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文/秋秋
最近在回顾自己今年写过的文章,发现它们有一个非常共性的问题:我像一个经历过沧桑的垂暮老人一样,在向大家诉说着一个看似正确看似主流却禁不起推敲的观点,就是教育要做减法。
做减法的前提一定是说家长们做多了,但是“做多”的定义和比例我并没有深究过。如果一开始就是“0”呢,还怎么减?如果大家都只做到了本分,再减就“不及格”了呢?
就像最近听到的一种描述,说我们的语言已经通货膨胀了:“爱你”是谢谢你的意思,“宝宝”是在打招呼,“亲”就是喂的意思,以前“哈哈”就可以表示大笑,现在要用“哈哈哈哈哈哈哈”……
体现在教育上,给孩子报辅导班叫“鸡娃”,给孩子买了一套试卷,先别管做没做,买就是“卷”……
这根本不是加减法的问题,而是认识和方向上的问题。
硬要把教育变成一道数学题的话,那也应该是加减混合运算:加的是思考,减的是“想当然”。
这么来看,我们身边真的有很多人在“鸡娃”吗?培养做题机器可远远够不上“鸡娃”。
其实真正想要教育好孩子,就是要让孩子去成长的。
不是一天一天的时间变化带来的自然成长,也不是孩子在水深火热里孤军奋战,而是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本能和动机、偶然和必然,然后愿意学习相关的方式方法去帮助孩子,既不喧宾夺主地“拔苗助长”,又不甩手掌柜似的“拖后腿”(不特指学科学习,而是“生活大学习”,即广义的学习上),帮助孩子达到他个人的上限。
真正的鸡娃有前提。
1.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基本认知并了解自己的孩子
学习儿童发展领域的科学知识,明白孩子成长发育发展的规律,不仅能理解孩子的行为,还能够主动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什么是儿童发展?
就是0-18岁孩子的身心发展,包括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情绪与社交发展、运动发展等等。
孩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上大体符合着人类的成长规律,具体到个人身上,差异性又是忽视不了的存在。
这一条就是在说,拔苗助长不可行,一味拖后腿也帮不上孩子。
2.亲子关系要好
跟娃亲,他们信任父母,才愿意听父母的话,即便父母说出一些老掉牙的经验,孩子也愿意“抽丝剥茧”看看是不是有几分道理。
3.家长愿意付出时间
关注孩子的作业、考试,更应该关注他的错题、丢分点;
给孩子报班,也要去了解什么样水平的辅导班才适合现阶段的自家娃;
给孩子买练习册,也要先在在众多练习册里挑一挑选一选……
家长愿意关注孩子的学习,也乐意拿出自己业余的时间去学习,给孩子规划,陪孩子一起进步,就已经打败了很多家长。
4.家长有执行力
沉下心来,看书、听课,学习该如何帮助孩子之后,更关键是要应用在孩子身上。
所以说,能站在“自家孩子”的位置去找寻方向的意愿、能力以及执行力,才是“鸡娃”的关键。
有人说,学历贬值,鸡娃的性价比在降低。
有人说,是娃上学还是我上学?靠自己,能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能考成啥样算啥样。
其实,写这一篇并不是劝大家疯狂鸡娃,而是告诉大家,鸡娃的比例并没有那么高,只要你愿意付出一点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切实有效地帮助到孩子。
不得不承认的是,一直都是孩子在牵引着父母的成长,否则很多问题根本不能引起我们的思考。
赫尔曼·黑塞说:“我们这一生,要自己上路,路过踌躇满志,路过困顿怀疑,路过傲慢无礼,路过世俗功利,路过爱与不爱,路过幡然醒悟,路过接受理解,路过自己的一生。 ”
虽然教育的是孩子,但我们在完成的不过是自己的一部分。
往期走心文章 · 推荐
有效唠叨小技巧,亲测有效 |
娃为啥总要跟我对着干啊?“叛逆”俩字了解一下 |
“你什么都不舍得给我买,我想换个爸爸妈妈!” |
对,我就是那个“说话不算话”的妈妈 |
不管孩子,还指指点点? |
孩子新交了个“坏朋友” |
真的好怕孩子对“电子产品”上瘾啊! |
很多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重点放错了! |
“我不跟你玩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的影响力 |
看见别人有,娃自己也想要,怎么破? |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有价值育儿文章
微信号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文章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