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湘潭我的家·非遗春节湘潭味丨灯芯糕——家乡的味道就是年

时事   2025-02-06 10:07   湖南  






编者按:

春节,牢牢镌刻着一代代的习俗文化、家庭团圆与美好期盼。年味是春联、贴福、红灯笼、压岁红包等中国红、热闹味,是饺子、是汤圆……这些,是春节扎根在一代代中国人生活中的实践,是不可或缺的年味。在新年里,我们共度第一款非遗版蛇年春节。在湘潭,非遗里的年味有着怎样让人沉醉的味道呢?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推出“非遗春节湘潭味”系列报道,说说咱们湘潭年俗里的文化。





“我爱湘潭我的家·非遗春节湘潭味”系列报道⑧

灯芯糕——家乡的味道就是年



春节期间,湘潭众多的非遗美食被摆上了桌。近日,我们来到岳塘区下摄司半边街111号,寻找获得省字号肯定的湘潭非遗美食——灯芯糕。


每天前来新华斋购买灯芯糕等传统糕点的顾客络绎不绝。(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洗、晒、磨、舂、蒸……将粒粒分明的糯米制成纤细均匀的灯芯糕,这项工作胡军做了几十年。灯芯糕是湘潭传统美食,胡军是省级非遗灯芯糕制作技艺传承人。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忙着备货,手起刀落,原本板砖大小的灯芯糕块就变成了灯芯糕条。他说,“灯芯糕是市内各大酒店、商场春节伴手礼的首选。”


非遗传承人胡军在手工切灯芯糕。(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色泽洁白,形似灯芯的灯芯糕被整齐地码放一旁,等待着装袋售出。胡军从中抽出其中一根,用火点燃,透过火苗,他绽放出了笑容。

点火燃烧时火光是否通透,这几乎是湘潭人检验灯芯糕做得好不好的统一标准,在湘潭还流传着一句广为传播的民谣——“龙牌酱油灯芯糕,坨坨妹子随你挑”。一句话道出了湘潭人对自家美食的热爱和自豪。


洁白柔润、清凉芳香的灯芯糕。(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据《湘潭县志》记载,灯芯糕是由黄正大、周维四等人研制成功。湘潭制作灯芯糕,已经有400多年历史了,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灯芯糕的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传,湘潭县忠臣乡住着一个叫易奎的穷书生,母子俩相依为命,艰苦度日。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易奎接连三次放弃进京赶考的机会,直至他28岁那一年,母亲说什么也要让他去应考。可等易奎考试完毕,回家一看,被吓得目瞪口呆。母亲已人事不知,嘴里衔着一根灯芯。易奎找到糯米制成灯芯的模样,一根根地喂给母亲吃。不久后,易奎中举,母亲也恢复健康,从此,忠臣乡一带,家家户户都学着做这种糕,名字就叫灯芯糕。后来,灯芯糕传到县城,经过糕点作坊科学配料,反复试验,精心制作,便成了湘潭的名品。
如今,灯芯糕已经成为湘潭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湘潭人来说,灯芯糕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食,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在外游历的湘潭儿女们总会特别想念家乡的灯芯糕,希望能够品尝到那份熟悉的味道。
“一个来自柬埔寨的咨询订单,让我感觉到我在做的不仅仅是传承一项非遗技艺,更是守护一份有关家乡的记忆。”胡军介绍,他们不仅在实体店销售,还搭乘电子商务的快车,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其中,一笔来自柬埔寨的问询单让他印象尤为深刻。
“原本是老太太的子女在我们店铺下单,后来老太太从网上找到我们店铺,说她很想念家乡,可惜因为年龄和身体问题,不能回国,在吃到家乡非遗美食那一刻,思念再也抑制不住。”胡军回忆,那天两人隔着网线、跨越国界,一起说着湘潭的变迁,这一聊就是半个小时。

冬日和煦的阳光洒在半边街111号古朴的新华斋招牌上,幸福的笑容绽放在每一个吃到家乡味道的市民脸上,家乡的味道就是年。


来源: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熊婷

编辑:郭娜

审核:翁灵娜 叶汉民

湘潭在线
湘潭市委市政府新闻信息门户网站。在这里,读懂湘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