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zhihu.com/question/59258408/answer
01
按传统说法,摊丁入亩废除了两千年来的人头税。
严格来讲,雍正废除的,是丁银。
丁银,一般理解成人头税。
但你真弄清楚这东西的来龙去脉,你会发现:说它是人头税,真的很牵强。
因为早在明朝,税收项目上就没有人头税,只有田赋和徭役。
后来,官府给百姓说:只要你们给我交一笔钱,就可以不用服徭役了,我们会用这笔钱雇人代替你。
而这笔钱,就叫丁银。
所以丁银也叫丁徭银、丁役银、徭里银,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徭役货币化后的产物。
于是,逻辑就变成了这样。
雍正:我废除了人头税。
朱元璋:老子特么压根就没设过人头税!
对。
明初是没有丁银(人头税)的。
是到了明中后期,才慢慢出现了丁银,且一直处在灰色收入地带。
到了大清,全盘继承了明朝的财税制度,这笔钱慢慢见光了,成了正式收入。
02
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难点。
收丁银,该收多少?
你按人丁收,这需要你能掌握国家实际人口数才行。
当时战争刚结束,康熙年间,整个朝廷能统计到的人口,只有两千万左右。
这数字一看就知道有大量的黑户。
再加上,丁银本质上不是人头税,而是劳动税,可劳动这玩意儿你无法量化啊!
所以,康熙晚年搞“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
注意,这里的“赋”,指的根本不是田赋,而是丁银。
即,将来人口再增长,也不再加丁银了,只收这三百多万两。
到了雍正时期,摊丁入亩。
把丁银摊到田赋里面收了。
也就是说,从今以后,收多少丁银钱,看的不是人丁,而是你家田地的亩数。
很多人说:这特么不就是财产税么!
你先给我坐下,急什么急!
首先,当年为什么要收丁银?
因为衙门要收这笔钱雇人干活。
可现在,丁银被摊入田赋里了,而大清对田赋的分配,大抵是“中央8成、地方2成”,所以这笔钱,基本算是全上缴给国库了。
那地方衙门没钱了,活儿谁干?
你总不能指望官老爷给你干吧?
还得是老百姓来干。
接下来的发展,但凡动动脑子就能想到——
官府又开始摊派徭役和新的“丁银”了。
嚯。
直接倒退回朱元璋时代。
所以摊丁入亩基本是变相加税。
03
那很多人讲了,不管怎么说,按田赋征税,田多的人家多交,田少的人家少交,没有田的直接不交,这总是维护了社会公平吧?
你自己想想,对没有土地的贫民来说,他们总要吃饭的。
所以,要活命,只能去当佃农。
就是租种地主的田,给地主交田租。
那现在地主家田多,要被收丁徭银了,那么他们当然会把这笔损失,转嫁到佃农的头上。
所以,最终受苦的,还是贫民。
那你就要说了,这只是执行过程出了问题,并不能掩盖摊丁入亩本意是好的。
嗯。
那照这么说,地方衙门再行摊派,还把损失转嫁给佃农,朝廷应该管管吧?
然而现实是,大清岂止不管啊,还大力怂恿和支持呢!
公然表示“租无所出,赋从何来”——你们这帮佃农不多交租,我们朝廷还怎么收田赋啊?
所以学术界,对摊丁入亩改革的定义就很明确。
朝廷和地主阶级虽然有矛盾,但在对付贫苦老百姓这方面,他们是利益是一致的。
所以,现在咱们统计一下,摊丁入亩实施后,各方的利益盈亏情况。
那就是大清朝廷,赢麻了。
地主官绅,虽说没赢,但至少不亏,或者说小亏一波。
只有底层的佃农和自耕农,那才是真的输了个一干二净。
火耗,说白了就是收银子时,熔铸过程中白银质量会产生一些损耗。
这笔损耗,朝廷肯定是不愿意承担的,那全让老百姓来扛了。
在明清时期,这个项目,算是地方衙门的一些灰色收入。
如果雍正真的是为了老百姓着想,那按照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来看,难道不应该是废除火耗吗?
然而,雍正爷选择归公。
归公是什么操作?
这等于是公然承认了,这笔灰色收入的合法性,然后把还它揣到自己兜里了。
假设你作为地方衙门的官员,火耗这东西,已经成为衙门的常例收入了,现在突然被雍正爷拿走,那面对这笔缺失的窟窿,你会怎么做?
当然是继续加派新的火耗,来填补这笔窟窿呗!
所以最后受伤的还是老百姓。
当然,雍正也做了配套补丁,那就是养廉银制度。
但最后咱们也知道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一个清官,你不给养廉银,他也不会贪。
一个贪官,你给了养廉银,他照贪不误。
所以,雍正这一招,不但没有养成廉,反而养出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事实上,早在康熙晚年,年羹尧等人就提出了“耗羡归公”。
康熙当时的反应也是一样,心想火耗归公发展的最后,不就是刮穷鬼的钱嘛。
所以他说“加派之名,朕岂受乎”,坚决不肯开这个头,就是嫌吃相太难看,影响自己的名声。
康熙如果知道他儿子雍正,为了刮钱,玩火耗归公,真不知道该作何感想。
05
古代老百姓,有一部分人的户口是贱籍。
他们不能参加科举,而且只能从事贱业。
然后,某些人开始造谣了。
他们说:雍正废除了贱籍,就冲这一点,我雍正爷就比任何一个其他皇帝,对老百姓都好!
