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萌|开放科学背景下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的版权困境及保护和运营对策研究——《数字出版研究》专题文章

文摘   2024-09-03 13:03   北京  


开放科学背景下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的版权困境及保护和运营对策研究

张广萌 | 文


原文刊载于《数字出版研究》2024年第3期。
引用本文请注明文献来源:
张广萌.开放科学背景下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的版权困境及保护和运营对策研究[J].数字出版研究,2024,3(3):49-55.




作者简介

张广萌

  • 张广萌,女,硕士,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编审。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出版学研究、质量建设、数字出版。


摘要:随着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业务的拓展,研判如何更好地将版权融入平台建设,是保障平台数据安全、提高平台自主权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版权困境,提炼了国外典型期刊出版平台版权特点,提出了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版权保护和运营对策,即明确版权关系类型,增强版权保护意识;规范授权内容,优化版权协议;采取不同版权模式,应对开放科学挑战;加强版权运营,实现平台长远发展,以期为平台经济新业态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期刊出版平台;版权;开放科学;版权保护;知识共享

DOl: 10.3969/j.issn.2097-1869.2024.03.006







知网链接:《开放科学背景下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的

版权困境及保护和运营对策研究




自主建设期刊出版平台对发展我国科技期刊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首次设立“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项目。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大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平台建设进程的有力推动,我国在自主出版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如清华大学出版社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科学出版社的SciEngine、中国激光杂志社的Researching平台、中华医学会的中华医学网等出版平台。随着期刊出版平台建设的逐步推进,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版权作品创作者、使用者及传播者之间的利益结构。开放科学的到来更使得科技期刊、出版平台、作者等多元版权主体的利益结构呈现复杂化的趋势。目前,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的版权管理还存在版权保护不到位、版权协议不规范等问题,开放科学给期刊出版平台版权管理带来新挑战,版权运营产业链尚未形成。随着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业务的不断拓展,版权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亟须研判如何将版权更好地融入平台建设,这是保障平台数据安全、提高平台自主权的重要要求。

目前,业界分别基于平台建设视角和版权视角进行了一定研究和实践。从平台建设视角,张莉、黄延红、吕璇、沈锡宾等分别对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SciOpen、SciEngine、Researching、中华医学网的平台技术架构、功能开发、出版能力等进行了论述。这些研究对科技期刊平台硬设施建设实践进行了全面介绍。还有研究围绕开放科学视域下的科技期刊平台软设施建设进行了有益探讨,如彭劲松等研究了国内期刊平台的论文结构化数据加工存储标准;赵婧等基于科技期刊网站建设中多模态学术内容的管理与利用需求,提出基于PIDs构建技术解决方案;郭军强构建了科技期刊发布平台的数据迁移层次模型。在版权方面,现有研究针对作者对期刊的授权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马晓芳对中国科技期刊著作权协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的著作权转让协议对策;阙忱忱等研究了学术期刊出版中作者版权保留的实践,得出有益的利益协调启示。以上研究取得了可供业界实践参考的版权研究成果。但目前针对开放科学背景下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的版权困境及保护和运营对策的研究还较少,为此,本文拟厘清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版权保护和运营的困境,对国外典型期刊出版平台的版权经验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供我国自主期刊出版平台版权保护和运营的启示,助力平台经济新业态的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1   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版权保护和运营的困境与挑战

本文重点关注的研究主体为期刊出版平台,与其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利益结构涵盖版权作品创作者、使用者及传播者等,他们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基于我国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版权保护的目标是实现作者与传播者的私人利益、作品的正当使用利益与国家文化发展与繁荣等公共利益的多元平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学术出版链条中多元版权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开放科学的到来使得他们之间的利益结构呈现复杂化趋势。随着国产自主出版平台各项业务的不断拓展,越来越突出的版权问题将面临着以下困境与挑战。

1.1 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运营亟须版权管理

在出版链条中,版权所有者与科技期刊签订协议,向科技期刊转让或许可使用自身作品的著作权相关权利。在后续出版平台与科技期刊的合作中,双方再次签订协议:科技期刊将从作者处获取的相关著作权进行转让或许可使用;同时科技期刊将论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等向出版平台进行转让。协议的拟定明确了出版平台、科技期刊和作者的相关权利,以维护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基于实地调研,目前期刊出版平台版权管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从平台建设的侧重点来看,存在版权保护不到位问题。当前国内平台建设的首要目标在于提质升级平台“造船出海”的能力,扩大中国期刊和平台的影响力,对版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尚需提升。在版权授权链条中,平台一般与期刊签订版权协议,而非直接与作者签订,若期刊未与作者实际签署获得版权作品创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等财产权的使用许可或转让的协议,则版权关系不明确,平台无法通过与期刊签署合作协议获得相应授权。只有明确作品版权及期刊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平台与期刊之间的合作协议才能权责清晰,避免纠纷发生。

