中,没有所谓的“证”“得”,只有达到这种彻底的“无得无证”的状态,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解脱。


僧璨大师所主张的世界空幻,不崇尚语言文字,以止观(寂照)引导徒众,用诸法生灭无常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以“无得无证”作为最高认识境界等思想,与菩提达摩以来所主张的禅法思想一脉相承。对我们了解和学习僧璨大师的禅法思想,解读祖师精神,具有非凡的意义。


今天,农历十月十五

是三祖僧璨大师圆寂纪念日

让我们一同了解祖师的事迹

学习祖师的禅法思想

传承并实践其精神


编辑|梦觉

图片|传媒中心 网络

美编|妙能  责编|慧法

参考资料:杨曾文 《唐五代禅宗史》


/

/

佛法是脚下的泥土
穿越迷妄的假相,悟心!
立冬,冬伊始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2022)0000009


成都文殊院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川(2022)0000009 成都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古称信相寺。清代由慈笃禅师重建,更名文殊院。后康熙皇帝御赐“空林”二字,故又名“空林堂”。文殊院是全国汉语系佛教重点寺院,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十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