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容易,遇师难

文化   2024-12-19 17:02   四川  



你遇到的师父

是名师还是明师?

如何在修行中

找准着力点

而不至于空费力?

我们一起跟随智海法师的开示

学习《费闲歌》



守持净戒

出家容易守规难,

信愿全无总是闲。

净戒不持空费力,

纵然落发也徒然。

虽然出了家,但是出家最根本的是依戒定慧、闻思修,好好去做。戒、定、慧就像是一面“镜子”,有没有真实的信心和愿心,关键就在持戒、得定、开智慧的过程当中。


任何戒律都是一面“镜子”。你能够做到,说明你在上进;如果你一条戒也做不到,就不要妄说自己在上进。戒律都守不了,怎么得定,怎么开智慧?


所以,是不是真学真干,关键要把自己放在戒定慧的“镜子”面前照一照。我们要把它当作“照妖镜”,照见每个人心里的妖邪。


但是,这面镜子不是让你拿来照见别人,而是照见自己。当我们照见自己的心是那么地丑陋、自私、虚伪、染污,而自己还下不去手、守不好戒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我们缺乏信愿之心。


没有信心,没有愿心,戒要怎么持?当然持不了。如果不持戒,即使你每天练功,一拳能够打倒五六百斤的重物,又有什么用呢?你打出去的都是我执,都是烦恼,都是妄想。那是造业的模式,不是修行的模式;是制造烦恼、苦、轮回的模式,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模式。


真正解决问题就要回到自身,要持戒,有信愿,要在真理面前臣服。如果我们没有臣服于真理,自我再厉害,也是虚妄的。在每个人的心里面,有一个坚固的自我的敌人除不掉,即使你落发、出家、信佛,也是空费力。



依师修行


修行容易遇师难,

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

盲修瞎炼也徒然。

要去除妄念,真修实证,需要借助一面明镜来照见自己的虚伪、自私、龌龊与肮脏。这很不容易!同时,还要遇到一位好老师。没有遇到好老师的时候,我们往往是私心自用。


私心自用是什么呀?就是把自我放得很高,不相信真理,自作聪明,我认为这样是对的,我认为那样是对的。但实际上,那就是我执,都是从“我”产生的!围绕自我去修行,越修越厉害的反而是我执、妄想,反而进入了造业模式,这不是修行。


为什么会盲修瞎练?因为你找不到真正的目标。“我”本来是要被对治的,但是你一辈子都在助长它;烦恼本来是要解脱的,但是你的修行又总是陷入于烦烦恼恼的过程中。


我们修行是要以众生为重,是要奉献于众生的。但是,你所有自私的欲望都建立在剥削众生、欺负众生、贪小便宜上。全世界都要为你服务,这不是盲修瞎炼是干什么?你和众生的关系没有理顺,把修行的目标弄颠倒了。


什么是“明师”?明师不一定是让你高兴的老师。有很多人找师父,就是想让师父随顺自己,甚至还跟师父谈条件:“师父,我是凡夫,你不要这样要求我!”


“师父,你有钱没?给我点钱花!”“我要偷懒,师父,你给我打个掩护啊!”


如果师父这样做,是明师吗?这是跟你沆瀣一气,在帮你造业。这是“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堕地狱,徒弟往里拱”,而不是遇上明师。


明师,是一眼就能看清你的关键症结在我执。当你的我执冒出来,他总会毫不留情地拿起金箍棒——“妖怪”,一棒给你打下来。虽然把你打得要死不活,很痛苦,但你还得感谢师父给你“降妖除魔”。


对于一般人来说,找一位老师就是找一个靠山,让老师帮他去成就我执,成就妄想,成就分别心;然后拉帮结派,画地为牢,大肆造业。这么做的话,将来堕落有份,解脱无份!



我福气好,遇上一位敢于真刀实枪对我下手的师父。跟着师父的时候,我是万分艰辛。面子,面子没了;荣誉,荣誉没了。他总是在我最值得骄傲的地方,痛打一耙,把我尘世之间的感觉都剥夺了。


遇上这样的师父还能不离不弃,是真有福报;如果没有福报,你还遇不上这样的师父。有时候你拜了师,师父要教导你的时候,还要看你脸色,“你今天高兴吗?高兴我说两句。你不高兴,我就不说了”,结果你自己下不了手,师父也不敢下手。


古时候的明师是敢下手的。有些禅师冰天雪地去拜师,师父不收,那就跪在雪地里三天三夜。有的已经坚持不了,走了,还有一个跪着。然后师父再痛打这个人一顿,“你再打我,我也不走”,最后终于被师父收下了。这些过程就是师父在对拜师人的我执下手。你能够坚持下来,总有所成。


我也见到过几个去拜师的,结果师父把他们尘世之间所有的感觉一扫而光。在最没有感觉的时候,终于知道法在这里。然后臣服于师父,只用一年两年,就超过我们几十年的修行。为什么?他敢于真刀实枪地扫除我执,有效地针对我执下手。所以,他的时间不用浪费。


你无法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你不敢下手。所以,跑来拜师的人,有几个经得起师父的鞭策?有几个人是真的修?有几个人能承受得了修行的苦?


修行不容易,就像打禅七,双腿一盘,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还有几个小时,腿痛得不得了。修行就要承受得了这些苦,承受得了我执觉醒的代价。那些痛苦,要走过你肉体的记忆,走过你一世的执着,走过你自我的局限,打破你自我坚固的“乌龟壳”。


所以,“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如果说私心自用,自作聪明,那是世智辩聪,不是修行的智慧。只要没有向我执下手,修行的目标没有树立起来,就是盲修瞎炼,刚好走在造业的路上,所以学道也是徒然。



留言互动

你敢于接受明师的鞭策吗?

LEAVE A MESSAGE



编辑|巍然  图片|冯杰

美编|妙能  责编|慧法


/

/

恭迎阿弥陀佛圣诞,文殊院甲辰年冬季佛七圆满
世事如烟,不执生亦不执死
“冬寒初至·温情暖心”,文殊院志工走进养老院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2022)0000009


成都文殊院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川(2022)0000009 成都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古称信相寺。清代由慈笃禅师重建,更名文殊院。后康熙皇帝御赐“空林”二字,故又名“空林堂”。文殊院是全国汉语系佛教重点寺院,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十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