从版权授权内容来看,存在版权协议不规范问题。包括协议名称多样化、协议主体信息不完善、协议内容不完整等问题,具体还存在未明确说明版权受让人、受让人权利范围和转让权利及期刊多平台发布等情况,如我国英文期刊多与国外出版平台合作以提升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却忽视了版权受让的相关权利和期限。转让的版权范围分为独家(Exclusive)和非独家(Non-exclusive),一些中国期刊虽有意愿回归国内平台出版,但受限于与国外平台协议签署的独家转让或转让期限较长等“硬性条款”,使权利取得不及时,国内平台无法及时吸引优秀中国期刊回归国内。

1.2 开放科学给期刊出版平台版权管理带来新挑战

开放科学时代,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加剧了侵权盗版的问题。同时,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飞速发展,ChatGPT、BERT、ERNIE等预训练模型逐渐盛行,AI生成内容(AI Generated Content,AIGC)也已渗透科技期刊从生产到传播的各流程阶段,其使学术出版在编辑、生产、出版和传播等方面受益的同时,也给出版平台版权保护和隐私保护带来了新挑战。面对开放科学时代的著作权归属、侵权归责等数字出版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现有的法律保护手段和数字版权保护制度滞后于数字出版平台实践发展的需要,向平台版权的保护和运营提出了新要求。

1.3 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版权运营产业链尚未形成

数字出版平台以数字化的版权内容为基石,保护版权是重点。同时,随着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各项业务的不断拓展,平台在实现版权保护的基础上,对版权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期刊和平台要想不断提升影响力,就亟须开展版权在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中的可持续运营,也就是说,版权运营是版权保护的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版权运营,既获得版权收益,又激发版权创作者持续创造高质量作品的热情,这将促进平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适宜的出版平台版权运营体系是实现平台和科技期刊学术价值的基础,有助于提升传播效率。目前来看,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基本实现了期刊内容发布的功能,也可以提供较丰富的交互式服务,但尚未构建起适宜的出版平台版权运营体系,平台传播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从顶层设计上来看,现有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消费者转售数字版权产品的权利用尽次数、范围及价格等,机制成熟的数字版权二级市场也尚未建立,这使得版权运营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2   国外典型期刊出版平台合作业务模式版权特点

版权是影响平台论文出版和服务的关键要素,国外典型期刊出版平台如IEEE Xplore、SpringerLink、ScienceDirect、Wiley等均高度重视版权政策,其相比国内期刊出版平台有着更悠久的历史和更高的学术影响力,在版权保护和运营方面有成熟经验。通过对几家国际期刊出版商旗下出版平台的调研可知,它们有类似的版权转让协议规定。笔者对国外典型期刊出版平台的版权类型和授权方式等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以期得出供国内期刊出版平台借鉴的有益启示。

2.1 自身定位清晰,重视版权保护

部分科技期刊为提升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选择将版权转让给国外期刊出版平台。国外典型期刊出版平台将自身定位于支撑开放创新生态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设施,致力于为学术出版链条中的多元版权主体提供服务,高度重视版权保护工作,具备较好的数据监测、反盗版能力和完善的版权转让体系,从而保障了知识产品创作者和科技期刊等主体的合法版权收益。以Wiley为例,其在网站设置了专门网页对版权转让协议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说明。

