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坊丨《红楼梦忆(图文精选本)》

文化   2024-11-05 17:35   浙江  
邓云乡,一位曾经被低估了的文史大家
虞云国 陈子善 江晓原 陈引驰 
周立民 严晓星 联袂推荐

电视剧×原著,一代经典剧集是怎么炼成的


书 名:《红楼梦忆(图文精选本)》

丛书名:邓云乡集

作者:邓云乡

书号:978-7-101-16733-7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定价:59.00元

开本:32开

装帧:布面精装带腰封

字数:100千字

页码:219

CIP分类:I251

主题词:邓云乡;《红楼梦》;87版电视剧《红楼梦》

上架建议

名家/随笔/畅销书

编辑推荐

1.“红迷”和“红剧迷”不可错过的经典。87版电视剧《红楼梦》尽管与原著有不少差异,但与原著一起被奉为经典。邓云乡作为红学专家和该剧唯一民俗指导,在把这种差异呈现给我们的同时,更呈现了台前幕后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读过本书,我们会对文学经典《红楼梦》以及87版电视剧获得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


2.跟着邓云乡饱览祖国大好河山。87版《红楼梦》剧组精益求精,对演员内在修为狠下功夫的同时,也严格选择符合全剧氛围和时代气息的取景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邓云乡全景记录了这一过程。今天的我们去到同一景点,可以对照本书,看看哪些东西变了,又有哪些没变。


3.首次为读者呈现相关珍贵图片。本次出版除精审细校外,另配有30余幅图片,其中不少是作者家属提供的邓云乡与红剧组及演员和相关人士的珍贵图片,直观展现作者与《红楼梦》及87版电视剧的不解之缘。

内容简介

87版电视剧《红楼梦》是公认剧史经典,作为该剧唯一民俗指导,邓云乡把台前幕后的种种酸甜苦辣、逸闻趣事呈现给了我们。《红楼》剧组为选景颇费心力,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邓云乡也跟着剧组到处勘景,相关文字不仅涉及剧组中的人和事,更是一篇篇精彩的游记。


作者简介




邓云乡(1924.8.28—1999.2.9),当代著名作家、民俗学家、红学家。1936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因工作调动定居上海。撰写了多部有关旧京遗事、燕京风物、北平民俗等方面的作品,被谭其骧先生称为“不可多得的乡土民俗读物”。同时,长期从事《红楼梦》研究,以着重生活风物、服饰饮食等考证著称,更因《红楼风俗谭》一书成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唯一的民俗指导。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燕京乡土记》《文化古城旧事》《宣南秉烛谭》《红楼风俗谭》《红楼识小录》《红楼梦导读》《草木虫鱼》《云乡话食》《云乡话书》等,均已收入中华书局2015年版《邓云乡集》。


专家推荐

虞云国:

文史大家邓云乡先生出身书香门第,久寓文化古都,交游耆旧名宿,历经世变沧桑,博闻强记,见多识广,学殖深厚,腹笥丰盈,出入古籍今典,融会目睹亲见,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谙通于饮食厨馔之道,红楼说梦不啻独张一帜,燕京谈往堪称如数家珍,独运妙笔,撰为美文,砚耕勤奋,著述宏富,不仅见重于学术圈,而且驰誉于读书界。为契合当下阅读风尚,特选其集中引人入胜的文章,插配与行文相映成趣的图像,推出图文精选系列的《邓云乡集》。涉及的专题雅俗共赏,说掌故娓娓道来而见著者才情不凡;适应的对象少长咸宜,长知识应接不暇而令读者开卷有益。


陈子善:

