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亲子关系,缺的从来不是爱,而是好好说话

教育   育儿   2025-01-17 12:30   河南  

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文/秋秋


1
最近,看到网友分享的一个小故事,感觉心酸又真实:

前几天,儿子肠胃炎,在医院就诊时遇见一个8岁左右的孩子,从候诊时就在我旁边的座位。

他的爸爸和奶奶从头到尾都在问:“你到底哪里不舒服?”“哪里不舒服都不知道吗?你是装的吧?都快期末了你又要请假……”

后来医生诊断为肠胃炎,他奶奶又数落:“天冷叫穿衣服不穿,不喝水,又没常洗手……”

孩子吼了声:“我没有……”

“你看,连说都不行。”

“你跟你奶奶说话是什么态度?”

……

抽血时,因为我怕血,儿子都是自己去抽血的,那个孩子却哭着抗拒,他爸爸又说:“你看这个哥哥怎样怎样。你怕抽血有本事别生病啊……”

儿子忍不住对他爸爸说:“叔叔,我也是肠胃炎,他是生病了不是犯错了,你不要再说他了。”

是的,儿子说出来我忍半天的话:孩子生病了,还要猜是不是装的?医生确诊了,还要各种责怪?很多大人根本没有真正教给孩子什么是爱,连生病了都不知道孩子此时最需要的是被关爱。

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父母,明明是关心,出口就是责备、讽刺、反问、阴阳怪气、夹枪带棒……

语言是最具有杀伤力的。

父母和孩子说话的内容、态度、语气,会深刻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认知、性格养成、心理发展。

2
以下几种说话方式,不但起不到好的沟通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伤害孩子的心理,使亲子关系陷入僵局。

1.张口就是否定、打击

“这么简单怎么还不会?”

“不是教过很多次了吗?”

“你怎么这么笨?”

我们总是在一种成人的预设下去教孩子,认为只要教,孩子就必须立马学会。

这种急于去评判的否定除了让孩子怀疑自我,一直处在“爸爸妈妈又生气”了的恐惧情绪里,形成“我很笨”的认知以外,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非暴力沟通》里说: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2.比较式的评判

“为什么别人可以学会,你不可以?”

“为什么别人不这样,就你这样?”

这种比较式的评判没有意义。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你眼里的完美小孩、“别人家的孩子”不是没有缺点和短处,而是你看不到罢了。

3.反问和命令

看过一位网友分享的在北医六院(精神科比较出名)挂号大厅呆半天的所见所闻:

“你怎么不会插卡”(孩子正在插卡,机器显示读取成功)

“把钱拿出来”(正在拿)

“收据你折它干嘛”

“把衣服帽子扶正”

“都说了别……”

“你为什么不……”

这些句子很常见,但是,我几乎同一时间见到了四个家庭(早上挂号高峰期,一个爸爸三个妈妈),他们的孩子每做一个动作,注意是毫不夸张的每一个,就会迎来一句“指导”。

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说,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无所谓、不分对错的小事。

孩子为什么需要挂号去看心理医生,家长即便在门诊外,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哪里。

反问句,多是带着责备和阴阳怪气的味道,没有人会喜欢被责备的感觉。

命令,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对独立性、自主性、自尊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孩子希望得到尊重,希望自己被允许有选择的空间。

营造一种平等友好的沟通氛围,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在意,孩子感觉自己被尊重,会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和父母讨论问题。

况且,还有很多的“指责”“指导”完全没必要。

4.猜忌和怀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在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甘肃和河南6个省市进行了一项调查,“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做法前10种,“信任我”以63.5%的高得票率位居第一。

其实,也不用这种数据来支撑“信任”的重要性,只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对待,哪个人会喜欢别人怀疑自己呢?不被信任,在任何一种关系里,都会产生一种被羞辱的感觉。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只是出于惯性,言不由衷。

“今天作业写完这么早,是抄的吗?”

“这次考这么好,都不像你了。”

“回来这么晚,又去疯跑了吧?”

遇到事情,先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了解孩子真实的困境,才能发出真诚地鼓励,并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今天作业写得好快,是有什么秘诀了嘛?”

“考得不错呀,我就说你很有潜力吧!”