2.2 版权转让或许可协议完善,为平台运营保驾护航

2.2.1 分门别类设置协议模板,及时取得对应权利
协议名称不同,获得的权利也不同。比如版权使用许可和版权转让协议两种合同,其名称不同,对应的协议内容也不同:版权使用许可协议获得许可使用权,对许可使用的权利类型、范围和期限等进行了清晰的界定;版权转让协议获得汇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财产权,明确了转让的权利种类和范围。如Wiley提供了协议签署的两类模板,分别是版权转让协议(Copyright Transfer Agreement,CTA)和独家许可协议(ExclusiveLicense Agreement,ELA)。其中,CTA适用于作者将版权转让给所投的期刊或Wiley,Wiley对其所属的期刊采用该协议,而对于与Wiley合作的其他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或订阅模式的期刊,Wiley将该协议模板提供给他们作为参考;ELA则是作者将版权独家转让给期刊或者Wiley。
2.2.2 许可协议内容要素齐全
许可协议(License Agreement)涵盖协议主体信息、协议必需内容等。在正式内容的开头,国外期刊出版平台拟定协议会首先对协议签署的背景进行声明(即合同序言,Recitals)并对协议涉及的名词进行提前定义(Definitions),如对即将在协议中多次重复出现的机构(Affiliate)、文章(Article)、内容(Content)、特许出版物(Licensed Publication)等名词进行阐释,避免后续产生理解偏差。协议签署的关键要素是双方权利明确,涵盖内容使用权的种类、平台和期刊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及知识产权相关内容等,并明确协议期限和终止(Term and Termination)及履约地点等。内容使用权的种类一般包括对文章、内容、持续出版物的使用(Use)、复制(Reproduce)、分发(Distribute)、市场营销(Market)和重组(Incorporate)等。平台和期刊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则涉及双方Logo的标识和使用、内容提供的时效性、上线时间和用户数据的分析等。对于知识产权的声明在于无论平台和期刊如何使用双方权利和标识,均不改变其所有者(Owner)。协议设置诚信和保密(Confidential Information)模块,双方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履行合同的全部约定。同时,对免责情形(Disclaimer)、赔偿事宜(Indemnification)、责任限制(Limitation of Liability)等准确写明,充分完善协议的法律意义。其他不可抗力和未尽事宜会在协议最后阐明(Miscellaneous),对协议进行补充说明。完善的版权协议可以充分保护多方版权主体。
2.3 采取有针对性的版权模式,应对开放科学的挑战
在开放科学中,无障碍的著作权许可体现了无国界、无障碍的开放合作精神。OA期刊的作者可以选择不同的授权方式保障自身权益,区别于传统模式下被动签署版权转让或者许可协议,作者可以选择共享著作权或让渡部分著作权的授权方式,与期刊或出版平台签署遵循知识共享许可的OA协议。国外典型期刊出版平台通过采取不同的版权模式来应对开放科学的挑战。以Wiley为例,其采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4.0的CC BY、CC BY-NC和CCBY-NC-ND这三种模式。在OA模式下,针对不同的期刊主体,Wiley采取不同的协议签署模式。对于Wiley所属OA期刊,作者拥有版权,无须签署版权转让协议,但是可以和Wiley签署独家的许可协议;对于Wiley合作OA期刊,如果作者支付文章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则作者拥有版权,如果期刊代替作者支付APC,那么作者需要与期刊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对于混合OA期刊,不同的出版商和期刊与Wiley合作的版权政策不同,不同期刊的作者重复使用权也不同,在Wiley出版的部分学、协会期刊中,作者支付APC使得文章开放访问,不遵循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最终发表的文章将在Wiley在线图书馆中公开访问,并适时提交到PubMed Central(PMC)数据库和PMC镜像站点。除此以外,国外典型期刊出版平台还具备规范、高效的版权协议签署流程,并根据实际出版需要,与时俱进地提供具有更强操作性的许可指南。
2.4 多渠道版权运营,实现版权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欧美大型期刊出版平台将版权资产视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产。因此,其与著作权人签署版权合同时,会在著作权法框架下最大限度地保证和延长其持有版权资产的期限。其中,衍生版权的转让权是合同的重要条款,包括选编和摘编权、电子或其他介质的复制权、商业活动获利权和其他未尽的权利,平台在衍生版权转让费用中获得较大的分成比例。欧美大型期刊出版平台致力于管理和运营版权资产,多渠道丰富版权内容的产品形态,如数字期刊、虚拟数据集、虚拟专栏或专辑、微视频加工、交互式服务功能嵌入、学者画像分析、可视化传播等,并加速版权运营的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模式创新,延伸版权产品的产业链以实现版权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3   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版权保护和运营对策

3.1 明确版权关系类型,增强版权保护意识

随着国家层面加强对平台的战略性投入,以及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平台建设进程的有力推动下,出版业的“造船出海”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平台影响力逐渐增大,版权冲突问题日益凸显。作者、科技期刊、平台等有机关联的主体亟须进一步增强版权保护意识,多措并举,促进数字出版版权的合规获取和使用。

从顶层设计来看,针对现有法律保护手段和数字版权保护制度滞后于期刊出版平台实践发展需要的情况,须不断完善著作权法,如通过立法或制定行业标准,对消费者转售出自数字版权产品的权利用尽次数、范围及价格等进行明确规定,探索、建立机制成熟的数字版权二级市场。从期刊出版平台方来看,科技期刊将从作者处获取的相关著作权转让给平台或许可其使用,须从源头上明确哪些权利可转让。我国著作权法将著作权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其中人身权不可转让;财产权可转让,其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其中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数字版权的核心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但是报社、期刊出版单位刊登作品除外。”科技期刊需认识到该规则适用于纸质出版,数字出版不属于传统的作品利用模式。2021年,“赵德鑫”案等系列案件的出现,表明科技期刊只通过刊物上刊印版权声明等方式即同意期刊许可给平台进行数字出版,并不符合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平台须确保科技期刊与作者实际签署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授权协议,才能与期刊通过签署协议合法、合规地获取作品的汇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核心权利。