邓云乡先生是我敬重的文坛前辈。在我看来,邓先生热情诚恳,尤其关爱后学。而他的文字和他的为人一样,清澈坦诚,不板着面孔,不居高临下,而是娓娓道来,真切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平等地与读者朋友交流。邓先生是北方人,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情有独钟。他著述丰硕,其中相当部分就是写北京的。他迷恋北京四合院,在他笔下是那么生动鲜活,充满烟火气;他又是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写《红楼梦》的书一本又一本,开了深入考证红楼风俗的先河;他还费了不少心血,以鲁迅日记为线索,旁征博引,写下了《鲁迅与北京风土》,填补了鲁迅研究的一个空白。……总之,若说邓先生是独树一帜的掌故家、散文家、红学家,决不是过誉。


江晓原:

邓云乡的文化随笔,学养深厚,题材广泛,心态平和,文笔隽永,广受好评。作者虽信马由缰,拉杂言之,读者仍兴味盎然,读之忘倦。其著作20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凡17种,卷帙颇繁。此次中华书局推出图文精选本,自每种中精选内容,小册在手,图文并茂,阅读弥增快感。读其书,长知识,广见闻。作者于帝京风物,尤多留意,沧桑之感,时见笔端……


陈引驰:

邓云乡先生笔耕不辍,多为短章,汇聚成书,转成宏著;正是因为这样的写作特点,加上他的文字质朴而有味,读者开卷有益,任意翻开一页,便能乐而忘倦地看下去。更重要的是,邓先生对于北平旧日的风物民俗,极为熟悉,这种熟悉,既由时时留心文献而来,也缘自早年的生活体验和终其一生的念念不忘;他许多有关《红楼梦》的文字,秀出时贤之处也正在风俗方面——通过邓先生的文字,我们很容易进入具体、可触的生活场景中,无论这种生活场景是真实历史的,或是文学虚构的。


周立民:

邓云乡学识广博,天文地理、节令习俗、红楼鲁迅,无所不谈,每谈无不兴味盎然。有人以“红学家”“民俗学家”称他,相对那些标准的学术著作,他的文字几乎都是学术随笔,读惯了那些模式化的高头讲章,邓先生的文字融化了学术的块垒,从细处见大学问,别开生面。于是,旧京的衣食住行、春夏秋冬、习俗礼制,在他的笔下都复活了,对旧京及其文化的依恋,使其文字有情感润泽,落入当代人心间亦不隔膜,反而有春风化雨的感受。此时,我们又会发现,邓云乡所讲没有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关于生活文化的叙述,它让我们对自己最为熟悉的生活有了重新打量和认识的契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品味、享受,不应当只停留在物质、欲望的层面,还应有更高的文化认知和感受。——邓云乡的作品无疑是引导我们重识日常生活、感受生活之美好最难得的读物。


严晓星:

邓云乡先生有着多重身份,红学家、散文家、美食家等,而我最看重是掌故家。他跋涉在连接传统与当代的特殊年月,“有一代人的心史,就有一代人的掌故”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就在掌故中穿梭,与掌故生活在一起,万物皆成掌故。学识渊博,文笔又极好,春雨青灯,水流云在,旧家气息,时代沧桑,无不摄入笔底,激起一代代读者的心头微澜。


目      录




惜别词

白发“红”缘
姑苏岁暮
十里街 · 葫芦庙
开机典礼
开讲江南风俗
曹雪芹纪念馆
首次小品练习
“红楼西席”
化妆小记
太平湖黛玉北上
黛玉的船
“神仙洞”虚惊
香雪海落花流水
艺圃传情
耦园落花
目 录
寄畅园一日
杭州采景
绮园古藤
花与蝴蝶
西子湖花絮
北京有了大观园
大观园建筑小谈
花鸭子和仙鹤
准备大场面
“后四十回”讨论会
都江堰
拍摄“打醮”
平伯师与“红楼”电视
移花接木
梨香院内外
淀山湖梅林
诗魂梅下定情时
碧波“红楼”翰墨缘
扬州拍摄日程单
薛蟠家闹剧悲剧
凫庄、桥影、梦痕
柳堤“悲喜剧”
“瓜洲古渡”
湘云醉卧“芍药圃”
决定性战役
正定“荣国府”
宁荣街
“更道”琐话
“元妃省亲”进府
“大场面”拍成了
黛玉进府
别了正定
“红楼”电视的爱情突破
红楼春意
            ——电视剧《红楼梦》拍摄侧记
红楼说梦
            ——谈电视剧《红楼梦》改编拍摄
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谈电视剧《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改编
耦园思绪
——我与苏州的断想
“红楼”电视与东北姑娘
尤三姐的锋芒