“我做好饭一直在等你,这么晚回来是发生什么事了嘛?妈妈挺担心你的。”

做不到的事,没确认发生的事,不要乱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别只图自己说得痛快。

3
好的沟通,不仅是让孩子愿意听,还得让孩子愿意说,愿意做。

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1.拒绝情绪化表达
很多父母吼孩子,冲孩子发脾气,摔摔打打,都是一种下意识的情绪化表达。
让孩子自己去觉察:
我之所以这么生气,都是你造成的;
你改变了,我才不会生气。
在语言和行为中带着情绪,用情绪告诉孩子:我生气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55387定律:
55387是一条人际沟通定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的,最早是被用于职场培训,后来才应用到家庭教育当中。
  55%是指一个人说话的态度、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动作等;38%是指说话的语气、口吻;7%就是说话的内容,即55%+38%+7%=100%。
带着情绪去教训孩子,究竟是想让孩子变好还是仅仅想让你的诉求得到回应、来对得起“我是为你好”的心呢?
不如试试把自己的情绪描述出来:
把“你就不能帮我一下嘛?”
换成
“我的手太脏了没办法开冰箱,我需要你的帮助,儿子你能帮我拿个鸡蛋吗?”
提醒了孩子很多次该洗漱睡觉了,他还是不行动。试试把“都几点了还不睡觉?明天你起得来吗?”
换成
“我已经提醒你两次了,但是你好像没听到我说的话,我感觉自己不被尊重,有点生气了。我只是希望你能洗漱完,早点睡觉,这样早上起床才不痛苦。”
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要保证我们的说话方式能够被孩子接受。
毕竟只有他愿意听了,我们的教育方法才能起作用。

2.鼓励比打击更重要
苏格拉底说:“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为自己的样子。”

唤醒孩子的内在力量,靠的从不是打击和否定,而是父母发自内心的赏识、理解和鼓励。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语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赞美、信任和期待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多夸奖努力,少夸奖结果;

多夸进步,跟自己过去比;

如实夸奖、真实夸奖,不浮夸,不用太夸张的词。

与其说“你太棒了”,不如夸奖孩子具体的行为、努力的过程、和之前表现的进步等等。

3.用正向语言引导孩子的思维

经常说“没关系”的人,精神会更放松;

经常说“试试看”的人,更容易成功。

相反,经常说“太难了”“我什么都做不成”人,真的很难做好一件事。

试试把父母的语言体系换成正向语言:

把“我不会”改成“我得学一学”;

把“我不行”改成“我再努力努力”;

把“我不懂”改成“我去查一查”;

把“太难了”改成“我需要多花些时间和力气”;
把“我做不到”改成“我怎样才能做到呢”;
把“出错了,完了”改成“我需要看看错哪了,吃一堑长一智”……
用积极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学会以良好心态对待周遭一切事物。

4.分析问题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

唠唠叨叨说半天,洋洋洒洒分析一通,不是为了发泄情绪、空谈和讲大道理,最终目地得是给出解决方案、具体实施步骤。

孩子磨蹭不写作业,与其批评孩子“懒”“怕苦怕累”,不如去观察孩子是遇到了课本上的难题还是心理上的难关,帮助孩子一起解决。

5.给孩子“说”的机会,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倾听是沟通的一部分。

孩子很多的情感需求,都是通过语言透露出来的。

当孩子问“为什么要上学”,可以试试听他把对上学的态度和感受说完,体会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急于说教、讲道理、提意见。

孩子需要的不是答案,是倾听。

善于倾听的父母,才能听懂孩子在说什么,才能知道孩子在意的是什么。
4

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都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嘲讽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确实如此。

孩子跟父母之间,其实无时无刻不在交流着。
一个眼神、一声叹息就足以让孩子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试图达到父母的要求和期待。更别说如此直观的语言、语气了。

中国式亲子关系,缺的从来不是爱,而是好好说话。当你尝试改变,你和孩子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

作者:秋秋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秋秋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洗稿媒体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往期走心文章 · 推荐

“反向育儿”虽好,但也有可能起反作用!

娃为啥总要跟我对着干啊?“叛逆”俩字了解一下

孩子,有求必应是最廉价的善良

对,我就是那个“说话不算话”的妈妈

不管孩子,还指指点点?

孩子新交了个“坏朋友”

好好的孩子,怎么说抑郁就抑郁了?

很多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重点放错了!

孩子开始“盘串”了,我不仅不批评,还非常支持!

夸11岁的儿子“聪明”,他居然说我骂他……

有效唠叨小技巧,亲测有效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有价值育儿文章

微信号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文章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深度育儿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