那我想问一问这些人哈。
如果说,雍正爷废除了贱籍。
那么孙中山先生废除的这个,叫啥?
就算查一下《大清会典》也能知道。
直到嘉庆年间,大清的法律,还在教人区分户籍良贱呢。
事实的真相是,雍正只是豁免了一部分人的贱籍。
豁免,和废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免了一部分死刑犯的罪,不代表我废除了死刑。
这俩的差别,能不能想明白?
至于雍正为啥要豁免一部分人的贱籍呢?
因为贱籍之人,是不纳税的啊!
雍正改革,说白了就是刮穷鬼的钱,他把一部分贱籍豁免了,那不就可以收这部分人的税了么?
这才是他的目的啊!
雍正不但没有立法废除贱籍,反而立法公开支持人口买卖。
要知道,在明代,法律上是不准买卖人口的。
但是,封建社会嘛,下人、奴仆这种事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的杜绝。
所以,明代官绅买卖奴仆,都是以“干儿子”、“干女儿”的名义收的,换句话说,是个不见光的灰色地带。
直到雍正,直接立法,推动了人口买卖的合法化,将我大清的法制从地板砖直接给干到了地下室。
他真的,我哭死……
06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这玩意儿是最炸裂的。
很多人一听名字。
有官,有绅,还一起当差纳粮。
立马就乐不可支,脑补出一堆皇帝打击士绅的画面。
首先,明清的士绅,从来都是纳粮的,明清士绅根本没有免税的特权!
所谓的“明清官绅不纳税”,纯纯是电视剧造谣、互联网传谣的结果。
明清士绅优免的,一直只是徭役而已。
原因很简单,一个当官的去干杂活儿,成何体统!朝廷的脸面还要不要了?
只是,一些明清士绅可以顺带优免家属,导致很多亲戚喜欢把土地挂靠在士绅名下,好逃避徭役和丁银。
所以,从明中后期开始,朝廷就开始减掉士绅的优免力度,这是每个皇帝一直都在做的,怎么还成雍正的独家专属了?
这玩意儿根本没有正式立法,推行全国。
而是田文镜仗着雍正的宠信,在河南进行的“私刑”。
最初,是田文镜在河南打算修黄河。
你修黄河,得征发民工啊。
一开始,清朝征发民工,是不给钱的,就是老百姓来免费服徭役。
后来,清朝采用了明朝的丁徭银制度,收百姓的丁银,然后用这笔钱,再另外雇人来服役。
但是,到了雍正年间,摊丁入亩了。
丁徭银被摊入田赋,收归财政了。
然后田文镜就发现,地方财政穷了,自己修黄河,居然没钱雇人了。
于是,田文镜丧心病狂,强制征发黄河两岸的居民,管你是百姓还是士绅,必须出一个人,来参与修黄河。
如果不想来,行,那就交钱,纳粮。
反正这人场和钱场,你总得给我捧一个!
这个才是一直以来吹上天的官绅一体纳粮当差!
所以,不是说雍正立法,废除了士绅的优免权。
而是田文镜为了修黄河,临时抓了河南士绅的壮丁而已。
可问题在于。
当初朝廷摊丁入亩时,朝廷都说好了,交了地丁银就不服徭役了。
那老百姓也好,官绅也好,现在应该都不用当差了才对。
那现在为啥还要官绅老百姓去当差呢?
你雍正授意田文镜这么搞,等于是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的脸好不好?
所以,你们不觉得,“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当差”这俩同时出现,它就是个矛盾的么?
这等于是官绅和百姓们,一边交免劳役的钱,还要一边服劳役。
花钱上班啊?
所以,当时不只是士绅不满。
而是士绅和百姓都不满!
田文镜让士绅当差纳粮,人家士绅虽然骂娘,但大不了破点财,是吧?
可你让普通老百姓怎么办?
所以你觉得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到底是谁会更惨啊?
所以,当时整个河南都在喷田文镜是酷吏。
逼得雍正都不得不出来替田文镜打圆场。
说他也是年纪大了,被人骗了。
也就是在这次,雍正爷说出了那句石破天惊的——
“那帮老百姓平时就喜欢卖儿卖女,他们是自愿的。”
所以到了乾隆上台,吓得赶紧把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给废了。
无非就是乾隆意识到,这玩意儿不废不行啊,再让他这么干几年,河南怕不是得全境皆反!
如果有人看了几集《雍正王朝》就满嘴胡说,那我只能说一句:大春,你记住,你和别人不一样,千万别把精力放在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