3.2 规范授权内容,优化版权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使用合同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许可使用的权利种类;(二)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或者非专有使用权;(三)许可使用的地域范围、期间;(四)付酬标准和办法;(五)违约责任;(六)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通过前述对国外典型期刊出版平台版权转让或许可协议的内容分析可知,其分门别类设置协议模板,及时取得对应权利,协议不仅包含如上关键要素,还对协议涉及相关名词的解释、诚信和保密、免责情形、赔偿事宜、责任限制等有明确的规定,其完善的内容授权有助于实现对多方版权主体的充分保护,夯实了平台运营的版权基础。活跃于平台之上的多元行动者之间既存在着合作关系,也难免发生利益冲突。因此,国内期刊出版平台可以借鉴国外平台的版权协议经验,厘清平台和期刊之间的版权问题及两者所拥有的权利和与作者的关系,并结合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对版权协议进行完善,通过明确协议类型、适用条件、许可使用的权利种类、地域范围、期间等关键要素,规范授权内容,完善授权协议,实现平台、期刊、作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既充分保障作者的著作权,又从期刊处合规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财产权的授权,进而有效提升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传播效率。

3.3 采取不同版权模式,应对开放科学挑战

OA出版是我国科技期刊出海战略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等成立的知识共享组织为作者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授权许可,作者在保留著作人身权的情况下,与使用者共享著作财产权,保证公众以特定的方式使用作品。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依据网络环境下复制、传播、使用的自身属性,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最大限度缓解当前的著作权所有者与公众权利之间的对立关系。基于前述国外典型期刊出版平台针对不同期刊主体采用不同授权模式的经验,国内期刊出版平台可采取差异化的版权模式以应对开放科学挑战,如采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4.0的CC BY、CC BY-NC和CC BY-NC-ND等模式。一方面,对于国内期刊出版平台所属的期刊,其一“出生”即有版权,作者拥有版权,无须签署版权转让协议,但是可以和平台签署独家许可协议。另一方面,对于国内期刊出版平台的加盟OA期刊,若作者支付APC,则作者拥有版权,若期刊代替作者支付APC,则作者需要和期刊签署版权转让协议。

3.4 加强版权运营,实现平台长远发展

在加强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需进一步提高版权运营力度。版权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版权运营,只有加强版权运营,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字出版平台的知识价值和学术价值,并基于版权运营的收益实现平台的长远发展,同时激发版权创作者持续进行高质量内容创作的积极性。因此,数字出版平台需要在商业利益和社会效益之间达成平衡,更好地为平台受众提供增值服务。我国数字出版平台的版权运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如Mednexus平台可以提供一些交互式服务,SciOpen、SciEngine、Researching等国内出版平台也开始利用社交平台进行内容运营工作,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可增值的新版权形式,丰富版权内容的产品形态,包括新的版本形式、预印本、多媒体形式 、摘要、文摘版,使其成为新的版权收益增长点。另外,还应不断完善版权内容加工机制,拓展技术储备、团队储备和创新储备,实现版权内容的一体化开发。同时,依据大数据分析确定版权价值,增加变现方式,既给著作权人带来更好的回报,也有助于实现平台的盈利和长远发展。


4  结语

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演进,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建设对我国出版行业发展的加速作用越发凸显,期刊出版平台版权的合理保护和管理运营在促进平台长远可持续发展方面越发重要。因此,增强平台版权保护意识、规范平台授权内容是平衡期刊出版平台、科技期刊、版权创作者等多元版权主体利益关系的关键,多措并举加强平台版权运营是激发著作权人持续创造高质量作品热情、实现平台盈利的重要任务。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应与时俱进,用创新技术赋能平台版权保护和运营,助力平台经济新业态的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摘自《数字出版研究》2024年第3期 张广萌开放科学背景下国产自主期刊出版平台的版权困境及保护和运营对策研究》,注释及参考文献从略。阅读全文或学术引用请参见原文。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7-186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854/G2

邮发代号: 80-913  季刊  定价:40元/期

电话: 010-6488 3888

邮箱:editor@dpresearch.cn

投稿网址:https://szcb.cbpt.cnki.net


刊未来
感谢你的加入和回归,欢迎你常来坐坐。 我曾是“期刊强国”,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不变!继续策划专题内容和服务项目,回应期刊业界转型升级和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推动广大青年期刊编辑的专业化成长!
 最新文章