精彩章节

黛玉的船
由南京转车,几经辗转,才至黄山市宾馆,与王扶林导演见面。因摄像等同志在黄山顶上拍戏,他在下面正筹办拍摄黛玉北上的准备工作。北上的坐船尚未加工好,剧组未下山,在这两三天空档中,却加了一个小任务,就是为太平湖拍摄一部风光片,让我来执笔。写文字本子未曾动笔,先要看一看实景,第二天就约我游湖。
游太平湖回来,在码头边,我随王扶林导演,到码头附近,参观正在太平船厂中改装的黛玉坐船。
黛玉北上,《红楼梦》原书中写着:“登舟而去。”一条船还不够,原书又写:“雨村另有船只。”这样,就得两条船。
这是一大一小两条木船。大的全长有三丈多,小的长有两丈多。《红楼梦》时代,江河上行走的船,大体可分这么几类:粮船、货船、官船、渔船、画舫、舢舨等。长途载客的是官船。官船有大有小,但一律都有舱房,乘客起居坐卧,十分方便。现在老式木船,载货的、捕鱼的还可找到;专为坐人的官船,现在没有了。黛玉北上的船,是用条老式木货船改装的。黛玉坐的那条大船,改装了前舱。前舱中陈设了家具、书桌、书架、椅子、绣墩等等。前舱有门通后舱,如果是真船,自然后舱也有眠床、箱笼。但这是拍电视,只拍前舱的镜头,不拍后舱,所以后舱没有改装。
船头像廊子一样,有一小卷棚。开头油漆时,朱栏碧窗,十分漂亮,但不合剧情要求,因为弄成画舫了。王扶林导演让美工同志给改过来,全部改刷荸荠漆,并适当做旧一些,这样才像长途行旅的“官船”。
两旁船窗,十分宽敞,可以自由开合,十分方便。但是旧时女眷乘船,不宜让外面看到船里,因而挂竹帘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提出必须挂上帘子。而且从拍电视的艺术气氛、美学角度构思挂帘子,大有好处。古诗中“朱帘暮卷西山雨”“水晶帘下看梳头”“更无人处帘垂地”……东方美的艺术气氛,诗情画意,在帘子上大有讲究,现在黛玉在船上竹帘前的镜头,就十分有画意。可惜帘子不够精美,是太平县竹器工艺厂所做的。太平大量出产竹子,却不会做精美的竹帘—而且根本不做竹帘,这帘子还是勉强加工的。
如何表现是贾府的船呢?船头上挂一只官衔灯笼,便更加“官船官派”了。只是限于客观的工艺水平,没有能制造出更精美的官衔纱灯。不过这船也载黛玉
北上了:波光帆影,渡头落日,离人愁绪……都在画面上出现了。
遗憾的是没有能把运河特征的镜头—如《话说运河》中东昌府码头系缆绳的石桩补进去。那桩上有岁月痕迹的“缆绳沟”,如果黛玉的船在那石桩上一系就好了。
邓云乡为《红楼》剧中官船题匾

黛玉的船现仍在太平湖,我为它题匾曰“潇湘涵碧”。寄语旅游的同志,不妨去看看,去坐坐!

版  式  图

版式图1
版式图2
版式图3
版式图4

实  拍  图

实拍图1
实拍图2
实拍图3
实拍图4
实拍图5
实拍图6
实拍图10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聚珍文化,是中华书局推出的全新文化品牌,致力于“传统思想现代化,古典内容时尚化,古代趣味雅致化”。聚珍传统,走向光明之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